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宋体字”教学的课堂实践与思考
——以小学六年级美术校本课程《美哉,宋体字》一课为例

2018-10-26 06:42戚中良浙江省平湖市东湖小学
少儿美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楷书笔画印刷

■图、文/戚中良 浙江省平湖市东湖小学

文化节目《见字如面》在网络热播,引起强烈反响。节目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见字如面,原意是指从一个人书写的字体当中,就可以不见其人,但见其颜,但闻其声,十有八九地能够从字中看出书写者的特征来。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亦然。那么,什么字体能够代表华夏民族的文化特征呢?我认为是宋体字。

然而,宋体字曾一度饱受争议,因其用笔平直、结构简单、缺少变化,而被称为“匠体字”。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翻阅国内各版本中小学美术、书法类教材,发现很多版本的教材,都将宋体字教学内容,归入美术字教学范畴,这样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而对宋体字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的课例,几乎没有,我认为,这样的现状值得反思。

为此,我在小学六年级美术拓展性课程教学中,设计了《美哉,宋体字》一课,希望通过课堂的实践与思考,让更多的学生与老师认识宋体字的文化价值。

一、拣“字”——激发宋体字的学习兴趣

宋体字是生而俱来的印刷体。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印刷字体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课前我为每一个四人小组准备了不同的铅字字模,而且,这些字模是凌乱堆集在一起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拣字猜诗

每位学生拣一个字,小组合作,猜出铅字堆里隐藏的古诗。

教师:这些是在活字印刷中用到的活字字模。这些字模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A:这些字都是反的,而且表面还有油墨的痕迹。

教师:为什么是反过来的字?

学生A:因为是印刷用的,印在纸上,字就正了。

教师:在这每一堆铅字里,都藏着一首诗。根据你们组有限的信息,你们能猜到是一首什么诗吗?

学生B:我们组的四位同学,分别拿到了岸、江、白、间这四个字,应该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二)排字成版

学生根据猜到的古诗内容,找到教师课前准备的与之相匹配的成文“印稿”。根据“印稿”,进行排字组版。

教师:排字完成后的效果,应该是这样的。里面有些小木片,我们称为是“隔断”,起到控制行间距与固定字模的作用。“铅空”相当于画面中的“留白”,要合理使用。

以上环节的设计,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简单的活动体验,将宋体字活字印刷的“拣字”“排字”工序进行了情景模拟,也使学生了解宋体字作为印刷字体这一重点,在教学上进行了有效的突破。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猜诗排版活动,趣味性高、操作性强,深受学生欢迎。

二、赏“字”——了解宋体字的制作工艺

要深入了解宋体字,必然无法绕开宋体字的制作与印刷工艺。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收集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剪辑制作成微视频,将传统木活字印刷工艺全方位展现给学生。

教师播放视频,提出讨论问题:传统活字字模到底是怎么来的?完整的活字印刷工艺是如何实施的?

教师:刚才看到的是木字模的制作。说说看,木字模是如何制作的?

学生C:木字模是先写反字,然后进行雕刻。熟练的工匠,刻字的速度很快。

教师:完整的活字印刷工艺是如何实施的?

……

经过师生互动讨论后,归纳出活字印刷的基本工艺流程:写字—刻字—拣字—排字—印字(板书)。

宋体字与印刷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印刷术作为非遗文化,有着无可比拟的传承价值。因此,对写字、刻字、拣字、排字、印字等印刷术工艺的了解,更能加深对宋体字的认识,并产生情感的共鸣,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国家层面倡导的“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这样的设计,也为之后的教学环节做了有效的情感铺垫。

三、解“字”——理解宋体字的审美韵味

宋体字结构方正平稳,笔画刚柔相济。作为印刷体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书籍印刷的标准字体。对于学生而言,司空见惯,却又是“熟悉的陌生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宋体字的基本特点及审美韵味,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永字八法

以“永”字为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课堂导学单,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1.说一说,宋体字的基本特点。

经过师生讨论,概括提炼出“宋体字”的基本特点:横平竖直,横细竖粗,起收笔有棱角,字形方正,笔画苍劲(板书)。

2.比一比,“楷书”与“宋体字”的异同。

教师:结构、笔画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

学生D:结构差不多,但楷书字形略微倾斜。感觉笔画一个柔软,一个坚硬。

学生E:楷书更飘逸一些,而宋体字更稳重。

经过师生讨论,概括提炼出“楷书”与“宋体字”结构与笔画相似,“楷书”笔画与字形更加舒展柔和,而“宋体字”笔画苍劲有力,结构平稳,字态均衡。

(二)刀笔传韵

1.想一想,为什么“宋体字”与“楷书”有相似又有不同?

