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

2018-10-23 09:51梅莉
系统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胃痛胃脘胃酸

梅莉

海安市中医院脾胃科,江苏海安 226600

胃脘痛又称为胃痛,临床上以上腹部胃脘处接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嗳气、反酸等症状[1]。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胃脘痛临床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的主要机制是:当代人饮食不规律且喜食凉性食物对脾胃造成伤害,脾胃气机受阻,脾胃升降失调而引起脾气不通最终导致胃痛的发生[2]。近些年的研究显示,此种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患病群体趋于年轻化。患者疾病发作时胃部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日常生活。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发病诱因上面提及主要是受寒、肝气不舒、内热等,最终导致患者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引起胃痛的发生。现代人发病人数增加或源于现代人喜食冷食导致,寒凉之气进入脾胃并对脾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导致寒气凝滞,进而引发该病。针对上述患者均存在脾胃虚弱的现象,相关研究表明遵循中医学中的健脾、益气及散寒等对应原则可以对患者进行临床上的针对性治疗[3]。该研究将自2015年 5月—2017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72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共72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每组共36例。对照组年龄28~58岁,平均年龄(41±3.25)岁,病程 180~300 d;观察组年龄 27~56 岁,平均年龄(40±3.35),病程 170~300 d;该次研究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胃脘部胀满、烧心、疼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根据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可将其分为以下3种类型:浅表性、肥厚性、萎缩性。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发病机制为脾胃阳虚、寒自内生,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连续胃痛、空腹胃痛加重、进食稍缓、神倦乏力、喜热喜按、泛吐清水、手足不温或畏寒肢冷、大便溏稀或虚秘、食欲不振、食后脘闷、舌质淡。脉细数,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如下[4],纳入标准:通过临床相关手段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确实患有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研究对象在开始实验前未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治疗药物;患者没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疾病;患者及家属没有既往精神病史;保证完成该次实验周期;患者知情同意。研究对象排除标准:患者具有其他既往胃部疾病病史;存在其他严重疾病;不能保证该次研究正常进行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相关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方法。方案具体如下:采用奥美拉唑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44871)治疗,2次/d,20 mg/次,共观察治疗30 d;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建中汤治疗,配方如下:炙黄芪 30 g、桂枝 9 g、生姜 9 g、白芍 9 g、炙甘草5 g、大枣10 g。临床实际应用时可根据患者对应症状进行加减,如伴有腰膝酸软患者可增加附子10 g,呕吐者增加半夏8 g,腹痛症状严重者增加延胡索9 g。将上述药物用600 mL清水煎煮,早晚各服用1次,每次300 mL,以10 d为1个治疗周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

1.4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相关指标及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划分为以下3个等级,显效:治疗周期结束后患者临床上腹部疼痛消失;有效:治疗周期结束后患者临床上腹部疼痛得到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治疗周期结束后患者临床上腹部疼痛未得到缓解,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显效率=显效患者例数/总例数,有效率=有效患者例数/总例数,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5%。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统计[n(%)]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传统治疗手段是采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奥美拉唑肠溶片、胶体铋、H2受体拮抗剂、前列腺素E2、硫糖铝等对患者进行治疗,上述手段减少了患者胃酸的分泌,进而减轻了过量的胃酸对患者胃部的伤害。但从临床治疗效果来看,单纯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所起到的治疗效果一般,部分患者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的情况。因此,从患者疾病本身发病机制出发,找到疾病的根源所在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表明并指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胃痛的常见中医类型,与脾胃受到外感寒邪存在密切的关系,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主要以脾胃虚寒为主要诱因,可由暴饮暴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6]。患者主要以心窝以下、肚脐以上的上腹部出现经常性或者突发性的疼痛为主要表现。其中的疼痛感可分为剧痛、烧灼痛、刺痛、胀痛、隐痛等不同的表现形式,部分患者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或秘或溏稀、消瘦等其它临床症状,以上临床症状可单独或复合出现[7]。胃脘痛在最初发病时若治疗及调养及时大多可以治愈,但随着当今社会的变迁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社会的人群普遍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在饮食起居上未达到调养的要求,因此,转化为慢性胃痛进而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近些年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群体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尤其对于年老体弱患者,这部分患者一般具有其它并发症,预后较差。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成为了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对于胃痛传统的西药治疗常用药物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其主要是可以与细胞中的H+-K+-ATP酶发生不可逆的结合从而抑制此酶的酶活性,使其泵H+的功能丧失,抑制胃酸的分泌,缓解胃酸对胃黏膜的腐蚀,进而缓解患者的反酸、胃痛等症状。其治疗效果优于硫糖铝、胶体铋等其它的抗酸剂,通常作为临床西医治疗胃痛首选的药物之一[8]。但单纯的依赖普通西药治疗的效果并不尽人意,因此应综合临床实践中的治疗效果选择其它药物对传统西药的治疗效果进行补充。上面提到,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胃痛中最常见的中医症型,发病机制多与患者脾胃虚寒、寒邪侵袭有关,因此,在中医论证治疗的角度出发,对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临床治疗的重点在于如何改善患者的脾胃虚寒症状,从根本上对患者的脾胃进行调理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9]。黄芪建中汤在临床上对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治疗应用范围广泛且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黄芪建中汤的主要由炙黄芪、桂枝、生姜、白芍、炙甘草、大枣等成分组成,这些成分的功效均对改善患者的脾胃虚寒症状有一定的临床作用[10],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一方面在根本上对患者的脾胃虚寒症状进行缓解;另一方面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的基础上抑制胃酸的分泌,更好的缓解和减轻由胃酸引起的胃部受损症状的程度[11]。因此,该研究中选择黄芪建中汤作为中药制剂配伍传统的西药对上述患者进行治疗。

从临床治疗结果看,观察组患者中显效者14例(38.89%);有效者 17例 (47.22%);无效者 5例(13.89%)。总有效率为86.1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中显效者 10例(27.78%);有效者 15例(41.67%);无效者11例(30.55%)及总有效率(6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P<0.05)。李静[12]的研究表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该次研究结果与其一致。

综上所述,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即在传统西药的基础上采用黄芪建中汤较单纯的西药治疗效果更显著,说明黄芪建中汤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胃痛胃脘胃酸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四逆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常觉得胃酸烧心,五种食物可以调理
胃溃疡不宜少食多餐
浅谈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乳饮品中耐胃酸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
针刺足三里加口服良附丸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6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