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组织中CD147和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8-11-06 08:17陈秀娇徐丽陈智伟郑伟男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莆田免疫组化胃癌

陈秀娇,徐丽,陈智伟,郑伟男

(1.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部;2.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福建 莆田 351100)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基因多步骤的改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联合检测胃癌组织中CD147与VEGF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目前国内外鲜见探讨两者同时在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报道,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取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2014—2017年期间胃癌手术切除的存档石蜡标本125例,资料完整,且术前均未行放化疗。其中男性70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51.2±10.0)岁,其中<60岁72例、≥60岁53例;组织学分型高、中分化67例,低分化58例;有淋巴结转移者88例,无淋巴结转移者37例;TNM分期Ⅰ~Ⅱ期65例,Ⅲ~Ⅳ期60例。另抽取胃癌患者标本的切缘(距胃癌组织>5 cm)的癌旁正常组织30例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常规病理切片,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选取组织中CD147和VEGF表达水平。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兔抗人CD147单克隆、VEGF多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1.3 结果判定

CD147和VEGF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内,呈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见图1和图2。阳性判断采用半定量积分法[1],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计数,根据免疫组化染色反应的深度及阳性细胞的数量分别记分,其中染色深度以多数细胞的呈色反应为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不着色为0分。阳性细胞数<5%为0分,6%~25%为1分,26%~50%为2分,5l%~75%为3分,>75%为4分,将这两项积分相乘,<2为阴性(-),≥2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D147和VEGF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胃癌组织中的CD147阳性表达率为72.8%(91/125),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6.7%(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的VEGF阳性表达率为68.0%(85/125),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1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CD147和VEGF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5例胃癌组织中CD147和VEGF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淋巴结有无转移、病理分期不同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1 CD147和VEGF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表2 CD147和VEGF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胃癌组织中CD147与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

表3所示,125例胃癌组织CD147表达阳性者91例中VEGF阳性表达率78.0%(71/91),34例CD147表达阴性者中VEGF表达阳性率41.2%(1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rs=0.351,P=0.000,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见表3。

表3 CD147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

3 讨 论

莆田地处东南沿海,为胃癌的高发区,且多发于胃体与贲门部。其发生发展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侵袭与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与预后关系密切。虽然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和治疗方法的提高,其预后有所改善,但病死率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前列。探寻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以期为胃癌的预后评估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CD147又称为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是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据陈涛等研究报道[2],CD147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或低表达,常在甲状腺癌、乳腺癌以及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国外也有报道[3],CD147在胃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且可通过刺激肿瘤细胞及周围纤维母细胞产生MMPs。MMPs可介导肿瘤细胞之间、肿瘤细胞和基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降解细胞外基底膜和间质,促进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以及血管生成。

本实验结果显示CD147在癌旁正常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和72.8%,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4.089,P<0.05),这与国内外报道的结果相一致[3-5]1725-1730,提示CD147在胃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通过进一步分析CD147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发现,CD14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在TNM分期的Ⅰ~Ⅱ期和Ⅲ~Ⅳ期分别为56.92%和90.0%,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78.41%和59.46%,经统计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CD147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这与陈涛等研究结果也相符合[2]33-34,提示CD147可能参与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血管与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关系密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VEGF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形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必需基质,在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发挥关键的调节作用[6]。本研究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68.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0.0%),两者差异显著(χ2=33.164,P<0.05),且也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

本研究还发现CD147与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协同作用,提示CD147可能促进VEGF表达,进而促进肿瘤血管形成,为肿瘤的增殖和转移提供条件[7]。

图1 CD147在胃癌中的表达(SP×400) 图2 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SP×400)

猜你喜欢
莆田免疫组化胃癌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莆田闹元宵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