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作反馈 独辟蹊径
——实施“每日一练”的课作模式案例研究

2018-11-01 09:25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孙抒文
数学大世界 2018年28期
关键词:课堂练习变式题目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 孙抒文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精心设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利用练习来真实反馈学生学习的实际状态,来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向和策略,是现实数学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现状分析

在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课堂练习的效率低效的状况。学生完成练习的效率不高,甚至有学生态度不认真,应付了事。学生练习量偏大且不精,时间上也没有限制,整堂课只是忙于重复的、效率低下的练习,学生叫苦不断,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高效课堂的目标变成纸上谈兵。同时,也有不少教师忽略了课堂练习反馈对于教学实效性的指导,如果不能达到及时批改、实时反馈,练习的结果具有欺骗性,那么对于教学方向的调控没有实际意义。

三、研究实践

设计什么样的习题才是适合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如何进行反馈才能对教学有指导意义?如何安排练习时间才能更有效服务高效课堂?为了找准切入点,我们抽样调查了本校七、八、九年级的300名学生及15位数学老师,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解教师在备课中对课堂练习的形式、内容、难度、数量、反馈形式如何设计和操作,了解学生对于课堂练习有哪些需求和建议。教师问卷调查表明,有部分老师即便想过要增加练习的有效性,但很少去实践。少数教师对于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性不以为然,思想仍然停留在只要“多做多练”就能“熟能生巧”。但多数老师还是认为当前的课堂练习模式有必要改革,特别是面临目前的生源情况,如果不改变现行的课堂模式,将“双基”切实有效地训练到位,我们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将越来越失去兴趣和信心。而学生问卷的结果则更清晰的表明,改革势在必行。88.6%的学生认为课堂练习对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很有帮助,50.3%的学生不喜欢完成目前的课堂练习,学生觉得老师自编练习比较有效果占90.3%。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我们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希望通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设计,一定程度微调课堂模式,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四、策略方法

1.形式的改变

改变了原来先上课后练习的传统课作模式。而是将基础练习置前,先练习后上新课。根据本校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刚开始上课的5~10分钟,学生的心还没有完全进入课堂。通过这种改变,一上课就进入练习模式,学生的状态也调动起来了。学生状态的提升改变了整节课的上课节奏,更加紧凑有效。

2.题量的改变

题量缩小为4~5题,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完成。以前的题量偏多,有些学生觉得反正完不成,索性就趴着睡觉直到下课铃声响起。而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因为题量不多,而且如果完不成没有办法进行新课的学习,有时间的限制就会有压力,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

3.层次的改变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同一层次的练习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相同的问题对于数学困难生较难,而对于优秀学生则可能索然无味,因此,优化的课堂练习应具有差异性,层次性。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为所有学生发展提供帮助,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题目的设置要有梯度地循序渐进。我们在编排题目的时候更加注意层次的改变。

例1 在圆的内接四边形ABCD中,∠A∶∠B∶∠C=2∶3∶7, 则∠ A=_________ ,∠ B=_________ ,∠ C=_________ ,∠ D=_________ 。

层次1: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O,∠A、∠B、∠C、∠D的度数比可能是( )

A. 1∶3∶2∶4 B. 7∶5∶10∶8

C. 13∶1∶5∶17 D. 1∶2∶3∶4

例2 如图1,在圆O中,已知圆心角∠AOB=130°,则∠ACB= 。

层次2:如图3,圆心角∠AOB=130°,P是AB上的任意一点(不与A、B重合),点C在AP的延长线上,则∠APC等于_________ 。

对于以上的练习题,基础比较差的后进生我们只会要求他们完成原题,层次1、层次2的题目可以选做。这样一来,对于后进生来说就有信心了,在规定时间内也能完成老师要求的基础题,然后如果还能进行选做,说明他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慢慢地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也就培养出来了。

4.题目的变式

习题变式就是变换题目的非本质属性,目的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知识的本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题目的变式有图形变式、语言变式、运算变式,甚至可以把同一个问题设计成不同类型的练习形式:选择、填空、解答题都可看作变式练习。

每天通过类似这种变式训练可以长效地对学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阶段性集中突破。让学生真正体会问题的本质,锻炼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潜能。让学生能够通过变式练习达到“窥一斑知全貌”“举一例能反三”的效果,加深了深层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5.反馈机制的改变

“每日一练”课作模式要求学生做完习题,老师立即进行一对一面批反馈。由于学生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完成速度也不同。老师科学把控,题量、难度对于优生和中等生不大,大部分学生错误率较小,完成时间比较迅速,批改订正完成后可以进行新课预习。把批改订正的大部分时间留给中等偏下学生以及后进生。老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就能完成绝大多数学生的反馈评价。对于极个别的后进生可以选择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有些优等生也可以在任务全部完成之后对周围的后进生进行适当的辅导,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极有好处。这种分层反馈机制,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讲解,更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

6.选题阶段性的改变

根据教学内容的改变,题目类型也要进行阶段性的调整。新授课阶段:题目以上一节课的内容为主,结合近阶段学生易错题进行滚动练习;单元复习阶段:搜集学生本单元的错题以及单元重难点题进行反复练习;期中、期末复习阶段:根据本学期各章节“每日一练”的反馈情况统计错题,重新编排形式形成新的“每日一练”。中考复习阶段:从2017年13大市中考试题、2010-2017年苏州市中考试题选择基础题进行编写,将选择题改为填空题,每日一练的题型以填空、简单题为主,并要求学生简写解题过程,增加学生的思维量,减少投机侥幸成分。题量相对要增加,从原来的4~5题增加为7~8题,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之内。

五、实践成果

通过这段时间对于“每日一练”课作模式的研究实践,本校初三数学组老师们的课堂产生了不少积极的变化,双基训练更加扎实有效,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师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各班成绩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而笔者所执教的班级也处于同类班级前列。

六、感悟憧憬

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不能一味追求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而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更不能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已有的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要杜绝课程资源的闲置现象.“每日一练”的使用杜绝了对于数学练习资源的一种浪费,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绿色环保”。实施“每日一练”课作模式,需要数学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反馈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创造性地使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才能实际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双基能力,每一份每日一练都凝聚着老师们的集体智慧,对老师自身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在教研组的支持下,这种课例正在本校数学组慢慢推开,每个备课组都在探索符合自己学段特点的每日一练,同时将资料电子化,成为我校数学教学的宝贵财富。

七、困惑思考

虽然“每日一练”课作模式的实践给课堂不少可喜的变化,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困惑,也引起了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例如,课堂上抽出10~15分钟进行练习批改,原有的课堂教学时间就被压缩了,那么如何解决本课内容的教学,尤其是新授课的教学压力更加严峻,是不是对于所有课型都适用?还是可以寻求更优化的方式进行调整。其次,这种模式对于教师控班能力、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合适所有层次的班级和教师,这一系列的思考都需要时间、实践去检验。本文旨在投石问路,给老师们更多思考实践的空间。

当然,任何改革都是在摸索中行进,但是我们不会因为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只要是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切实减负增效的改革,都值得老师们不断上下求索。

猜你喜欢
课堂练习变式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从“解法自然”悟“变式自然”
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优化
浅谈小学低年级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追根求源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