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德育价值开发与主题课程设计

2018-10-25 12:19陈梦琪
教师·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德育

摘 要: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中小学节日习俗教育存在“轻描淡写、缺少体验、重在形式、轻视感悟”等问题。为此,文章设计了以传统节日习俗为媒介和教学情境的一周主题全科课程,使各个学科与传统习俗进行整合教学,不同年级学习层次不同,同时建设校园“以俗会友”活动角,实现习俗体验活动和资源的共享,并结合有效评价与可见性评价,使得全校学生在传统习俗中发展和弘扬美德。

关键词:节日习俗;德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5-06

作者简介:陈梦琪(1992—),浙江苍南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德育。

一、引言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优秀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它通过传统习俗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与精神,因此中小学生道德修养离不开传统节日习俗的熏陶和塑造。

二、节日传统丢失:传统节日过节意识的错误转变

现今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节日的时代价值受到各方冲击,历史淵源也少有问津。圣诞节教室的文化布置,比春联、窗花要丰富。传统节日习俗仅停留在简单形式上的纪念,而忽略其内涵中所蕴藏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品性和价值观。

1. 利益至上的误导,过节意义日渐功利

现今许多人对传统节日习俗思考最多的还是经济效益、人际关系利益,影响了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过节意义的理解。其中节日习俗产品的过度商业化包装,比如中秋节包装精致的天价月饼、除夕晚上各大酒楼千篇一律的高价团圆饭等,这导致传统节日的“礼尚往来”,从本来讲究“礼轻情意重”变成了“礼重情义才重”,情义成了礼品的附属品,攀比之风油然而生。以上的行为主体虽大多数是成年人,但青少年是第二参与者以及见证人,长期下来见多不怪。过节在一定意义上成了送“礼”非学“礼”。

2. 享乐主义的扭曲,过节方式日渐低俗

“春节期间你都做了什么?”对这个问题,大多数青少年回答类似于“我和爸爸妈妈去某地旅游去了。”国家增设了多个传统节日的法定假期来增强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然而无论是春节还是其他传统节日,旅游成了过节的主要方式。能够在父母或是家人的正确引导下利用这些假期中的某几个时间段有意义地体验传统过节方式来真正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的青少年少之又少。

3. 文化内涵的压缩,过节价值日渐低下

外来节日文化冲击,再加上校园内外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内容偏少,没有形成系列教育,形式主义屡见不鲜,导致学生在形式中过节,对传统节日习俗的认识只局限于表面,对其历史渊源的了解和精神上的体验十分陌生,因此过节就意味着从忙碌的学业中得到身体上的休息和精神上的解压。因此,传统节日日益走向快餐式文化,日渐空洞化和符号化,越来越没有生命力,寄寓性逐步减弱。

三、礼源于俗:传统节日习俗的德育价值

我国优秀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传统节日内容丰富、习俗多样,每一种习俗行为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情怀。在这些情怀中,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爱国爱家情怀的“忠”,有孝悌敬长、追思怀远情怀的“孝”“敬”“礼”,这些都值得德育工作者去用心挖掘,通过开展校园活动让情怀充满青少年的心灵。

1. 爱国情:端午节

追思爱国诗人屈原,学习和传承他身上的爱国精神。吃粽子,了解粽子这一传统食物的产生与流传的意义;观看赛龙舟,激发自身的集体主义意识来形成爱国主义意识;参与屈原祭祀,体会这位诗人为何用生命坚守爱国情怀。

2. 亲情:中秋节

中秋节的圆月是远方家人思念的寄托,也是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吃月饼,更要知晓月饼的取义以及合家分吃的意义;赏诗词,除了会读会背,更要将文字中那因着血浓于水而自发的思念之情传递给家人和朋友。

3. 尚美情:春节

追新求美,红红火火过春节,寓意着对新年的美好生活的期盼。拜年是最重要的习俗,正确的拜年方式可以增强情感的联络,并在真诚祝福的表达中,促进友谊人情,一切从“新”、从“美”。

4. 怀远情:清明节

清明节因着纷纷小雨更加安静,缅怀、追思、祭祀古人可以折射感恩和责任的意识。在传统节日的习俗中怀远,能够修身、正心,将美好的民风民德代代相传。

四、以俗定学:传统节日习俗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借助传统节日习俗的特殊教育功能,以文化氛围营造、价值内涵提炼、习俗实践体验等形式为载体,设计课程,认真实施,长期坚持下来,可以培养、巩固学生的传统美德。

