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2018-10-24 02:03倪铭英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利奥波德非人类共同体

倪铭英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土地伦理的基础范畴——生命共同体思想

(一)生命共同体内涵

其实土地远非一堆由生物残骸、微生物和种种有机物质组成的东西。从宏观来说,土壤、水、植物和动物囊括其中,统称为——土地。它是一个包含所有的群体,所有生命在其中共享着阳光、空气、水和土壤。利奥波德正是从这样的整体视角来看待人地关系,意在改变人类在大地上的征服者地位,将我们回归为整个土地共同体中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曾说过:“我们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①在这样一片土地共同体上,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各取所需却又互利互惠,生物圈的进化前景与人类的未来某种程度上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征服者思想的转变

在任何社会,土地带给人类的意义都是非凡的。但在利奥波德提出振聋发聩的质疑之前,土地与人类的关系很少会引人注意,毕竟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太熟悉了,它像个忠诚且低调的老朋友,我们不会去想象没有它的日子,仿佛从一开始它就存在那儿,时刻等着为我们服务,并永远不会移动它的脚步。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生活的安逸。不过这一切思绪的前提,都是站在利己的角度,热爱土地也好,无视土地也罢,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从中受益。这心口相传的利己主义使得我们就像是土地的征服者。

“征服者”这个角色其实是很危险的,在群体生活中他会想只有自己知道这个世界该是怎样运转的,我有权去赋予这样或那样的东西以价值,或负价值,只要我是这么认为的。而通过这些年人与环境显示出的冲突性,表明征服者对此一无所知,他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理解问题,而缺少一种大局观念,如果不及时转变这样的观念,他最终将败给自己的自大。我们滥用土地,因为我们将它当做自己的附属财产。唯有我们反过来将自己当做土地的附属品时,方能真正热爱土地。②2的确,居高就会自大,也许我们应该蹲下来看看这个世界,就像利奥波德在某天湿漉漉的午后,屈身于麝鼠洞,倾听这片土地真实的声音。

二、共同体的共生关系

(一)共生概念

生命共同体囊括一切人类生命和非人类生命,它是二者结合的成果。只有切实维护共同的利益——生态环境,才能共荣。人类生存和繁荣发展的前提是非人类生命活动所创造的健康的生态环境。而非人类生命的生存和进化,在人类产生后,也依赖于人类对资源开发行为的合理约束和自觉调控。因此人类和非人类生命应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唇亡齿寒的关系,这便是生命共同体最大的特征。

我们是一颗行星上的共生生物,共生现象是无处不在的。人因自然而生,由土地孕育,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坚决走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因此人类看待非人类生命对于人类生命的价值不应仅仅从经济学方面评判。我们应承认非人类生命存在价值的合理性,承认一切生命共同体中的生命继续存在的权力,无论它们是否具有经济上的价值。

(二)内部利益的协调

非人类生命活动无形间造就了生态平衡,是人类发展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前提。人类通过约束开发活动,调控自然秩序,也有利于非人类生命的进化发展,最终会使人类自身受益。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能达到“三赢”的局面。由此,生命共同体中彼此利益关系的协调格外重要。

美国科学家考夫曼认为,活细胞以上的自主主体都是为了自身利益在环境中行动的物质。这表明人类追求利益是天性,但应掌握一个度。人类自身利益是个体利益,整个共同体社会的利益是整体利益,个体利益应服从于整体利益。过度追求个体利益就会损害大局,无异于釜底抽薪,因此人类要限制个体欲望,避免竭泽而渔。在实际运用中,如能时刻将整体主义原则作为主要原则,个体主义作为补充,就能实现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结合,从而维护长远发展。

三、生态整体观的发展

利奥波德生活的早期西方,传统观念认为土地就像奥德赛的女仆一样,也是人类的私有财产,人类能够像对自己的财产一样任意对土地行使权力却无须尽任何义务。③在此基础上,荒野生活的经历使利奥波德认识到人与土地的一体化关系,呼吁扭转人类对于土地的征服者角色。这在当时是何其新型的伦理思想,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经”。

中国古代的先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提出了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和合文化”。和合文化是指不同的事物在整体中实现对立统一、求同存异,形成总体的和谐。这种思想对于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大有启发。“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④与之相类似的还有道家思想家庄子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人和自然本为一体,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能逆天而行。老子也曾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态整体观便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进行了现代转换。

可见无论在哪个国家,在过去还是现在亦或将来,总是有一部分贤者对脚下的土地保持着敬畏。可在国内外当今社会,依然免不了人地冲突,甚至愈演愈烈。因此除了让生命共同体观念深入人心,坚持从土地伦理的角度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外,制定规则也是重中之重。利奥波德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他认为在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并未提及对土地的义务,只有那些心照不宣的利己主义。土地所有者自觉地承担起一部分土地义务才能解决此类问题。②220显然这样的建议对于今日依然宝贵。

四、土地伦理中的循环意识

关于生命共同体循环,利奥波德提出了土地金字塔的概念,他认为土地是所有植物及动物组成的循环能量源泉,生物在死亡和腐烂后还会重新回归土地,以此进行下一步循环,生生不息。②222简而言之,生命循环是指一种能量守恒,因果联系。只要人类不进行强制干预,每种生物相互之间无论进行怎样的物质交换,生物链总体平衡是不会被打破的。在《沙乡年鉴》的最后,土地循环思想达到了高潮:“一方面,雀麦草缓解了过度放牧而导致的土壤流失,另一方面,其本身又是过度放牧的产物。(这种生态学上的‘围着玫瑰绕圈子’的环形循环模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②159此外,印第安环形文化也是这种生态整体主义很好的阐释,它认为世间万物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神圣的环形”,一切生命体都是这个环形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环的开裂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断裂。

如今,我们依然需要形成一种共同体循环和生态整体观的意识,不对自然进行过分干预,承认每一种生物的存在权利,将土地伦理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之成为我们生活的信念和行动的准则。在《沙乡年鉴》中利奥波德因亲眼目睹荒原的逐渐消失,因此预见性的认为经济不能决定全部的土地使用行为。“如果一件事着力于保护生物群体的稳定性、完整性和美感时,它则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②231人类应学会“像山那样思考”,正确的自然伦理观是治理人地矛盾的良药亦是全人类的财富。

注释

① 辛格.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M].杨立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②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舒新,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2.

③郭施宏.人与土地的伦理关系——评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J].社会发展研究,2014-5-16.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394.

猜你喜欢
利奥波德非人类共同体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土地伦理思想解读
“非人类纪”的星际艺术及宇宙媒介——答林万山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环境伦理学何以可能?
最强魔术师
论当代不分类属的本体论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