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中的美育:功能、类型及实践策略

2018-11-05 09:51江乐霄王伟
化学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美育初中化学

江乐霄 王伟

摘要: 初中化学美育有培养学生高尚人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形成学生环保意识4种功能。将化学美分为静态美和动态美,并提出设计渗透化学美育的教学活动、注重化学美育的多元方式呈现、把握实现化学美育的关键环节、重视落实化学美育的生成过程4条初中化学美育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美育; 实践策略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7-0023-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的提出

2016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加强改变美育薄弱局面[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 化学课程要求每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2]。研究初中化学中美育(即化学美育)的特点及实践策略,有利于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也有利于美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实现。

2 概念辨析及研究综述

2.1 化学美育的概念

关于美育,有人认为: 美育是美学教育、是审美教育、是情境教育、是传统文化审美素质教育等等[3]。美育的首创者蔡元培先生认为: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4]。总体来看,教育界对美育认识的分歧、不完整,在客观上对美育的实践造成残缺[5]。综合国内学者观点,美育可以发展人的感性和个性,增强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培养社会主义公民应具有的良好道德情操、审美修养和行为习惯,形成平衡、和谐的心理素质,传承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特质[6]。

从可操作的层面来看,课程层面的美育就是对学科美的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发现、创造、实施好学科美,就是学科中的美育。因此可将化学美育定义为: 对化学美的教育,即通过化学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鉴赏、发现和创造化学美的能力,同时形成一定化学审美修养的过程[7]。研究化学美育,首先要研究化学美育对化学教学的功能;其次要研究化学中美有哪些种类;再次要研究如何在实现智育(显性)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化学教学中融合和实现化学美育(隐性)的目的和价值,即化学美的实践。化学教学中的美育的实现与教学中教师、发展资源(教学素材)、表现方式(教学活动)息息相关。

2.2 已有研究综述

有关化学美育研究,郝雷和郑长龙(1991)较早提出化学美的基本特征、作用及其教育的途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也为本次研究提出基本范式[8]。张伟东(1992)认为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感受物质世界的自然美;通过富有哲理的实例感受物质世界辩证统一的形式美;从色彩纷呈的实验现象感受化学实验直观美和创造美[9]。周红侠认为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成果、自然界的美、教学语言和化学实验来创设美育情境[10]。曲艳杰认为可以从化学的奇异美、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结构美等方面来挖掘和揭示化学美[11]。章鹏飞等认为在教学中可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展示化学学科的自然之美、科学之美,从而做到教学艺术尽善尽美[12]。刁锡恩认为化学实验中可以从实验室的环境美、化学装置的形式美、实验现象美、操作的劳动美来实现美育教学[13]。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化学中美的类型,以及主要实现形式和途径。而对化学美的功能和实践策略还探讨得不够全面、深刻。本文将从初中化学美育的功能、化学美的类型和实践策略进一步探讨初中化学中的美育。

3 初中化学美育的功能

从定义来看,化学美育主要有两类功能: 一是美育的本体功能,即化学美的教育对发展学生素养(美学素养)具有何种功能,这种功能是美育的本体价值所在;二是实践化学美育对于发展学生智育有何促进作用,这是化学美育的迁移功能。研究提出初中化学美育具有4种功能,其中第1种是本体功能,第2~4种是迁移功能,分别如下:

3.1 培养学生高尚人格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通过化学学科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的特点,学生在初中刚接触化学,教师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之美无处不在。在课堂教学中,用包含化学知识的优美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世界,使他们对美和化学产生浓厚兴趣。学生一旦感受到化学之美,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快感,就不会认为化学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是枯燥无味的。通过对美的享受,学生会觉得化学学习过程趣味横生,从而爱学、乐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培养学生乐于思考

化学学习需要积极地思考,这需要在一种美好心情(愉悦、舒缓、向往等)下完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美的教學情境(情景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师生共同探究(合作美)中“试一试”——在赏识性评价(评价美)中“增强信心”——在总结提升(交流美)中“得到正确结果”。学生在良好的兴奋状态下,经历“潜意识”—“存疑”—“豁然开朗”的过程。美育的氛围,让学生思维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所以美育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功能。

3.4 形成学生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教学中的美育,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化学对于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巨大贡献。如此,学生必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愫,渐渐地环保教育和化学美育就如和风细雨般沁入学生的心脾。

