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松江农民书”

2018-10-22 10:43沈鸿鑫
上海采风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子书东乡松江

沈鸿鑫

上海的松江是一个人文荟萃、人杰地灵的地方。如果我们要寻找上海文化的根源,那么,上海的文化之根就在松江。早在距今已经1700多年的西晋,这里就出现了陆机、陆云两位大文豪。陆机的《文赋》是用赋体写成的文艺理论著作,是我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艺创作问题的文艺理论著作;他的《平复帖》是迄今留存的最早的纸质书法法帖,比王羲之的《兰亭序》早了60多年。松江还是一个戏曲之乡,曲艺之乡。南宋,松江就出现了著名讲史艺人丘机山“以滑稽闻于时,商谜无出其右”。元代文学家杨维祯移居松江,写作了《四游记弹词》,他的学生松江文人夏庭芝所著《青楼集》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记载古代戏曲、曲艺艺人艺术活动的专著。明万历年间松江说书艺人钱二演说《黑白传》,影射“民抄董宦案”。天启、崇祯年间,松江又有儒生出身的说书家莫后光,他是说书大家柳敬亭的老师。清代松江又有女弹词作家朱素仙,创作了弹词作品《玉连环》。由此可见,松江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是戏曲、曲艺发展的摇篮。

松江农民书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发育、成长的。松江农民书是一种非常草根的乡土艺术,今天我想着重谈谈它质朴的乡土气息。

松江农民书包括钹子书和锣鼓书,因为当时的说书艺人大部分是两种书兼说的,统称为农民书。我以其中的钹子书为例加以说明。它长期生长、发展在上海黄浦江两岸的乡村、集镇,它来源于佛教的“唱导”,与当地民众的宗教祭祀活动及宣传佛教的因果教义有密切的关系,后来才慢慢扩大到演唱民间故事、风俗民情。相传首创者为清嘉庆年间的浦东人顾秀春。顾表演时一手执“单片”(一张钹子),一手执竹签,结合上海郊区的方言语音语调,自击自唱。后又吸收了山歌、田歌、盐歌、渔歌的旋律以及出于佛教歌曲的“莲花落”的元素,逐渐演变成摆脱“梵呗”的“因果调”,钹子书最原始称谓叫“说因果”或“因果书”。

长期哺育钹子书的是农村的集镇和茶馆。上海郊区的集市是伴随着盐业的兴起、棉纺织业的发展、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换、商贩的往来而逐渐形成的。在明朝前期,黄浦江两岸就有著名的集市。至清代黄浦江两岸集镇上茶馆林立,热闹的集市和星罗棋布的茶馆为钹子书提供了众多的演出场所。钹子书艺人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农忙务农、农闲演唱。有影响的艺人先有顾秀春、诸兰芳、唐驼子、傅咸全,继而有陆雪江、黄少云、傅鸣岐等。他们始终与农村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这也是钹子书乡土气息浓郁的原因。

后来这种形式逐渐在浦东和浦西流传。清光绪年间,浦东说书的艺人逐渐进入上海的城乡结合部如曹家渡、高昌庙、杨树浦等地。20 世纪初,又逐渐进入闹市地段,如邑庙(老城隍庙)、天妃宫、静安寺等处,仅邑庙内,就有桂花厅的外走廊、劝业场(小世界游乐场的前身)、乐圃阁(今绿波廊餐厅) 三家场子。因为“说因果”最初流行于浦东农村,故被称为“浦东说书”或“农民书”。

因为封建统治阶级一直把钹子书看作粗俗的东西,故而史志记载极少。据1936年版《川沙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高桥镇就有钹子书的书场了。20世纪初上海出版的《图画日报》曾载有“说因果”的“营业写真”,画上题诗说:“手敲小钹说因果,口唱还将手势做,多人环听笑眯眯,只为乡音说得真清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颐安主人所著石印本《沪江商业市景词》中记载:“茶寮每有说书人,海市蜃楼幻作真,一扇一瓯聊佐讲,偷闲争听味津津。”可见钹子书在当时已相当兴盛。

