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2018-10-23 11:20张才华刘伟发
对外经贸 2018年7期
关键词:引力模型一带一路

张才华 刘伟发

[摘要]作为连接中国与中亚等国家重要的新通道,“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未来开放的经济格局具有深刻影响。而中亚五国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要塞,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中亚五国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通往欧洲的必经之路,也是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找出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如何弱化其阻碍作用,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亚五国;贸易关系;引力模型;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7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7-0042-07

Empirical Research on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Zhang CaihuaLiu Weifa

(Xin Hua College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and new channel to connect China and Central Asi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as economic opening pattern. As the fortress connecting of the 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cluding Kazakhstan, Uzbekistan, Kyrgyzstan, Turkmenistan and Tajikistan, are self-evident in the superior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ir geographical position, besides, they are the only way for China to connect with Europe in the ancient Silk Road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node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day. In the current unstable environment of Central Asia, how to develop trade with this area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topic which has been studied by many scholars. Since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ve unique geographic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It is inevitable that China will have trade relations with them in the fu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hrough empirical model analysis, and to discuss how to weaken its hindrance and put forward some pertin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rade Relationship; Gravity Model;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作者簡介]张才华(1982-),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一、引言

中亚地区历来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中国与中亚友好交往绵延数千年,曾经共同推动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1992年1月2日到6日,中国分别与新独立的中亚五国建交,历经25年的发展,从“玉石之路”到“丝绸之路”,再到后来的“上海五国”、“上海经合组织”,中国与中亚五国在政治、经贸、安全、人文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倡议,中亚国家热烈响应并积极参与。近几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轴,为中国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合作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不断探索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基于此,对中国和中亚五国之间贸易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将有利于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关系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总额概况

随着苏联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解体,中亚五国也随之独立并逐渐对经济进行转型发展。整体来说转型之后,由于不适应经济转型而出现经济下滑,但后来中亚五国通过自身努力使经济水平得到发展,同时加强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由图1可知,中国与中亚五国在2007—2016年的贸易进出口总额波动增长。详细来说,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十年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1038058万美元,可看出中亚五国经济水平在不断发展,而双方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在不断增长。另外,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处于五国中的第一位,在2007—2013年间呈稳步增长趋势,但在2014年开始逐年下降。中国与土库曼斯坦从2007年的35272万美元的贸易总额到2916年的590173万美元,增幅是五国之中最大的,说明双方的贸易潜力巨大。而塔吉克斯坦在十年间与中国发生贸易最少,这种情况近数年都未发生改变。图12007-2016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货物进出口总额 (单位:千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信息网,http://www.haiguan.info/图22007-2016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同比增长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信息网,http://www.haiguan.info/由图2可见,双方的贸易进出口额除了2007年与2008年的同比增长率有明显增长外,其他年份存在着同比增长率较小和负增长状态。例如,存在负增长的有2009年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双方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0%, 2014—2016年的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同比减少了21%、36%和8%,减少的幅度有所缩小。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下降的年份较多,其中2009年同比下降最多为43%。与塔吉克斯坦的贸易总额同比下降年份多但降幅较小,最大降幅为265%,土库曼斯坦在2016年同比下降最多为31%,乌兹别克斯坦于2015年同比减少18%。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中亚五国与中国的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都出现了减少的迹象。

(二)中国自中亚五国进口贸易概况图32007-2016年中国自中亚五国进口概况(单位:千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信息网,http://www.haiguan.info/由图3可知,中国与中亚五国十年间的贸易总额有所增加的原因是中国从中亚五国进口的总额增加,从2007年的696665万美元到2016年的1207671万美元,增长幅度为73%。就进口而言,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最多,达到8799954万美元。另外,中国从吉尔吉斯斯坦的进口有波动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11357万美元下降至2016年的7123万美元。在2010年开始,中国从土库曼斯坦进口非常多,进口额于2015年开始有所减少,2010—2014年累计增长847163万美元,表现出极大的波动性。塔吉克斯坦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同样呈现逐年波动下降的趋势,但在2009年出现了出口总额大幅增加的情况。另外,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的出口总额一直表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见图3和图4 )。图42007-2016年中国自中亚五国进口同比增长概况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信息网,http://www.haiguan.info/(三)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贸易概况

