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引入的应用思考

2018-10-26 11:31王多辉
甘肃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学数学应用

王多辉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8—0059—01

小学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除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外,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于计算教学用问题情境引入,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运用的是 “美丽的云南”为情境,提出旅游中的一个行程问题,引出减法计算。但这种情境引入是否有助于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情境引入的效果进行反思。

一、“情境引入”的价值探讨

先从“情”的角度来分析。第一,学生对这样的情境比较陌生。课前调查发现,三年级学生对昆明、大理、丽江等地了解不多,对石林、大理三塔、玉龙雪山等景点知道更少,教学中通过情境教学介绍了地名及景点,但是学生对此处情境表现得比较冷漠。看来,“旅游热”,尤其是对景点的热,只是相对于成人而言,对儿童来说,并不感兴趣。教材创设这样的情境,并不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第二,这样的情境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前面说到,学生对教材中的情境没有兴趣,即使有兴趣,也只是旅游方面的兴趣,而不是对本节课学习的笔算连续退位减法感兴趣。总之,教材创设的情境不可能起到“情”的作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再从“境”的角度来分析。第一,情境与知识缺乏内在联系。连续退位减法的核心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教材的情境“美丽的云南”。只是牵强附会地引出了例1的减法算式“517-348”,至于连续退位减法的算法算理,与情境是“八竿子打不着”,没有任何联系。第二,情境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没有作用。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估算、笔算)方法,其中的笔算,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材创设的情境应该为学生学习这一知识提供支撑,应该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服务,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情境与知识缺乏实质性联系,在这些方面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最后分析一下教材的编写意图。《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复习铺垫”替代“情境引入”

既然“情境引入”不但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价值作用不突出,那么,能否用“复习铺垫”替代“情境引入”呢?如教学伊始,可以先让学生笔算83-26和557-348,然后交流计算过程及结果,接着提问:“笔算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回顾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最后,将复习题557-348的被减数只改动十位上的数字,变成567,引出教材例1的减法算式567-348,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虽然只改变了一个数字,但是难度却大大增加了,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啃掉这块硬骨头呢?”这样的引入,与教材的“情境引入”相比,有三个好处:

首先是激活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次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面对这样的引入,学生会想:为什么改变一个数字难度就增加了?这道题到底有多难?如果我能算出这道题,一定会很高兴,很自豪。这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心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再次是节约了教学时间,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练习等提供了时间保障。

三、计算教学的特点分析

现行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在《标准》统一要求下其计算教学由具体情境引入,这种做法的合理性有待商榷。

首先是数学知识的来源具有多样性。除了源于广泛的现实世界,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之外,还源于数学内部的矛盾或数学研究的需要,由数学自身纯逻辑地提出。其次是情境引入是一把“双刃剑”,有时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使用不当,产生的负面效果显而易见,前面已有分析。即使使用恰如其分,也并非十全十美。再次是教学方法不能绝对化。“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计算教学的引入方式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不宜简单化、绝对化、教条化,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等教学实际靈活选择。

编辑:张 昀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小学数学应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