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区域性孕育

2018-11-05 09:56李鹏闫炳基国宏伟
科教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冶金区域经济

李鹏 闫炳基 国宏伟

摘 要 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提供了契机,结合江苏省内冶金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建设能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其关键在于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方向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于冶金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以支撑地区冶金行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区域经济 冶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8.02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ource recycl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key to building a profession that can serv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ies in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direction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train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will cultivate a talent team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y to suppor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regional metallurgical industry.

Keywords Resource Cyc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gional economics; metallurgy

在绿色发展与资源循环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为积极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到2020年的主要考核指标: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提高7%左右,一般工業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8%,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提高4%,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3万亿元(提高67%)。[1]为顺利实现这一指标,需要大量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需要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到很高的要求,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具有战略价值的新兴专业孕育而生。而如何结合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基础优势,培养专业能力强、知识结构全、富于开拓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未来整个循环经济良好发展的关键。

1 江苏省内冶金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的冶金工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在生产规模、工艺装备、企业管理、产品质量等方面处于国内同行前列,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苏州市为例,涌现出江苏沙钢集团、江苏永钢集团、张家港联合铜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企业,已成为江苏省钢铁及有色产业的重要基地。“十三五”是化解冶金工业过剩产能、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期,[2]而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经济模式落后

省内冶金资源十分匮乏,焦煤、稀土资源、铁矿资源储量几乎为零,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大多需要省外购进或通过进口解决,资源保障程度低。[3]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中粗放型所占比例仍然巨大,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开环式经济流程,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带来的是资源利用率低下和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的闭环式经济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如何实现经济模式的改变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尚需提高

长期粗放生产带来了环境的日益恶化。近几年国家出台的节能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对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重点发展绿色、低碳、可循环制造流程技术,如优化燃烧效率技术、电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除尘技术、钢渣综合利用、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以及余热煤气和蒸汽回收利用等。

1.3 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匮乏

现阶段多数冶金企业在自身发展道路上更多依靠的是要素投入而不是创新驱动,没有形成自主研发体系,科技应用上依靠“拿来主义”,缺乏内生动力,自主创新机制没有形成。[3]因此创新投入、创新文化培育、人才队伍建设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这势必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来支撑。

2 苏州大学学科专业建设需求

苏州大学学科发展一方面定位于满足服务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伴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能源及资源的消耗逐渐成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限制环节,《关于印发<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的通知》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明确提出:“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制度和政策供给,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激发循环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和城镇循环发展体系”。苏州大学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GDP约占全国总量的20%),其资源及能源循环高效利用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因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符合当前国家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该专业的设立也是苏州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苏州大学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工科发展依然是学校发展的短板,而工科建设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为实现弯道超车,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新兴交叉学科促进计划”,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11年开设的新型工科交叉专业,[4]目前学校已有的冶金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等学科已开展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为该专业的设置奠定了良好基础。

3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苏州大学资源循环科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江苏省冶金产业的发展,培养开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节能减排、低碳技术的理工融合型人才,使其能够在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培训机构从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管理和教育培训等创新工作,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5]

苏州大学资源循环科学工程专业将以冶金工程为依托,整合冶金学原理、物理化学、再生与利用、循环经济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较为系统的冶金、资源、材料科学与环境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加强和省内冶金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通过设置企业课程,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属大交叉学科,教师队伍需不断进行拓展学习,积极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在依托冶金工程专业基础上,在难处理共生铁矿资源、高炉原燃料高效利用、冶金二次固废资源提取与转化等方面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可结合企业生产过程切实存在的各类技术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在项目研究过程各环节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其培养质量。

4 专业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4.1 专业缺乏认可度

目前,无论是学生还是企业都对该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新专业在成长发展的初期会不可避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1)在本科大一及大二转专业过程中存在优势生源流失的现象,如何能够激发学生对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明晰未来规划方向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2)就业前景并不明朗,可通过开设一系列讲座、实践课程走进相关企业进行参观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企业运作,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对专业和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当然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使一届届优秀毕业生作为新专业不断发展的最有力的社会宣传。

4.2 师资力量薄弱

该专业的教师主要来自冶金工程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因此教师必须有非常强的进行交叉学科拓展的能力,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6]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需教师自行收集资料进行备课。同时,教师需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将最新的科研信息整合到课程当中。鉴于每位教师术业有专攻,一方面可从自身做起,加强与相关企业以及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拓展科研方向;另一方面,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可引进不同学科,如:冶金、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优化教师队伍专业背景配置,在不断推动教师融合和成长的过程中推动学科发展。

4.3 专业面宽而不专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属新兴交叉学科,集冶金、环境、材料、能源等各类专业于一体,各种不同学科交叉在一起,内容繁琐冗余,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失去侧重点,学生大学时间有限,不可能对各学科都进行深入了解。因此如何将不同学科重点进行有机融合,并结合大量课程实践对专业进行“瘦身”是加强专业建设的重点,可结合学院擅长的方向来进行教学,比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要研究建筑材料相关的二次资源利用;华东理工大学,集中研究化工方向的废弃物利用;而山东理工大学,主要方向则在尾矿综合利用方面。

5结语

“十三五”对江苏省冶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与污染成为整个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针对发展水平现状和存在问题,需确立人才优先理念;苏州大学提出“新兴交叉学科促进计划”以促进工科的快速发展,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区域性孕育提供了土壤。苏州大學将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培养适应江苏省冶金行业升级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有力支撑地区冶金行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的通知[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7.10(5):5-11.

[2] 李冰.十三五”钢铁企业低碳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对策分析[J].山东冶金,2015.37(6):6-8.

[3] 陈建华.江苏省冶金行业“十二五”转型升级研究[J].现代冶金,2012.40(1):1-6.

[4] 毛丽秋,孟勇,肖小明,尹笃林.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34:555-565.

[5] 刘以凡,刘明华,林春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思考[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4):102-104.

[6] 刘维.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6(9):76-78.

猜你喜欢
冶金区域经济
钢铁行业冶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浅析钢铁冶金工艺的发展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