儿童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采用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研究

2018-10-21 05:23孙晓峰
健康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七氟醚丙泊酚临床效果

孙晓峰

【摘 要】目的:研究儿童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8例接受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的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实施七氟醚吸入麻醉,对照组实施丙泊酚静脉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麻醉后的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以及血浆肌钙蛋白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浆肌钙蛋白浓度在实施麻醉后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两者在儿童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的麻醉效果无明显差异,但七氟醚吸入麻醉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要优于丙泊酚静脉麻醉,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童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七氟醚;丙泊酚;临床效果

在儿童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易发生心肌缺血以及再灌注损伤的现象,使心肌发育不彻底的儿童患者的左心功能不完善,对患儿的机体功能的健全造成很大的影响[1]。在手术中,使用既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又能对患儿的心肌进行保护的麻醉药物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78例接受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的患儿进行研究,对比两种不同麻醉方法所带来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麻醉方法的选择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入我院的78例接受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的患儿进行实验,将患儿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中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4岁,平均年龄(8.1±1.3)岁,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5岁,平均年龄(7.4±1.1)岁;两组患儿年龄比例、病史、性别、确诊时间等一般信息相似(P>0.05)。

1.2 方法

在进行麻醉前先对患儿实施麻醉诱导,即术前30分钟通过肌注的方式注入阿托品,剂量为0.5mg,再对患者进行生命指标的监测,建立静脉通路,并依次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0.05mg/kg咪达唑仑、5ug/kg芬太尼、0.3mg/kg依托咪酯、0.1mg/kg维库溴铵。在诱导结束后,研究组患儿进行七氟醚吸入麻醉,剂量为在体外循环前后为2.0MAC,循环中为1.0MAC。对照组患儿进行丙泊酚静脉麻醉,循环前后丙泊酚剂量为4ug/ml,循环中剂量为2ug/ml。

1.3结果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后的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以及血浆肌钙蛋白的浓度。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卡方X2检验比较定性资料,t检验比较定量资料,P<0.05指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以及血浆肌钙蛋白对比分析

由表1可得,在麻醉后,两组患者的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浆肌钙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与体会

在实施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将冠状动脉进行暂时性的阻断,便可以得到无血、干净的手术视野[2]。冠状动脉在被暂时阻断后,患儿体内的心肌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会发生超微结构的变化和产生微小的生化反应,这主要是因为心肌保护液以及处于低温的情况下。当结束冠状动脉的阻断后,冠脉血流重新恢复顺畅,会使心肌细胞受到严重的损伤,如心内膜下出血、心肌细胞水肿、出血性梗死、心律失常等[3],这些情况的发生常常导致心内直视术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在麻醉环节中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法使其既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又能保护患儿的心肌功能对心内直视术的病死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吸入性麻醉药中,七氟醚(又名氟甲基-异丙基醚)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其化学形态表现为挥发性液体,具有无刺激性的果香味,对儿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七氟醚在血/气中的分配系数为0.63,使得其能够被人体快速吸收,诱导麻醉的时间不长,使患儿能够在手术后迅速苏醒,对患儿的呼吸道刺激小,对患儿心血管的抑制作用也比较轻微,能缓解患儿的疼痛感受,放松紧绷的肌肉,不会出现过度麻醉和咽喉反射的情况,并且可使患儿的喉痉挛、呛咳以及术中屏气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帮助迅速取出异物,使手术时间缩短,减少患儿的痛苦[4]。丙泊酚输注的方式为静脉推注,具有作用时间短、起效快、可控性强、术后体内无残留、麻醉效果良好、抑制咽喉反射、镇咳的特点,该药物也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5]。

本文通过对78例接受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的患儿进行研究,对比两种不同麻醉方法所带来的临床效果,得出,七氟醚吸入麻醉和丙泊酚靜脉麻醉两种方法使患者的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均无明显差异,七氟醚吸入麻醉患者的血浆肌钙蛋白浓度在实施麻醉后明显低于丙泊酚静脉麻醉患者。

总之,在儿童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与丙泊酚静脉麻醉,两者的麻醉效果无明显差异,但七氟醚吸入麻醉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要优于丙泊酚静脉麻醉,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朝辉.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两种麻醉方法的临床探讨[J/OL].中外医疗,2018(26):1-2.

[2]王长明,蔡长华,张静,肖贺,赵彬.不同麻醉方法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麻醉恢复期效果的比较[J/OL].实用医学杂志,2018(20):3454-3457.

[3]刘勇,孙成磊,程国良.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73):1-2

[4]石奎.不同麻醉方式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质量和疾病预后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8,33(10):1610-1613.

[5]涂兆珍.不同剂量丙泊酚在儿童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应激刺激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4(11):97.

猜你喜欢
七氟醚丙泊酚临床效果
瑞芬太尼、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淋巴结结核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地佐辛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麻醉的临床效果研究
七氟醚与丙泊酚用于小儿烧伤手术麻醉维持的比较
丙泊酚及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表现的观察及分析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不同药物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