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镜像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主人公的自我探寻

2018-10-27 10:55章征宇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他者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描写了黑人男性奶娃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对奶娃的精神发展过程和身份寻找过程进行分析。说明黑人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合,回归本民族文化,才能留住自己的根、获得精神和人格的自由与独立,才能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身份。

关键词:奶娃;镜像理论;他者;自我探寻

作者简介:章征宇(1994.7-),上海海事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1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其作品虽然简短,却富有诗意与炽热的情感,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莫里森于1993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其著名小说《所罗门之歌》描写的把回归黑人文化这个主题诠释得淋漓尽致,主要描述黑人男青年奶娃初期在北方安逸的生活以及后期为了寻找一袋金子而开始的南方之旅。本是寻金之旅演变为寻根之行,在这场旅程中,他发现了家族历史、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奶娃的寻根之旅符合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所提出的“镜像理论”。

“镜像理论”划分了3个阶段: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在前镜像阶段,当婴儿被抱到镜子前,由于未形成主体意识,婴儿不知道镜中的像是自己,将“自我”认成“他人”。而到了镜像阶段,婴儿意识到镜中的像是虚幻的,不是实物也不是他自己,便有了“他者”的概念,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最后到了后镜像阶段,婴儿能从镜中认出自己,原先的自我认知被不断否定,有了新的自我认知。这一理论不仅用于儿童的心理分析,它也適用于分析普遍的人类心理。《所罗门之歌》的奶娃在南方之旅中心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完成了自我认同与救赎,他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分别对应镜像理论的三个阶段。

在前镜像阶段,婴儿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无法区分“自我”与“他者”,他对自我的认知是破碎的,不全面的。奶娃生在一个富裕的黑人家庭,父亲梅肯·戴德深受白人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为富不仁,冷漠无情,奶娃厌恶家中死气沉沉的氛围。奶娃与自己的外甥女乱伦并对她始乱终弃,与最好的朋友反目成仇。这一时期的奶娃生活在混乱之中,对黑人的历史与文化更是一无所知,他像没有断奶的娃,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的是什么。此时的奶娃在种族歧视的镜面下所看到是被白人同化的自己,并且他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他本来的样子。

在镜像理论中,“镜像阶段”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在镜中辨认自己的身体,并对自己的真实身体和镜中自我产生认同,但这镜中的自我不是真实的自我,“自我”觉醒的过程只能在“他者”的帮助下才可完成。奶娃在遇到派拉特之后对家族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派拉特始终植根于黑人文化,独立自主,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她任头发自由生长,不追求白人眼中美丽的波浪卷发。尽管地位卑微,受主流社会排斥,她保持善良与慷慨,乐于帮助黑人同胞。她给奶娃口头讲述黑人神话,唱给他黑人民谣,是歌谣让他知道了自己与沙里玛尔——文化传统代表的联系,知道了祖辈们、父辈们的历史和命运。派拉特表现出关爱、责任、关注人与人关系等等品质,为奶娃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动力。她给予奶娃成长的力量,帮助他认清自己本应该的样子,是奶娃的成长之路上最重要的“他者”角色。

后镜像阶段是指婴儿在此阶段能够确认镜中的影像就是自己的影像,这时期的婴儿已经能够分清自我与他者的区别,知道自己是谁。当奶娃听说黑人被杀害而无人采取行动时,他感到了愤怒,而不再麻木不仁。当他再次听到姑妈曾讲过的黑人传说时,他开始相信这些事真实发生过。当奶娃知道曾祖父可以飞时,他由衷地感到自豪。他滔滔不绝地向他人讲述本民族的故事。在小说结尾,“奶人”飞离所罗门高地,象征性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精神复活,以及与传统的紧密联系。这个阶段奶娃看到的是一个拜托了白人枷锁的仁爱善良、融入黑人群体的自己,并且他坚信这才是他应有的样子,奶娃真正完成了自我身份构建。

拉康认为,人的自我身份认同都是在镜像阶段建立的,他者对个体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奶娃的自我探寻之路,就很好地展示了他者对自我的构建作用。作者希望奶娃的自我追寻为其他黑人同胞带来改变的种子,黑人只有到自己的文化中去挖掘善待人生、善待社会的精神遗存,摆脱自卑的精神枷锁,才能过上自由的生活,才能在异质文化冲突中找到健康成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郭红:《所罗门之歌》所表现的黑人男性。黑龙江:学术交流,2004.

[2]Samuels, Wilfred D. Toni Morrison. 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90.

[3]Grimes W. Toni Morrison Is 1993 Winner of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New York: The New York Times,1993.

[4]Valerie S. New Essay on Song of Solomon. 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5]杨颖:《所罗门之歌》“追寻”的故事。四川: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

猜你喜欢
所罗门之歌他者
女性主义视角下《武媚娘传奇》的解析
《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的成长历程新论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的走向
全球化时代,最关键是理解“他者”
《所罗门之歌》的文本图像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