相对进口额而言,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额较少,但呈现整体增长趋势,自2007年的1269414万美元到2016年的1796467万美元,增长率达42%。如图5所示,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分析,十年间中国向其出口的总额累计增长11%,哈萨克斯坦在进出口额都占据着五国之中的第一位。中国向吉尔吉斯斯坦出口总额的情况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其中在2008年同比快速增长为151%,期间各年份的出口额均多于2007年。图52007-2016年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的概况 (单位:千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信息网,http://www.haiguan.info/塔吉克斯坦自中国进口贸易呈缓慢增长态势,增减幅度不大。中国向土库曼斯坦出口由2007年开始逐年稳步增长,期间2010年出现下降,在2012年出现增长最大值为169933万美元。中国向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总额变化不大,但也可以看出有增长态势。(见图6 )。

三、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在数学上被定义为三维空间点、线、面之间的距离。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距离指的是在解析几何中的平面上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那么如何来计算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呢?首先要设点A为(x1,y1),点B为(x2,y2),那么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公式为d=(x2-x1)2+(y2-y1)2。本文的距离是影响双方进行经贸合作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假设有两个国家为A国与B国,如果A国相距B国越近,交通运输方便,运输成本低,导致A国向B国出口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从而A国向B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也会较低,由于价格低廉使B国加大对A国产品的需求量,双边贸易也在增长。相反亦然,如果两地距离远,运输成本高,进出口价格随之提高,导致商品需求量下降,使双边贸易下降,而进口国肯定会寻求其他出口国或寻求价格相对较低的替代品进行交易。图6 2007-2016年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同比增长概况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信息网,http://www.haiguan.info/(二)GDP总量

GDP总量是量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一个指标。GDP总量是影响双方进行经贸合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近年来我国在外贸不断开放发展的同时,GDP增长速度呈现新常态的发展。Tinbergen(1962)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指出两国的GDP总量与贸易总额成正比,GDP总量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而两国的空间距离与贸易总额成反比,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基于此理论,学者们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以及贸易互补性指数等作为依据,不断探讨研究并建立了多个贸易引力模型,并不断将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和发展,得出的结论是GDP总量是影响双方贸易的关键因素这一点不会变化。在本文的研究中,GDP总量仍然是作为研究的核心变量。

(三)需求相似理论

需求相似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中提出的。林德认为出口只是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延伸,可以国内需求的同时国外对产品有需求,決定一个国家需求偏好的是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和贸易量,而收入水平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需求偏好。如果A国在生产某产品时具有比较优势,B国缺乏生产该产品的优势而刚好需要进口该产品,说明需求是发生贸易关系的前提;另外,如果B国不需要进口该商品,那么双方就不会发生贸易关系。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两个国家的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的贸易量就越大。

(四)边境效应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某国的商品和资源只能在本国流动,不能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被使用,这种说法是属于传统国际贸易研究的观点。但在不断发展的今天,A国的商品和资源是可以流通到B国的,缺陷是在流通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造成贸易摩擦,这些贸易摩擦被学者定义为技术壁垒,这是阻碍商品和资源在不同国别之间流动的最重要因素。除了商品和资源的流动外,还存在人口流动。由于不同国家间的人口流动存在很大障碍,所以A国低廉的劳动力不能进入到B国,则B国只能使用本国成本较高的劳动力,也不能引进A国高素质人才来改进生产的技术,减少了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因此本文需要把边境效应作为影响贸易合作的影响因素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五)WTO

WTO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从两方面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WTO一方面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通过降低关税减让来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需求增加促进了产品的出口,自由化得以实现使各国产生贸易往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WTO在农业、反倾销与反补贴纺织品贸易等领域作出有利于贸易发展的规定,提升了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

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

Tinbergen (1962)首先提出贸易引力模型的核心在于两国贸易紧密度与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两国距离呈负相关。Linnemann (1966)认为建立贸易引力模型还应包括人口、GNP等变量。

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为:

Fij=MiMj(Dij)2(1)

方程中,Fij是物体i与j之间的引力,Dij代表i与j的距离,而Mi和Mj分别表示i与j 的质量。由公式1可知,质量越大,引力越大;距离越远,引力越小。

据Tinbergen最初的表述:GDP越高,合作机会越多;两国距离远,则合作少。引力模型的最初形式可表示为:

Tij= AYiYjDij(2)