钹子书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更显现出上海农村的乡土气息。曲目多为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格调粗犷,故事性强。长篇传统曲目有《三门街》《红蝴蝶》《网船过渡》《大红袍》《七侠五义》《施公案》《三看御妹》《玉蜻蜓》《月唐》《天宝图》《金台》《岳传》等。传统开篇有《红娘寄书》《林冲夜奔》《敫桂英自叹》《玉鲥郎抢亲》《借东风》等,内容充溢着地方的民俗风情,语言分别为上海浦东地区或松江等地的方言,通俗易懂。

特别是它的主要音乐声腔,最早由“说因果”的【因果调】演变而成,早期的【因果老调】具有浓郁的农村山歌风味,旋律为五声音阶、商调式,唱腔结构属单曲反复。后来又吸收了“打连发”“太保书”等姐妹曲种的旋律因素,声腔逐渐有所丰富。它流行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已明显形成东乡调和西乡调两大腔系。旋律以五声音阶为主,曲式大多为上下句式,旋律平稳,有江南风格,腔少字多,叙述性强。

东乡调以川沙、南汇为中心,包括奉贤浦东地区,其主要曲调为【基本调】和【东调】,以及在【基本调】和【东调】基础上采用旋律翻高或低旋形成的【平调】【汆调】【娘娘调】。东乡调旋律明快、粗犷朴实、行腔爽朗,调式以徵调式为主,次为商调式、宫调式,旋律平稳,偶有6度跳进,腔多字少。东乡【基本调】唱腔结构为“起承转合”式,旋律起伏跌宕,曲调优美抒情,用真假嗓结合演唱,适用于表现感情丰富的旦角。东乡调中另一常用曲调为【平调】,也以七字句格为主,旋律平稳,节奏轻快,行腔爽朗,适宜宣叙。

西乡调以松江、青浦、金山为中心,结合当地语言特征,其旋律高起低落,婉转细腻,连说带唱,腔节自由,随书中情节,人物感情而变化,散板与不同节奏的板式交替出现。而它的基本腔的落腔,正好与东乡调的落腔,形成下方四度的转调关系。这些曲调都具有江南音乐的风格和上海地区特有的色彩。

乡土气息是农民书的重要艺术特征,也是它重要的文化价值之所在。乡土艺术的乡土,就是家乡故土、本乡本土,它与特殊的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语言音乐、乡规民约等都有密切关系。它往往展示出特殊地域与时代的风土人情,记录了特殊地域人们的集体记忆,也体现出特殊地域人们共同的审美原则。乡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文脉根基。所以如何继承和发展乡土文化、乡土艺术是文化建设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今天我们讨论松江农民书的保护、传承、发展,同样很重要。由于时代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农民书的生存环境和发展都面临许多困难,这是必须正视的,但也不是没有有利条件。一是,农民书的抢救、保护工作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也有一定数量的老艺人还健在;另外,虽然农民书与现代审美有一定距离,但作为承载乡情、乡音的农民书一向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现在的群众也还是喜欢的。还有一点,当前我国文艺的发展正迎来了一个大好的机遇期,政府又有“非遗”保护政策。我们要珍惜这个大好机遇,谋求松江农民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申报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争取经费上的支持,继续做好农民书的抢救、保护工作,使农民书的传统书目和重要技艺等原汁原味得以完整保存。同时把农民书的创新、发展与群众文艺、文艺创作活动衔接起来,对松江农民书要做推陈出新的工作,以转化创新的精神整理傳统书目,加强对其文化精神的挖掘和阐发。还要努力创作出贴近现实生活的新作品,用农民书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新的生活,新的人物。而这种创新,又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还是要保持它的本真艺术个性,保持鲜明的曲种特色。松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拥有雄厚的创作、研究人才,相信松江农民书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猜你喜欢
子书东乡松江
松江区人大代表摄影作品选登
“天桥”(环球360°)
柳佳玮作品
东乡记忆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一个我从未抵达过的地方——东乡
东乡记忆
在《老东乡》里感受宜文化
赋役故事
《诫子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