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
——舞剧《青衣》印象

2018-10-25 07:34
剧影月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水袖青衣戏服

舞剧《青衣》探讨了“生命该如何寄托”的人生终极话题。该剧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基础,以内敛而简约的风格为基础,呈现出浓厚而鲜明的中国气韵和审美特征。该剧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主要因为叙事上用纯粹的舞蹈将筱燕秋命运多舛、情感起伏的故事情节逐一铺展,青衣人物内心世界的分层展示,人物情感起伏的深度挖掘,以及人物命运的多纬度披露;舞台设计上使用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舞剧意象及道具,饱含着诗意的艺术张力;风格上通过水墨画般的极简主义风格,将传统戏剧与现代舞巧妙结合,舞台上的极简主义舞蹈动作不仅没有削弱美感,反而增加了意境,这是对原创作品的一种很好的艺术诠释。

一、命运多舛情感起伏

好的舞剧的核心是具有个性和人情味,没有灵魂的舞蹈和戏剧不可能触动观众。“青衣”一词具有独特的意蕴。青衣,旦角,是京剧中的一种行当,多为命运不济,生活困苦的贞节烈女、贤妻良母,具有悲剧意味。筱燕秋亦如此,该剧完成的人物塑造是通过一系列的舞段和连缀成的剧情发展,如“失去角色”、“家庭生活”、“雪夜”等,特别生活化,真实而感人。筱燕秋一直沉迷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她不愿意回归现实。面瓜是爱筱燕秋的,他为筱燕秋抛下世俗成见,穿着围裙,戴着套袖,心甘情愿操持家务,但是这些不是筱燕秋想要的,面瓜满足不了她的内心。我们看到,每当面瓜去接触筱燕秋时,筱燕秋都有意躲开。在沙发上的双人舞中,面瓜不停地靠近筱燕秋,拥抱、纠缠、托举,筱燕秋却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被动地接受面瓜的爱。筱燕秋像一个幽灵,游离在这段情感。为了得到角色,筱燕秋与烟厂老板斡旋,长长的谈判桌是筱燕秋走向悲剧的路,然而她义无反顾:赤红暧昧的光束下,纠葛缠绵的肢体,长桌下灰衣群舞的“群魔乱舞”是筱燕秋残留的挣扎。筱燕秋痴迷于她是嫦娥,只有她能够演好嫦娥,所以她霸占舞台。当一群舞者上场,包围、紧逼、压迫、推搡、拔衣、脱袖、抢鞋,顺利地、残暴地,筱燕秋被揉碎在了舞台中央……戏服没了,梦灭了,筱燕秋的韶华逝了,留给观众的感慨是生命该如何寄托。随着《青衣》的开始,也进入了每一个人的思考。舞剧遵循文学原著,没有纠结于戏曲的唱念做打、技巧展示,而是着墨于人物的多舛命运和情感起伏。通过舞蹈语汇的对比、角色身份的反差转换、影像技术的夸张放大等手法,将人物波动的心理状态释放得淋漓尽致。筱燕秋的艺术生涯是对舞者命运的写照,也是许多人生活的缩影。镜子前的燕秋与春来,现实中的蛋糕与丈夫,长桌前燕秋奋力争取与回到家里二人的鱼水之欢,还有舞台上春来精湛的表演以及舞台旁燕秋落寞无助的孤独,舞蹈无法用言语直抒胸臆,但身体的魅力使得这份情绪直击人心。