其中,Tij表示i国和j国的双边贸易总额;Dij是i国与j国的距离;Yi、Yj分别指i国与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二)模型构建

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时多转化为对数表示。两个主体发生经济关系,只有用对数放入贸易引力模型,才能使牛顿万有引力公式线性化和减少异方差。所以,将贸易引力模型取对数后表示为:

lnTij=αlnGDPi+βlnGDPj+θlnDij+γlnXij+εij(3)

公式3中,Xij则是人口数量、文化信仰、国家政策等对双方贸易有影响的变量;εij为随机扰动项。

以上述的贸易引力模型作为基础,为了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的研究有更深刻的认知,本文另外构建了三个递接模型如下:

1.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量的模型

此模型着重研究点是人均GDP和国内生产总值等变量,得出双方贸易发展的变化贸易引力模型为:

lnTij=αln(GDPiGDPj)+βln(PiPj)+θlnDij+εij(4)

公式4中,Pi和Pj分别表示为中国和中亚五国的人均GDP。

2.需求相似影响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

有关国际贸易研究的“林德定理”指出两国有着相似的人均GDP,则两国的产品需求也趋于一致,继而双方发生贸易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因此,可以将公式4扩展为:

lnTij=αln(GDPi*GDPj)+βln(Pi*Pj)+θlnDij+λlnMij+εij(5)

公式5中,Mij表示两国不同的人均GDP,而Mij=Pi-Pj。

3.边境是否接壤和是否加入WTO对两国贸易的影响

由于中亚五国非全部与中国接壤,可以将中亚五国是否与中国领土接壤作为一个虚拟变量加入到方程中去。再者,由于同为WTO国家存在关税削减性,将是否加入WTO引入到方程利于实证多样性。新建如下方程:

lnTij=αln(GDPi*GDPj)+βln(Pi*Pj)+θlnDij+λlnMij+ηDum1+γDum2+εij(6)

其中,Dum1为是否与中国接壤,Dum2为是否加入WTO。

(三)数据来源

在本章使用的递接模型,全都采取面板数据来估计,选用的数据是2005-2016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相关数据。

表1变量说明及预期符号变量变量解释数据来源預期符号Tij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总额中国海关信息网+GDPi*GDPj中国与中亚五国的GDP水平《中国统计年鉴》

《世界银行数据库》+Pi*Pj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人口规模《世界银行数据库》+Dij中国与中亚五国间的距离http://www.indo.com/-Mij中国与中亚五国人均GDP的差异《中国统计年鉴》

《世界银行数据库》-Dum1是否与中国接壤,是为1,否为0世界地图+Dum2是否加入WTO,是为1,否为0各年份WTO成员国名单+1.Tij是指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进出口总额,数据出自中国海关信息网。

2. GDPi和GDPj是用万美元表示的中国与中亚五国的GDP,数据选自《世界银行数据库》。国家经济发展越快,对外贸易额越大,所以两者成正比,预期符号为正。

3.Pi和Pj分别指代两国人口数量,资料数据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该国人口较少导致需求不多,有利于富余产品的出口,加大双方贸易总额,因此预期符号为正。

4.Dij是指两国的距离。如果两国的地理位置远,运输费用随之增加,也就使整体贸易成本增加,不利于两国发生贸易,所以把位置距离的预期符号定义为负。

5.Mij是指代中国与中亚五国间不同的人均GDP水平,两国不同的人均GDP使各自的需求不同,也就减少了合作的机会,所以预期符号为负。

6.Dum1为是否与中国领土接壤,Dum2为是否加入WTO,预期符号为正。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096)注: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Tij;括号内为标准误差;*、**、***分别表示回归结果在10%、5%、1%水平下显著。

1.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量的引力模型

由表2(1)可知,GDP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976,变量符号与预期一样为正。从而说明了两国的GDP越高,合作机会越多。两国增长1%的GDP将会带来较之前多0976%的合作。另外,人口数量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930,预期符号为正,变量符号与预期符号相反,因为随着该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产品在国内已经被消费完,不能有富余产品来进行出口,双方贸易量减少。

位置距离变量与预期相符为负,其回归系数为-7869,地理位置较远会阻碍双方的贸易发展,本文用各国的首都直线距离进行计算,得出结论与中国接壤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贸易合作较多;而其余非接壤国家合作机会则较少。