4 化学美的类型

根据教师、发展资源和表现方式的特点,可将化学美分为化学静态美和化学动态美两类: 发展资源是教学中一切可为教学服务的资料、素材的总和,是静态、恒定存在的,这些素材中体现的美就是化学静态美,因此化学静态美也是永恒存在的,教学中需要在恰当时机对其加以筛选、组织,并完美呈现;而教师在教学活动(表现方式)过程动态形成的美,就是化学动态美。没有化学教学活动就没有化学动态美,化学动态美依赖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艺术生成。

4.1 化学静态美

化学静态美是化学在自然或实验中存在的客观美,这些美为静态的、固定的。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美的素材,并要在教师设计和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化学静态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4.1.1 化学物质美

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自然界中祖国五彩斑斓的晶体矿石、黑色的石油、蓝色的胆矾和晶莹剔透的水晶等,无不彰显化学创造自然的魅力。同时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中发明的新物质都体现出化学物质的创造之美。如大到“神舟”系列航天材料、“蛟龙号”潜水材料等国家高精尖材料,小到我国研制的第一颗牛胰岛素、独立研发全球首个冻干剂型埃博拉病毒疫苗、高能充电电池等。

4.1.2 化学实验美

化学实验美主要包括化学实验仪器美、装置美和现象美: 常规的化学实验仪器如试管、烧杯、漏斗等,微型实验仪器如微型电解水装置,现代仪器设备如各种传感器。在制作上十分精妙,其结构的对称、协调,体现出和谐美;化学实验装置的搭建上,其各种装置的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连接各个实验装置的导管,将连接处完成直角,体现出实验装置美;通过化学实验,化学实验产生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变化,引起学生的一系列惊叹和思考,表现出化学实验美。

4.1.3 化学规律美

化学中存在很多规律,如元素周期表、原子的核外构成、化学反应的规律等,体现出人们发现和解释化学现象,并改变和预测化学发展中问题和客观事实。人类将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化学物质及变化等统一形成化学规律,体现出了化学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之美[14];而化学物质的微观结构,如物质的分子式、方程式、物质结构等体现出来的对称、和谐的规律,则是规律美的具体体现。

4.1.4 化学变化美

化学美不仅体现在化学物质本身的美,还在于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发生奇妙化学反应所带来的美,如紫色石蕊遇酸变红、无色酚酞遇碱变蓝、大自然中钟乳石的形成等等,这些变化无不彰显出化学变化美。学生对美的化学变化、化学实验现象越寻根究底,如为什么紫色石蕊遇酸变红、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则越能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创造欲。当然,化学的变化还意味着创造,化学家们探寻化学规律,研究化学变化,创造出一种又一种对人类美好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美的体现。

4.1.5 化学史实美

自古以来,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新物质、新材料的发现、创造和使用。如氧气的发现、氟的发现、惰性气体的发现、原子结构的发现、侯氏制碱法、我国牛胰岛素的首次人工合成等,无不体现出化学家们为了探索和改造自然长期付出的艰辛努力,从侧面也体现了科学没有国界,可科学家有自己的爱国精神,以上综合体现出了化学史实美。

4.2 化学动态美

化学动态美是在教学过程中迸发和发展的美,没有教学活动就没有化学动态美。化学动态美主要有以下几种:

4.2.1 化学教师美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仪表、心情、肢体动作和言语,都可以体现出化学的动态美。其中最重要的是化学教师的语言美,即讲课过程中教师话语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化学“味道”。在抑扬顿挫的前提下,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来展现化学动态美,如描绘化学变化的微妙、讲述化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渲染化学家们的艰辛探索过程等。教师的语言美,既是呈现化学动态美的重要的、主要的前提,也是化学课堂艺术生成的基本手段。

4.2.2 实验操作美

化学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训练学生细致观察能力的主要方式。教师娴熟、连贯、一丝不苟、准确地进行演示实验操作,学生从容不迫、较为熟练地动手实验操作,也是化学动态美的重要体现。相反,教师实验操作不熟练、不到位,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七嘴八舌、手忙脚乱、实验不能很好完成等,都很难体现出化学美。

4.2.3 化学活动美

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是一种境遇,为了共同的教育向往走在一起,全面实现学生素养发展的化学活动(教师教导和学生学习)一定是美好的。教学中真实的美的情境的创设,师生之间和谐、双向、热烈的交往互动,学生偶尔灵感的迸发和对问题的“艰难”解决等,都是化学活动美的体现。

