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与茶座

2018-10-25 03:24杨原
书摘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山公园游人皇家

☉杨原

逛公园,现在看来没什么,可在老北京却是个非常时髦的娱乐,说它老,也不算太老,20世纪初的时候方才兴起。清末新政时,端方、戴鸿慈等人出洋考察,带来了西方公共空间的理念,建议兴办公园,以“开民智、化民俗”,建议“先就京师首善之区次第筹办,为天下倡”。也就是说,公园这种洋玩意儿,在当时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文明标志,有了公园,才能显出一个民族和社会的进步,北京作为国都,这种好事自然要开全国风气之先。

北京最早的公园叫余园,本是个私家花园,1904年开放,并兼备饭庄、茶室、照相馆,属于私人向公众开放的性质,但好景不长,很快又转为了私园。1908年,第一个由国家兴建的公园正式诞生了,这就是万牲园,也就是今天的动物园。当时营建公园的想法还是比较传统,园林布局、景观设计主要参考的还是中国传统园林风格,我们今天去动物园,还能看到很多皇家园林的遗风。当时的万牲园还承担着农林试验的科研工作,以大门口的回字楼为界,以东为动物观赏区,除了早年皇家圈养的珍禽猛兽,后来又有引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动物二百余只,如狮、虎、象及野牛、非洲鸵鸟、绯色鹈鹕等;回字楼以西主要是农林科学试验田,培植中外植物千余种,当时还聘请了德国的博物学家,引进了大量外国农产品,比如欧洲的樱桃、草莓,美洲的彩色玉米等等。园中还有动植物标本室,向游人展示动物和植物生长的模型。为了方便游客休息、餐饮,园内开设有茶馆、中西餐馆,适合游人小聚宴饮。园中备有大小船舶、游览车,游人可乘船沿河畅游园景。

民国后,政府对于公园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1914年的《市政通告》中提出公园“是市民衣食住之外,一件不可缺的要素”。此外,公民的公共空间理念也进一步加强,休闲、体育、知识等也成为公园的重要功能。原清皇室的皇家园林渐渐收为国有,也为北京开放更多更好的公园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1915年,由当时的内务部长朱启钤首倡,联合了当时多名北洋政要捐款,以原清代社稷坛为基础,以众筹的方式开辟了中央公园,1928年后改为中山公园。中山公园不仅有旧式园林的美景,还有餐馆、茶座,以及运动场、台球厅、图书室和各种知识展览室,将西方公共空间的概念完全融入到了这一公园之中。

此后,民国政府陆续开放了皇家苑囿为公园。最早揭开皇家苑囿、坛庙神秘面纱是在1913年1月1日,是时,天坛、先农坛开放十天,任游人入内随意观览。天坛门外人山人海,一连几日游人日盛,把荒凉的天坛变得无限繁华。1916年,在原先农坛的基础上,开放了城南公园(今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1918年,在原天坛的基础上,开放了天坛公园;1924年,在原太庙的基础上,开放了太庙公园(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在颐和园的基础上开放了颐和园公园;在原地坛的基础上,开放了京兆公园(今地坛公园);1925年,在原皇家西苑的基础上,又开放了北海公园。

这些当年的皇家苑囿变为公园,吸引了大批游客,总听说皇上的花园美景如画,有着“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青之草”,可谁也没亲眼见过,谁又不想去瞧瞧呢?况且,融入了更多新生事物的地方,自然是颇为时尚的,赶时髦的人也是非常之多。一时间,公园中聚集了各色人等,文人墨客、新派人物、男女学生、少爷小姐,中等生活以上的人,都要去公园里逛一逛。要说这些公园里游人最多、盛誉最高的,当属中山公园与北海公园。

当年的中山公园以花事著称,一年四季都有各类的花草展览。早年的北京曾有“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等赏花讲究,清末时都已渐渐凋零。到了民国时期,中山公园的花最为集中又最为兴盛,可称赏花首选。如社稷坛西南角成片的丁香、“公理战胜”牌坊旁优雅的紫藤、唐花坞内的昙花,其中最为壮观的当属芍药和牡丹了。园内的牡丹达一千多株,芍药达三千多株,不仅数量壮观,而且品种繁多,其中不乏宋代就曾记载过的名花“金带围”。以至于每逢清明之后,都会有大量游人专程从外地赶来赏花,届时由天津至北京还专门开设了“看花列车”,一早从天津开来,晚上六七点钟再从北京开回。