学生F:因为宋体字制作时使用的也是毛笔,所以,笔画和楷书用笔相似。

学生G:我猜测宋体字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2.议一议,了解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师生研究汉字的发展与演变示意图,探究“楷书”与“宋体字”的关系。

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宋体字”与“楷书”有相似又有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宋体字”传承了唐楷的书法韵味,又发展了宋明的刻刀韵味。

中国书法和雕版印刷的结合产生了宋体字,因此,宋体字不但有中国书法的魅力,还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韵味。今天对于宋体字下的定义是:“横平竖直,横细竖粗,起落笔有棱有角,字形方正,笔画硬挺。”起落笔的棱角应是宋体字的最大特征,它是雕版刻工们在长期的刻写过程中对唐楷的笔画进行归纳化处理,形成的特有的装饰化特征,是刻刀留下的韵味,它既保留了唐楷的本质特点,却又比唐楷更加方正,正刀口挺括有力。

本教学环节以导学单形式展开的美术探究性学习,基于学生的前认知,又通过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在互动、合作、交流中生成,让学生理解宋体字的审美韵味。

四、印“字”——体验宋体字的印刷过程

经过上述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宋体字作为印刷字体的特点。为进一步加深理解,我设计了印字的环节,增加教学活动的体验与乐趣,学生兴趣盎然。

(一)教师示范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进行印刷示范,基本流程如下:

1.将少量油墨倒入塑料平板上,用胶辊研墨,使滚筒沾满油墨;

2.用沾有墨的胶辊往活字印刷版上均匀刷墨;

3.轻轻铺上宣纸,不能随意移动;

4.用拓板压印纸张,之后将宣纸平缓揭起。

(二)学生印字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完成古诗字模的印刷,教师巡视指导。

印字的过程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工序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很多小组短短几分钟,就顺利地完成了印稿。但揭起印稿的刹那,那种成功的喜悦与兴奋的心情,依然溢于言表。美术课程标准多次提及“体验”,美术课的体验教学,就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注重美术新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引导学生通过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体验、感受美术课程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领悟和认识,通过体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意识都会得到提高。

五、品“字”——体会宋体字的美学价值

当宋体字印刷成一篇文本或一本书籍时,字与字相依,行与行相靠,页与页相连,它带给人的又是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品“字”环节。

(一)品“印稿”

师生交流,品读自制古诗“印稿”独特的艺术美感。

教师:同学们,当你轻轻地揭起宣纸,一张布满清秀文字的纸张,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它带给你的是怎样的一种美感?

学生H:这些字的排列非常整齐,看起来很舒服。

学生I:字体方方正正,有一种端庄典雅的美。

……

(二)品“古籍”

教师:今天我们使用的字模是简化后的“新宋体”,是在20世纪60年代,经过改良设计的印刷字体,想不想看看“老宋体”的样子?老师这里有几本宋体字—线装影印本。

1.教师展示宋体字—线装影印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品读“老宋体”。

教师:说一说,“老宋体”带给你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美感?

学生J:有一种古朴的美,虽然很多的繁体字看不懂,但是感觉它们的排列很有规律。

学生K:这些字给我的感觉是很清秀,横竖笔画清晰。

……

2.在经过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进行“古籍”与“印稿”的对比赏析。

教师:大家试着找到古籍与印稿中相同的字,说一说,在笔画与字形上面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学生L:我们找到的是“日”字,老宋体的“日”字比较宽,新宋体的“日”字比较窄。

学生M:我们找到的是“生”字,老宋体的“生”字撇比较长,而且三笔横画之间的间距比较大。

……

小结:老宋体尽管笔画棱角分明,但仍方中带圆,字形相比“新宋体”要圆润丰满些,这与宋明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与艺术追求是分不开的。

本环节通过品“印稿”、品“古籍”两个活动的设计,在比对欣赏中,分析新老宋体字的异同。当学生手捧线装书时,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还是第一次,一种对文化的敬畏油然而生,这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学生的发现很真实,感受很到位,讲解很精彩。老宋体的稚拙生趣,新宋体的雍容典雅,深深打动了学生与老师。

六、悟“字”——领悟宋体字的文化意涵

宋体字传承了中国书法楷书的精神,不着痕迹地把中国书法楷书转变成了印刷宋体字,并深深影响了我们的审美趣味。宋体字方正平稳、对称均衡、起伏相让的字体结构,端庄典雅、舒展大气、利用得当、追求精致的精神内涵,都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我们的行为。为让学生理解宋体字的文化意涵,我设计了本课的悟“字”环节。

(一)视频赏析

学生观看视频,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特写与“宋体字”的交替赏析,感悟“人”与“字”的关联。

教师:见字如面,据说从一个人的字里,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品行、修为。我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一样的。“宋体字”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二)文化感悟

师生互动讨论,教师总结提炼。

教师:宋体字蕴含了怎样的精神?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学生N:我觉得做人要像宋体字一样,堂堂正正。

学生O:我感受到的是人与人、字与字的团结与合作精神。

学生P:人和字一样,应该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我还觉得字的排列,跟排兵布阵是一样的,不能只依靠一个人。

……

教师:见字如面,字如人,人如字。不管笔画多少、相貌美丑、地位高低、富贵贫穷,都应如“宋体字”一般,一笔一画之间,彰显端庄大气,在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游刃有余,做好自己的事情,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大家。

宋体字的美学精神,无疑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之中,并在其发展中,不断地注入了宋、元、明、清的时代审美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衣裳。既然是中国文化的衣裳,我们就应该去重视它、保护它、爱惜它、发展它。

理解宋体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六个环节教学的层层递进,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是能够感受到“人”与“字”的文化关联的,很多的学生也能够领悟本课所提及的“见字如面”的真正意义。然而,对宋体字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理解,是需要岁月打磨的。

当下,我们的国家日益昌盛,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机,经济要发展,文化更要发展,作为中国文化的表征——宋体字,更要常新、常靓,引领汉字文化的流向。而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更应将汉字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认识宋体字的真正价值。

猜你喜欢
楷书笔画印刷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超级印刷机
有趣的一笔画
杜甫《寄韩谏议》(楷书)
找不同
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