2.需求相似影响贸易关系

由表2(2)中可知,用(2)与(1)进行比较,发现各个变量的系数和显著性变化都不大,说明其稳健性好。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与中亚五国间人均GDP之差变量Mij回归结果不显著,存在的原因是中亚五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多为天然气和石油等资源,产品结构较单一,从而使相似的需求不能显著地对双方的贸易产生影响。

3.边境效应和是否加入WTO影响贸易关系

由表2(3)可知,引入边境效应和WTO虚拟变量,国家经济水平依旧与贸易量成正比,而减少人口数量以及距离对双方贸易的影响。双方在10%水平上的边境效应显著,边境越近,贸易合作越多。与中国接壤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由于运费较低,所以与中国贸易合作较多;而其余非接壤国家合作机会则较少。回归结果中,是否加入WTO对双方贸易的影响少于GDP。

(五)结论

本文使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双方贸易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证实国家经济水平、人口数量以及边境效应和距离都是影响双方贸易关系的重要因素,下面来分析各因素产生的作用:

1.国家经济水平变量符号为正,说明了双方的贸易总额会随着双方的GDP增加而增加。

2.人口数量的变量符号与预期符号相反,原因是随着该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产品在国内已经被消费完,不能有富余产品来进行出口,双方贸易量减少。

3.地理位置较远会阻碍双方的贸易发展,本文用各国的首都直线距离进行计算,得出结论:与中国接壤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贸易合作较多,而其余非接壤国家合作机会则较少。

4.引入边境效应和WTO虚拟变量,国家经济水平依旧与贸易量成正比,而减少人口数量以及距离对双方贸易的影响。双方在10%水平上的边境效应显著,边境越近,贸易合作越多。与中国接壤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由于运费较低,所以与中国贸易合作较多;而其余非接壤国家合作机会则较少。回归结果中,是否加入WTO对双方贸易的影响少于GDP。

五、政策建议

(一)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基础设施领域合作

要促进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弱化地理距离对贸易的阻碍作用才能为合作迈进新的阶段。双方要做到资源信息共享,中国应将自己具有建造优势的高铁建设推广到中亚五国,实现交通的互联互通,减少贸易成本,增加贸易量。另外,全球信息化背景下要加强双方在信息通讯领域的合作。

(二)增强双方贸易互补性

从研究得知中国与中亚五国存在贸易互补性,中国近年出口到中亚五国的商品相较之前高科技商品数量增多,并且中国承包中亚地区较多的工程,出口贸易潜力提升。中亚五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为中国的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中亚五国的国内建设起到深远作用。中亚五国的资源优势与中国的技术、资金优势等形成互补,为未来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三)加强文化交流,健全互信体系

秉承着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理念,中方应继续遵循对中亚国家互利共赢、睦邻友好的原则和精神,通过双方协商来构建更有效的沟通机制。把在各国建立的汉语中心和孔子学院作为双方文化交流的基地,建立起持久深远的文化交流形式,构建全方位的互信体系。

(四)扩大双边贸易规模

中国可向中亚五国提供在资金、技术、生产管理等层面的帮助,使其经济水平得到提高;由于中亚五国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拥有先进的能源开发技术,可在开发资源方面提供帮助,进行资源开发贸易,扩大双方贸易规模。

[参考文献]

[1]Madan B.Regmi. Assessment of inter-modal transport corridors:Cases from North一East and Central Asia[J] .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Business&Management;,2012(5) :27-37.

[2]Farrukh Suvankulov.Who is trading well in Central Asia? A Gravity analysis of Exports from the regional Powers to the Region[J].Eurasi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2012 (5) :21-43.

[3]剛翠翠.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的中亚五国发展模式[J].改革,2015(1):109-112.

[4]孟圆.“一带一路”开辟中国与中亚五国关系新篇章[J].赤峰学院学报,2017(8):56-58.

[5]保建云.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7):40-46.

[6]崔登峰,邵伟.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和出口潜力研究[J].商业研究,2017(3):93-100.

[7]龚新蜀,张晓倩.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MS模型[J].国际经贸探索,2014(8):77-87.

[8]马骥,李四聪.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6(1):5-11.

(责任编辑:顾晓滨马琳)【国际经贸】

猜你喜欢
引力模型一带一路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地价分析
影响中国创意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