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审题能力的培养

2018-10-23 10:39陈清
考试周刊 2018年91期
关键词:多读审题

摘 要: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决定了思维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这么重要的一步,却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学生因审题问题而造成的解题错误屡见不鲜。因此,针对此种情况,老调重弹审题能力的培养,旨在引起教与学的重视。

关键词:审题;多读;整体读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决定了思维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解题中,学生由于不认真审题、凭经验审题等原因而导致的解题结果错误,成了常见病、多发病。如何根治好这个“审题病”呢?笔者想到了华应龙老师的《审题》一课。

华应龙老师的名课《审题》的课堂实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镜头;学生在解答: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距甲地多少千米?这道题时,很多学生是这样解的:300-4×60=60(千米),追问其理由,学生们的说辞是,想当然理解成了离乙地有多远?没想到是求离甲地有多远。追根溯源,就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想当然”“自以为是”成了学生错误的借口。那么,学生读题都存在哪些问题呢?

首先是完全读不懂题目的意思。尽管应用题的题目结构大同小异,几乎都是一个情境,几个相关或不相关的已知量,一个或几个未知量。如“一个自然保护区里一共有天鹅和丹顶鹤960只,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这道题,它创设了一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境,告诉我们天鹅与丹顶鹤的总数量,以及两种动物只数之间的关系——“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两个未知量。但有些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基础过于薄弱,阅读理解能力低而导致他们根本读不懂题目。

其次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而导致的自以为是。就像华老师说的学生“一看到‘4小时后离这几个字后想当然就认为是求‘离乙地多少千米”而引起列式错误。

第三孤立看题。对于运算式题5/6-3/10+1/6-3/10,在一些学生的思维中,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5/6、3/10、1/6、3/10、-、+、-这4个数字与3个运算符号的孤立存在,至于这4个数字与3个符号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是很少去考虑甚至于是不会考虑的。

怎样培养学生读题呢?

首先各种题型多次读。华应龙老师在《审题》一课中的自编小诗:审题不误答题工,匆匆动笔希望空。量量关系要读懂,读完三遍再起动。华老师明确提出了“三遍读题法”:第一遍,读懂题意,第二遍,读懂数量关系,第三遍,读算法。华老师这里的“三”应该还有虚指的意思,那就是要多读几遍题目。

第二运算式题整体读。如,5/6-3/10+1/6-3/10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算式的意义来读,即读作5/6减3/10的差加上1/6的和再减去3/10差是多少。这种读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含义,也有利于列式计算的教学。但碰到较复杂的带有各种括号的算式读起来就不那么容易。所以还是引导学生把符号与数字组合成整体读,如上面这个算式,可以读作5/6,-3/10,+1/6,-3/10,也就是说让学生把每个数字与前面的运算符号连起来读。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学生因读错数字和运算符号而引起的错误。

第三填空判断比较读。这一类题目多与数学概念有关,应让学生多比较着阅读理解,以厘清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学生在判断“用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一个圆心角90°的扇形”这个命题的正误后,教师再出示:1. 用两条直径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一个圆心角90°的扇形;2. 用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把一个圆分成4份,每份都是一个圆心角90°的扇形;3. 用两条直径把一个圆分成4份,每份都是一个圆心角90°的扇形。让学生比较着读,常对学生进行这样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第四解決问题动手读。语文教学中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这句话用在数学教学中,我看也是恰当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边读题边说一说、圈一圈、画一画、摘一摘、写一写。如“一个自然保护区里一共有天鹅和丹顶鹤960只,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这道题。学生读完题目后,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题意,突出其中的“关系命题”,以培养学生表征问题的能力。再引导学生圈出“量”:天鹅、丹顶鹤;画出这两个量的关系:①“一共有天鹅和丹顶鹤960只”、②“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找到未知量:天鹅与丹顶鹤的只数均未知。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关系①,写出数量关系式:天鹅的只数+丹顶鹤的只数=总数;根据关系②,写出数量关系式:丹顶鹤的只数×2.2=天鹅的只数。设“1”倍量丹顶鹤的只数为x只,则天鹅的只数为2.2x只,把这两个数代入数量关系式①,得到算式:2.2x+x=960,从而问题得解。

再如解决“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5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距15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时,在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圈一圈”等活动后,教师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并根据线段图写出数量关系式:甲车的路程+相距的路程+乙车的路程=总路程。

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后,教师问:“还有不同的答案吗?”教师再让学生读一读题目,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相距”的意思,同时叫两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1. 学生站在教室两头,相向而行,两生还有一定距离时,老师叫停。学生很快理解了上面的列式。2. 学生站在教室两头,相向而行,两生相遇后,继续走了一段距离后,老师叫停,并问学生这时两生是什么状况。学生就会领悟是相遇后又相距。写出数量关系式:甲车的路程+乙车的路程-相距的路程=总路程。从而解决问题。

同一道题,由于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不仅使学生更加认识到认真读题的重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只有结合不同的题型,有意识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才能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

作者简介:

陈清,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南阳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多读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三招”学会审题
缜密审题,准确建模,学以致用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小学快速作文教学之我见
多读?会读?巧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多维阅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高考作文审题的不败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