5 初中化学美育的实践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从操作层面将化学美分为静态美和动态美,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化学美,即课前搜集静态美,课中组合静态美、生成动态美。实践初中化学美育,教师要用好化学美的素材(即发展资源),设计好化学美的多元表现方式(即教学活动),把握好化学美育的关键环节,统整好化学教学活动。具体论述如下:

5.1 设计渗透化学美育的教学活动

化学美育要在化學知识教学中得以实现,首先需要让化学美素材在教学设计中得以体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将各种美好的生产、生活、化学史等情境素材设计体现在整个教学情境中,例如在“绪言”教学中,设计教学主题“化学,让生活更美好”,利用“鸟鱼同笼”、“不怕烫的猫”、“茶水变色”等素材设计呈现化学美。类似的还有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用视频“化学之美”;学习“溶液”时展示生活中五颜六色、缤纷多彩的液体;“复习课”“溶洞形成的探究”时利用大自然美丽的图片等等。渗透美的素材(发展资源)的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中化学美育多种表现方式呈现的前提,其渗透有利于学生感受生活生产中的化学之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环保意识,为学生化学审美生成提供基础。

5.2 注重化学美育的多元方式呈现

美育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审美愿望,初三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活跃的成长时期,多种感官的刺激可以有效地感受化学美。因此,除了多种化学美素材的设计渗透,还要注重化学美活动(即表现方式)的设计。化学美的多元呈现方式,首先应在教学板书、教师仪态等过程中呈现出美: 工整、对称、条理清晰的板书,可以呈现化学的对称美、符号美;自信、整洁的教师仪表美,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其次,在教学手段上: 利用优美的语言、激疑的情境、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大量的课内课外实验等多种可视化方式将各种化学静态、动态美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给学生。多元方式呈现化学美,有利于学生感知、感受、体会多角度的化学美,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审美中对问题的积极思考。

5.3 把握实现化学美育的关键环节

同时,在多种化学美活动(表现方式)的设计中,把握化学实验和化学教师的语言是實现化学教学中实现美育的关键环节。首先,实验是学生发现化学之美的眼睛,化学仪器美、现象美、变化美等是通过以化学实验为媒介的师生活动展开并实现的。化学实验影像、创新实验、实验手段的改进,教材实验的可视化等实验表现方式使用是美育的有效手段[14]。因此把握师生之间的化学实验活动,是实现化学美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其次,初中化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通过对话交流和其他教学媒介达成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化学教师自身的素质,如仪表、心情、动作、语言也是影响化学美育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教师的语言: 教师语言在科学性表达的基础上,语言的通俗、趣味、抑扬顿挫等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另一个关键环节。两个关键环节的把握,有利于教师了解化学美育的重点,也有利于学生兴趣激发和高尚品格的养成。

5.4 重视落实化学美育的生成过程

最后,化学美育是一个学生激发审美兴趣、进入审美状态、获得审美经验、纯化审美意识、完善审美结构的过程[15]。因此,化学美育是在长期的动态、完整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倘若教学仅仅是激发兴趣、呈现化学美是不够的,要让学生感受化学美的完整过程。只有学生进入审美状态才能真正体会化学美育过程。伴随化学知识教学(智育)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实践化学美育呈现的全程性和目标隐性化,通过多频次、全程性的化学美的体验,在学生心情愉悦中润物细无声,化学美才能在初中学生心中留痕,逐步形成学生热爱化学、感受和热爱美好生活的审美结构,最终实现化学美育的功能。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寻找美育的契机和规律,寻找探索美育的素材(发展资源),让学生感叹这就是化学之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通过自我修炼,发掘化学美的素材(发展资源),用好化学语言和实验两个关键实践环节,将素材多元化地设计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在常态课教学中。这既有利于化学学科中美育的实现,也有利于通过适当的美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立志投身于化学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3.

[3]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K].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1075.

[4]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174.

[5]周庆元, 胡绪阳. 走向美育的完整[J]. 教育研究, 2006, (3): 39~43.

[6]李静, 蔡春. 论中小学课程的美育实施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15, (12): 22~28.

[7][8]郝雷, 郑长龙. 试论化学美教育[J]. 教育科学研究,1991, (1): 6~10.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美育初中化学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美育教师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