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广州文化空间规划建设的工作思考

2018-10-22 05:57黄亮华张庆亮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
新生代 2018年20期
关键词:活化广州市广州

黄亮华 张庆亮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

陈嘉平 潘乔钰 李静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文化部相应制定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指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进一步贯彻十九大精神,全面深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要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并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战略支点,整体文化软实力较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广州文化产业支柱地位突出,2017年广州文化产业GDP28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3%,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二是广州文化消费水平高,2017年广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5040元,占城市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13.1%,居全国第一,人均观影次数分别为3.64次,领跑全国;三是广州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较强。2017年广州市全市的藏书量达到 2165.21 万册,平均每人拥有1.49册图书,位于全国前列。

文化空间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空间载体,为进一步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继承与发扬海上丝绸之路精神,通过文化交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应进一步推进文化空间建设,提升文化空间品质,支撑广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广州文化空间现状评价

综合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地理学、都市研究等学科的研究,文化空间是指集聚文化资源要素,承载文化记载、生产传播或文化活动功能,受市民普遍认同的公共空间和场所,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文化传承空间,文化服务设施等文化消费和服务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文化生产空间,但三者仍存在一定的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本次研究从以上三个角度切入,对广州文化空间建设的现状进行评价。

(一)文化传承空间

1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广州市于2016年出台《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并于2018年3月印发实施《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形成相对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现已形成五批次历史建筑名单,并基本制定完成前四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规划,基本完成前三批历史建筑建档,同步推进第六批历史建筑推荐申报。

同时广州市对历史文化空间品质愈发重视,以“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的规划设计为代表的一系列工作有序开展。“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以海丝申遗为契机,策划7条步径,“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走读广州,感知城市”的主题,提高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影响力。

2 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遇到困难,红色文化打造弘扬不足

广州市近年逐步探索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相关工作,但目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工作有待全面推进。由于产权、机制和实施细则不明确等问题,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工作推进较为缓慢。广州市现状大部分历史建筑为私人业主,无力承担历史建筑修缮和维护的成本,急需建立民间投资人与历史建筑业主的对接机制。

广州是一座英雄城市,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现状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存在部分资源知名度不高,资源优势不明显,红色文化影响力在全国范围不突出的问题。同时,对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方法比较陈旧,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不足,对外没有形成具有号召力的参与性活动,市场吸引力有待强化。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活化有待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存在一定困难。广州现存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07项,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及番禺区,部分区未建立非遗保护专门机构,缺少专人负责。非遗展示活动空间较少,部分项目难以适应现代生活和市场需求,传承青黄不接,难以吸引年轻人学艺。

(二)文化服务空间

1 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重大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广州市现状基本建立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至2017年底,国家、省、市、区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共有196处。广州新中轴线“四大馆”建设稳步推进,包括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广州科技馆、广州博物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将打造文化设施集聚的岭南文化高地。

2 文化设施总量较少,空间分布集中,特色有待加强

与其他全球城市相比,广州市主题博物馆、图书馆数量较少,人均服务水平较低,外围地区大型优质设施不足,呈现出由内向外逐渐减少的特征。

表 1 国内外大城市人均文化设施比较

广州市文化丰富多元,包含悠久的历史内涵,但现阶段文化特色并未得到有效挖掘,未能融入文化设施体系。文化特色有待于进一步通过文化设施进行展示,一是丰富并体现广州岭南文化内涵,二是结合文化元素,展示广州文化形象。

(三)文化生产空间

1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企业及产业园与科技融合趋势加强

2017年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了280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比重为13%。从总体趋势来看,广州文化产业近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文化产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

表 2 2017年中国四座主要城市文化产业数据

同时,“文化+科技”结合发展趋势逐步显现。2015年广州市高新技术文化企业达到296家 ,全省排名第一,网游动漫、新媒体等文化新兴领域领跑全国。

2 文化创意产业园产权及用地有待明确

广州市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权不稳、用地性质模糊,制约企业投入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内大部分创意产业园土地用途均为临时性质,如红专厂、T.I.T创意产业园,对土地没有所有权,没有做到真正的土地性质转化,保障不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开发行为。在缺乏明确产权基础上,文化企业难以进行长期稳定的投入与经营。

三、广州文化空间品质提升思考

(一)彰显传统,活化利用

1 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空间的活化利用

采用分级活化、多方合作、多元用途、公众参与的历史文化空间活化策略。分级活化,可参考香港历史建筑分级保护方式(见表4),根据每幢历史建筑的评估报告,明确其保护要素,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制定相应活化利用措施。多方合作,建立政府与社会、业主共同参与活化利用的平台,通过“微改造”等方式,实现政府、业主、社会资本等多方利益共赢。多元用途,根据历史建筑的社会价值、权属情况、区位条件等因素,确定活化功能,改造为公共基础设施、消费空间、产业园区等多种类型。公众参与,向公众宣传历史建筑活化工作,提高市民对历史建筑的认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教育工作。

表3 香港历史建筑分级方式

2 保障非遗活动与展示空间

广州各区非遗资源各具特色(见下图),建议根据对各区非遗资源特色,建设一系列有特色的非遗活动和展示空间。

图 1 广州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图

建设市区级非遗展示园区。加快推进荔湾湖为核心的广州市非遗展示园区建设。同时,建议在非遗项目分布集中地区,包括荔湾、海珠、番禺、越秀各区,结合历史文化空间,建设区级非遗展示园,作为开展非遗保护、传播、交流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基地。根据各区非遗项目类别,结合文化旅游产业,打造非遗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挖掘非遗文化中的特色产业、技艺,打造以非遗传承发扬为特色的产业园区。

