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谣言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成因表现

2018-10-26 11:38孙明晨
科技资讯 2018年11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成因特点

孙明晨

摘 要:伴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遍传播,加之网络的匿名性和便于向公众传播的特性,增强了谣言的传播与影响能力,网络谣言便在这种新的形式之下,广泛的出现在公众的生活中。文章从谣言传播的根本出发,分析网络谣言的内含及特点,进一步为当前高校大学生中网络谣言的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谣言 大学生 特点 成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4(b)-0239-02

1 背景分析

谣言是社会中的一种舆论现象,一般在人与人口头谈话过程中进行传播,渠道的相对封闭性限制了传播的效果和范围。但是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此时的谣言便借着这一便利迅速的进行扩散,其影响范围不再像口头传播只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会更加广泛,速度更为迅捷,路径也更为繁杂。可以看出它比起传统的口头谣言来,影响更加严重,把控更加困难。可见,它是谣言在互联网时期发展的新阶段。国外研究者对谣言以及网络谣言的讨论开展相对较早,并取得了不少成绩。而我国学者对网络谣言的关注较晚,而且相关研究开展并未形成体系。但是近些年,随着网络谣言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和破坏性,众多学者开始展开相关研究,并对一些波及范围广,对公众生活及社会管理影响较大的某些特殊案列,从其起因、经过、结果等环节进行了剖析,给出了控制网络谣言的一些方法和途径。如张品良、戴世富、苏学良等学者对影响广泛的“3·16”抢盐事件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学者黄卫星、景军等对前些年广泛流传的艾滋病谣言事件进行了剖析。他们从影响较大的特殊谣言事件出发,分析了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给出了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潜在因素以及控制手段。其中国内也有部分学者试图从网络谣言的共性出发,通过分析它的形成特征、传播路径、传播机制等方面,试着将它的研究进行体系化,并归结出它的传播机制、社会影响以及指控途径。

2 谣言和网络谣言的含义

Grant Michelson和SuchitraMouly给出了谣言是一种真实性未经证实或未经其他材料来证明的言论。卡普费雷则从政府的角度阐明了已被政府否定的信息也在谣言之列,即在人们中间传播的没有经过正规渠道进行证实或已被政府所否定的信息。换句话说,即使有一定的真实性但被正规渠道不承认的信息也在谣言范圍之内。Nicholas Harney认为,谣言通常是由人与人之间的说话来传播,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阅历、知识及对消息传播者的认识来主观的进行判断。他们定义的共同点是未经证实的言论或消息,依据他们的理论,谣言主要是经过个人主观判别,未经权威人士或者官方证实的言论。

现在,国内对此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如张雷在讨论网络谣言时谈到了谣言就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巢乃鹏等研究者认为谣言是在某种环境下,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引起群众兴趣和吸引眼球的热点事件或事物甚至问题,且未经正规渠道证实肯定的阐述或诠释。北大的胡泳认为:“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同时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述的过程。他的内容演变并非源于记忆的失真,而是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解释和评论的演变和强化”。

从目前的成果看,研究者已经确定了它的未证实性、非合法性、无根据性等特征。具体来说,它的本质是信息,并且是未经证实肯定的,但其中有一点未经证实和肯定也不代表完全是虚假或捏造的,即谣言也有可能是真实的。它之所以未经证实和肯定,则可能与它本身的不可证性有关,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个人或组织的能力,但也有可能是出于某种因素,不方便人们去证实。

综合各方研究者的成果,可以认为谣言是在特殊的和一定的环境下产生并传播的未经正规渠道证实肯定或已经被正规渠道否定的信息。同样网络谣言可认为通过网络渠道来进行传播的未经正规渠道证实肯定或已经被正规渠道否定的信息。如果给网络谣言下一定义,即是:网络谣言是在网络渠道下产生并进行传播的未经正规渠道证实的信息。

3 网络谣言的特点

前面我们己经对国内外有关谣言以及网络谣言的研究作了简要的归纳,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给网络谣言下了定义,即网络谣言是在网络渠道下产生并进行传播的未经正规渠道证实的信息。但这只是定性解释网络谣言,若要对它有较为整体的认识,我们还需要了解它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其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具有重要性同时是模糊的。网络谣言所传播的事件一般为公众所熟悉,而且具有一定影响,能引起公众的共鸣。同时这些谣言又极具模糊性,它往往把一些容易为公众所辨识的特征模糊化,而把一些引起公众兴趣点的特征夸大化,从而使公众在忽视本质的情况下轻信表面信息而卷入谣言的传播环节。如一些敌对力量编造不实的迫害谣言,以及一些子虚乌有或者被夸大的社会黑暗事件,致使信息接收者产生负面作用非常大的一些心理不适,从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可靠性。

(2)结合时事热点。与时事和热点新闻相结合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模式,纵观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或者热点新闻,在报导的同时都会有无数谣言随之产生。现在网络的发展,使人们在网络中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前只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转变为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还可以转载一些信息、发表评论来阐明自己的看法。在之前的网络发展中,普通民众总是处于信息掌握的劣势,这个背景之下网络谣言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尤其在信息透明未进行有效规范的情况下,最容易对热点时事和吸睛事件产生猜测和随意解读,最后经过每个传播环节的渲染被完全扭曲当作事实四处传播。

(3)具有文化和舆论背景。奥尔波特曾这样总结:“谣言的产生并在同源社会媒介中流传是由于传播者的强烈兴趣造成的。有时候兴趣与谣言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我们可以把谣言简单地概括为一种完全的主观情绪状态的投射”。所以,多数谣言的内容和制造者都已经不重要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公众对它的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以及所处的背景有切实的关系,像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当一些谣言广泛传播时,人们总会习惯性的加入到谣言的传播队伍中,他们的兴趣只是受众人兴趣的引导而很少追本溯源。

4 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产生原因

目前,一些高校大学生往往追求个性的独立,在年龄和心理方面多处于叛逆期,对待长辈、父母、老师的说教表现出极强的不信任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都易导致道德的缺失和加速谣言的传播。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从众、趣味性的转发。不管是什么内容,在没有充分了解和判断的情况下,看到身边的同学转发,觉得好玩,自己也盲目跟从转发,无形中成为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者。(2)个人情绪的随意宣泄。在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或看到了某种现象引起了自己内心的不适,致使自己的非理性情绪急剧凸显,出现了有意无意散布传播网络谣言行为。(3)主流价值观的偏离。网络的开放性也造成它里面内容的良莠不齐。当代大学生身心还未成熟、思辨能力不强,对信息缺乏有效的判断力,加之负面内容的冲击,致使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发出异样的言论,来求得别人的关注。(4)热点信息的有效甄别。在遇到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热点问题时,在没有分辨真伪的情况下,出于防患未然的心态来转发谣言,无形之中造成传播谣言。

5 结语

本文根据高校大学生群体当中容易出现的网络谣言现象,浅析了网络谣言在高校中的成因,认为在当今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身心变化,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网络谣言的传播,把控不当,都可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戴世富,王颖.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初探[J].新闻界,2011(4):11-13.

[2] 张雷.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J].政治学研究,2007(2):52-60.

[3] 李富强.网络谣言的生成与治理[J].理论导刊,2012(12):35-37.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成因特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