二、舞剧意象的创新

舞剧中,对月亮、水袖、镜子、戏服等道具及意象的运用,都诠释着编导的想象和思考,融入了编导内心的理解,真实且美轮美奂,从而赋予它们全新的生命力,富有象征意味的诗意。比如月亮,开场飘渺朦胧的意境中筱燕秋起舞,月亮渐大,象征嫦娥离广寒宫渐近。在一个满月的夜晚,筱燕秋和面瓜的婚礼,这对情侣的舞蹈没有看到新婚夫妇的缠绵,筱燕秋站在椅背上望着窗外,满是失意,获得重获舞台表演的机会,筱燕秋却出乎意料地怀孕了,那段月亮下的舞蹈,正舞出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她疯狂的舞蹈,月亮变红了,慢慢流血,象征着筱燕秋为登台而流产。还有水袖,在筱燕秋的生日那天,面瓜买了蛋糕,筱燕秋没吃,却酩酊大醉。醉酒中扯下面瓜的围裙用作两片水袖翩翩起舞。水袖是筱燕秋的追求,重新获得登台机会,第一次排练机会后,筱燕秋穿着水袖舞蹈。此时两个人牵引她的长袖,交错着如拔河拉扯着她,象征着筱燕秋复出所遇到的艰难,后来得知春来替自己登台,筱燕秋伤心欲绝,一袭水袖从天而降,筱燕秋泪眼婆娑,穿上它用拼尽全力跳起了舞。可以体会到筱燕秋内心的绝望。在这段舞蹈中,筱燕秋肢体语言疯狂,从天而降的雪使这份失落更加动人愁肠。剧中,月亮和袖子象征着“青衣”,象征着喧嚣,象征着筱燕秋生命的情感寄托。之外,舞台上的一面面镜子,随着镜子的升降、推拉、拼合与拆分、静止与移动,燕秋的每一寸肌肤都暴露了出来,她在现实世界、自我意识、潜意识里不停地转换、交织、分裂、癫狂,镜子外化了燕秋的内心世界,聚焦了她的悲欢离合,群舞演员们镜子前的变化多姿,象征了社会的万千百态。筱燕秋在舞台上舞蹈,突然几个白衣壮汉将她圈起来推搡蹂躏,那帮人将她身上的青衣剥下,筱燕秋绝望倒地,这一舞蹈段落的形象设计将主角再也不能演嫦娥,被褪去青衣,剥夺权利的残忍、悲壮、无奈淋漓尽致外化出来。从那时起,筱燕秋的生活就像一个被掏空的贝壳,得知可以再次登台,筱燕秋复活了,主动向面瓜示好,在二人缠绵舞段中,从背景伸出许多双无形的大手,暗示这份情爱将成为筱燕秋的阻碍。筱燕秋正在练习身段,此时又出现的大手变得扭曲可怕,这只看不见的黑手象征着筱燕秋已经成为筱燕秋的束缚,暗示她悲惨的命运和落寞的结局。在最后一幕中,当筱燕秋无法回到舞台时,他独自一人在寒风中,大学飘落,在舞台上,一件“红衣”从天而降,她沉浸在自己的舞台上,几乎疯狂。编导创新地通过对月亮、水袖、镜子、戏服等道具及意象的合理运用,用一种含蓄的方式展现出了人性的欲望,塑造了筱燕秋一个一生向戏的戏痴形象,富有诗意和艺术的张力。

三、水墨画般的极简主义风格

舞剧《青衣》风格极其简洁,简洁并不意味着在舞台上可以看到的东西很少,或者没有内容,这种简约是舞蹈和灯光的设计精确和唯美。在舞剧“青衣”的舞蹈设计中,中西方的极简主义风格得到了恰当的运用。开幕式的蒙太奇式过渡是巧妙的构思。在幕布上,有一个可以在后台播放的嫦娥影像,在舞台的烟雾效果中,主角身着戏服翩翩出场,宛如一幅中国水墨画。在下半场的舞蹈表演中,导演设计了一个多盏吊灯,通过吊灯的上下运动,随着音乐的节奏,形成了可见的旋律线。同时,结合舞者的动态,形成一种具有表现力的动态形象的舞蹈剧场。比如,舞剧的大幕拉开,音乐响起,听到的是单一重复的音乐,因为在简洁的理念中,“重复”是关键字,重复是指在不同时间段或空格中重复出现,在音乐中,重复单曲,即同一个音节或音素的重复出现,大大简化了曲调,形成了轻松,从容和平静的音乐风格。所以,《青衣》的背景音乐在单调的重复中能让听者的内心产生一种无法摆脱、无限放大的压抑。当舞者动作起来,看到的是褪去繁复力求简洁的肢体表达,因为在极简主义的理念中,“简约”是另一个关键词,舞剧故事内容也采取碎片化处理。舞剧《青衣》只保留筱燕秋、面瓜、春来和烟厂老板这四个角色,极简主义大多表现为长时间的静止、重复的动作、单调或者非常相似的动作转变及最少的动作变化,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了松散的故事结构。《青衣》整部舞剧只用了约十位演员,除去四个主要角色,其余的舞者均身穿灰色麻衫,变成了筱燕秋内心的“影子”,恰恰是这些简洁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韵味。

好的舞剧最核心的就是要洋溢着人性光芒,任何优秀的舞蹈和戏剧作品都离不开对人及人性的雕琢。该剧的成功离不开对月亮、水袖、镜子、戏服等道具及意象的合理运用,这些道具及意象浸透着编导的想象和思考,富有象征意味,另一个原因是情节的简单性,角色的主要和次要分明。舞台剧的故事不应该太复杂,人物不应该太多,在一个多小时内,在方寸的舞台,既要讲好故事,又要塑造好人物,如果故事太繁杂,就会落入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的俗套,没了深挖掘人物的时间和空间,就陷入少了深度、少了典型形象的境况。

猜你喜欢
水袖青衣戏服
青衣覆雪
Singing the Changes
水袖起舞翩若惊鸿
青衣
曼妙的水袖
梨园
水袖
从卖二手货到获得37座奥斯卡小金人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戏服制作 因为年轻,才有更多的心力 认真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