表4 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项目策划

番禺区级非遗展示园、传统音乐(广东音乐)传播工作站、传统技艺(砖雕、广彩、硬木家具、沙湾美食)非遗特色小镇、民俗节庆(广东醒狮、鳌鱼舞、沙湾飘色、番禺水色、扒龙舟)非遗特色小镇、潘高寿传统中医药文化产业园越秀 区级非遗展示园、传统技艺(象牙雕刻、戏服制作、箫笛制作、醒狮扎作)为主题的非遗特色小镇、西湖迎春花市黄埔 民俗节庆(乞巧节、舞貔貅、舞春牛)非遗特色小镇花都 传统技艺(砖雕、灰塑、珐琅、岭南盆景、钉金绣裙褂)非遗特色小镇、民俗节庆(盘古王诞、元宵灯会)非遗特色小镇从化 传统舞蹈(鳌头醒狮、麒麟舞、猫头狮)非遗特色小镇增城 传统舞蹈(舞火狗、舞春牛、舞貔貅)非遗特色小镇、传统技艺(榄雕)非遗特色小镇白云 硬木家具制作产业园、洪拳传播基地、重阳登高节庆传播基地南沙 香云纱染制艺术产业园、民俗节庆(赛龙艇、水乡婚俗、妈祖信俗)非遗特色小镇天河 民俗节庆(扒龙舟、乞巧节)传播基地、咏春拳传播基地

3 打造弘扬红色文化场所

在加大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修缮保护、完善周边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红色文化场所加强资源整合,串联开发,形成红色文化主题街区片区,把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有机结合,精心设计和开发符合当代民情的红色旅游产品,打造一批思想内涵深刻、文化底蕴丰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红色教育阵地,实现“旅游+红色文化+党史教育”融合发展。

(二)分区提升,优化配套

1 分区指导文化空间品质提升

结合广州山、城、水、田、海的自然景观格局和文化资源分布,对接新一轮总体规划和“一江两岸三带”建设,对广州市域空间文化特色与文化主题进行整合,形成“一带三区”(珠江文化带、中部都会文化区、北部山水文化区、南部海洋文化区)文化分区格局。

珠江文化带主要以海丝文化、商贸文化、现代都市文化、工业遗产文化为主,展现千年商都发展历程,打造向世界展示广州的窗口;中部都会文化区主要以岭南文化、民俗文化、近代革命文化、科创文化为主,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城区;北部山水文化区主要以山水田园文化、岭南古村落文化为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南部海洋文化区主要以海洋文化、新区文化为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门户,广州对外联系窗口。

图 2文化风貌分区

2 完善文化服务设施

打造10分钟社区文化圈。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城乡分布、受众群体不平衡的问题,对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四级公共中心体系,构建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城市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巩固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建设成果。混合、灵活的用地开发模式,针对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的用地特点,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利用办公商业兼容、临时性用地等提供活动空间保障。

表5 落实总规及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内容

3 打造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

从各区发展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情况、城市风貌等角度出发,挖掘各区文化特色。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文化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在一般性文化基础设施基础上,结合各区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实际需求,通过多元的方式完善文化设施配套。

表6 特色文化设施配套指引

(三)培育平台,集聚人才

1 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

继续推进《广州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0)》中提出的48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保障中心区低成本的用地供给,利用“城市更新”、“微改造”等方式,活化旧厂房、旧仓库和老建筑发展文创产业,通过地价优惠、租金优惠等政策降低用地成本。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型园区与企业建立提供包括信息交流、科研孵化、技术服务与交易、专利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以及公共宣传展示等服务。加快制订广州市文创园区认证体系与认证标准,明确市级文创园区的准入门槛,挂牌一批有特色的市级创意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补贴和扶持政策的落实利用。

图 3文化产业集聚区规划图

2 完善创意阶层配套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文化资源与创意人群相结合的产物,核心要素是创意阶层人才。新形成的创意阶层具有个性化、精英化、多样性的特点。建议围绕创意阶层人才需求,配套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保障性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

(四)引领湾区,打造品牌

通过联文脉、筑平台、兴产业、树品牌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文化引领作用,强化广州的文化品牌。

联文脉,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推进粤港澳三地海上丝绸之路遗址发掘和保护,加强粤剧、戏剧等共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交流。

筑平台,打造系列文化交流平台。利用“广州文交会”等文化节日展会平台,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平台。推动筹办粤港澳非物质文化博览会。

兴产业,推动粤港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联盟。鼓励和引导港澳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企业孵化器、文化众创空间、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等新兴领域。

树品牌,打造广州文化品牌,促进广州经验输出。打造“合唱之都”、粤剧、流行音乐文化等品牌,加强三地传统及流行音乐交流与合作;打造纪录片、电影文化品牌,推进中国国际漫画节与港澳动漫产业的密切合作,加快促进广州电影产业发展,促进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联盟。

①粤读广州-花城网,《做好文化发展新命题,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注释

②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广州将有博物馆70座》

③数据来源: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册(第七版)

④《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5 年)》

⑤《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⑥搜狐网 南方都市报《是科技带来底气!8年后广州黄埔文创产业增加值要达1200亿》

⑦数据来源:《广州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0)》

猜你喜欢
活化广州市广州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麓湖春天观景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