1. 一周传统主题课程

一周传统主题课程,即一周内各学科以某个传统节日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课本教学内容为辅而开展的主题性课程。它共分为三个课型,分别为启动课、实践课、展示活动。受课时数量不够支持开展所有传统节日的一周课程的影响,综合各项传统节日习俗的复杂性,以及传统节日的受重视程度,笔者设置并开展了一周春节课程、一周清明课程、一周端午课程、一周重阳课程。

下面将以一周重阳课程为例。

一周重阳课程:敬长课程。

重阳节是赏菊登山、佩茱萸、放纸鹞、吃重阳糕、饮桂花酒的节日,无论是敬老上还是古代重阳习俗上,重阳节的被遗忘程度很高。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重视对重阳节的全面认识来达到养成敬老的自觉意识,将重阳习俗与各学科进行整合,各年级再根据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一周重阳课堂主要内容设置如下:

一周传统主题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启动课上了解传统节日各种习俗的起源、演变、发展以及相应的意义,明白这些习俗所代表的传统礼仪和情怀的重要性;在各学科实践课上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体验某一传统节日的习俗,在精神上经历一场传统礼仪和情怀的洗礼;在展示活动上,学校通过展示优秀的作品来再一次向学生宣传传统习俗、礼仪、情怀的重要性,这时每一位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更加理解、重视,并能够自觉地在相应的传统节日中带动家人实践传统节日习俗,体验礼仪文化,沐浴在传统情怀之中。

2. “以俗会友”活动角

学校开展“以俗会友”的活动角,设置“寻友”栏目和“邀友”栏目。在“寻友”栏目里,学生可以通过张贴寻“友”公告,在全校范围寻求一起组织传统体验活动的朋友、有意愿参与组织的并符合寻友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公告上的联系方式来参与活动;在“邀友”栏目里,学生可以通过张贴“邀友”公告,在全校范围邀请同学参加自己策划好的校外传统体验活动,非常想参与却缺少途径的符合邀友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公告上的联系方式来参与活动。就这样,通过一次次资源的共享與互通,学生的校外传统体验活动可以开展得更加广泛。

3. “俗记于身,情溢在心”评价手册

为了让学生正确了解习俗的意义、感悟习俗所寄托的情怀,并能够在相应的环境中,思想上自觉领悟习俗内涵、行为上自觉执行习俗活动,笔者制订了“俗记于身,情溢在心”评价手册,寓意在行动上知“俗”,在思想上悟情。每个年级都编订一本手册。手册将中国传统节日分页纳入其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用不同的方法、有侧重点地介绍传统节日的习俗,图片与文字的比重也视年级而有所不同。每一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介绍后,设置“启动课学习心得”“实践课体验心得”“你的感悟很棒”栏目。“启动课学习心得”“实践课体验心得”栏目是学生完成学习和体验后写心得之用。学习之后安排相应的检测,内容可以是每一个传统节日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习俗、情怀,以及本人目前相关思想状况等,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判断、问答等,总分为100分。综合学生的心得与检测题分值,教师在“你的感悟很棒”栏目给予相应的星数。每一周主题课程全部学习完毕后,学生会根据学习情况得到1~3颗星,当整本手册评价完毕后根据星数进行各级别的表彰,从上到下颁发“礼将”“礼兵”“礼卫”荣誉称号,并颁发证书。

4. 让评价“可见”

学校里、教室里可以创设别致的评价角,营造校内、室内传统文化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设“习俗我知道”“习俗我会做”“习俗我感悟”栏目,在一周传统习俗课程前,将相应传统节日的简介贴在栏目上,学生在一周传统节日习俗课程后,将自己所知、所做、所想做成小卡片插在三个栏目中与同学们共享,卡片部分留白,可以让共享的同学在有感而发时写一写,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

五、结语

当前中西方文化交融、相互作用,教育者更需要重视传统节日习俗文化教育内容、方式与意义,充分发挥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育人功能,推陈出新,升华精神境界,从而进一步让传统节日重现光彩,让传统节日文化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余胜男.礼源于俗:对中国传统节日中 德育细节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7 (24):19-23.

[2]王玉霞.礼俗与统俗:中国古代礼对 俗的文化诉求[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1(3):49-53.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