中山公园在建园之初,就引进了很多社会上的新生事物,游客们在赏花观景之余,还有各类时髦的休闲娱乐。园内有高尔夫球场、网球场、咖啡馆、台球厅、电影院,这些东西至今仍颇为洋气,在当时更可称得上是时尚先锋。今天,我们到北京的三里屯、798等时尚区,所娱乐的大都也是这些内容,可难以想象的是百年前的北京人已经玩得不亦乐乎了。

北海是老北京公园里开园最晚的,却是享誉最高的。它是公园中少有的皇家园林,元代时还曾是北京城的中心,其他公园则多为皇家坛庙。在其营建之初,便是按照东海外的三座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来设计的,其美可比仙境,清代大学士高士奇就有“天上看美蕖”之感,燕京八景中的“琼岛春阴”和“太液秋波”都说的是这里。因为本是皇家园林,内中的名胜也非常多,团城、白塔、静心斋、濠濮间、五龙亭、小西天,各有各的故事,不仅可以成为独立的景观,又能与整个环境融为一幅图画。

每逢夏季,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划船确是一件赏心乐事。20世纪50年代,电影《花儿与少年》便在此处取景拍摄,影片中展现出公园里的湖光山色,少年们欢快地荡舟其间,反映了那个年代令人羨慕的幸福时光,尤其是电影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童年儿歌。再看湖中的景色,太液池里有成片的荷花,真有“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感,民国时公园里还有人把早先慈禧太后的几条龙舟找来,作为摆渡,供游人来往于五龙亭与漪澜堂之间。想一想那画面,泛舟于荷畔,看岸边风拂垂柳,水面上烟波画舫,荷叶飘香,听那树丛之间呖呖莺声,远看琼华岛上白塔耸立,金鳌玉栋横跨两岸,任小船在水面上静静漂浮,犹如行在海外仙山之间。

老北京的公园里除去美景,还有一道靓丽的风景,那便是茶座。现代人游园,多爱买瓶水,在长椅上歇脚,简单朴素,透出的是平民味道,可当年的茶座却多有旧时的“小资产阶级”风尚。民国时公园里的茶座颇为盛行,仅北海里边就有十几家,而且规模还都不小,仅漪澜堂一家便可招待一二百人。夏天的茶座,很多摆于庭院、回廊之中,高搭天棚三丈三,遮阳透风,木桌藤椅,舒适凉爽,摆上上好的香片茶、上好的茶食点心,一边闲看风景,一边谈天说地,透着讲究、风雅。看到这里,会不会脑海中呈现出手拿檀香折扇、身着旗袍的女子品茗说笑的民国风光呢?

但要说到经营,来今雨轩可称为茶座界的魁首。这里的环境风景是一流的,近可看古柏、牡丹,远可观紫禁城的红墙黄瓦,服务人员殷勤周到,因为收费高昂,一般人是不敢问津的。往来的多是社会名流,文化气息非常浓厚,当年胡适就曾与各高校团体在这里为他的老师杜威饯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还吸引了大量趋新的洋派青年举办婚礼,现在有些年纪在八九十岁左右的老北京人,当初都是在那喜结连理的。与今天人们办婚宴常去的五星级酒店相比,来今雨轩更多了不少风雅之气,这是花钱也难买到的。众多茶座,各家有各家的高招,尤其是点心,都必有独到之处。比如中山公园里来今雨轩的藤萝饼、北海仿膳茶社的宫廷御点,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我有位老师,他的一位同学当年去了台湾,两岸互通后,前些年终于要回家乡看看了,我的老师问他想吃什么,旧京“八大楼”、“八大居”里的那些美食佳肴,他都没想起来,记挂在心尖的却只有来今雨轩的那味藤萝饼。那时的茶座与今天的咖啡馆颇为相似,但伴着身边如画的美景,更透出一丝闲韵,那种生活方式现今已不再流行,多少令人扼腕。

老北京的公园现在大都存在,而且更大更美了,不过很多都变成了市民健身场所和外地人旅游的景点,广场舞的喧嚣与旅游团的杂乱充斥其中,旧时的人文风貌已不复存。老年间的公园可能过于贵族化,不是中等以上的人家,几年也很难花上几十个铜圆逛逛园子,更不要提在湖中泛舟,在茶座上品茶吃点心了。客观地说,公园的平民化必然是件好事,城市里公共空间本来就应该是全民同享的,但回首看看老北京人在公园里“玩”出的那种风韵,多少还是会有些惋惜。

猜你喜欢
中山公园游人皇家
地铁上的九座城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皇家游泳池
登神农顶
青岛中山公园植物景观现状评价与分析
中外近代城市公园发展研究
武汉市中山公园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研究
中山公园
丹麦皇家图书馆
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