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在文学活动中行为问题的应对策略

2018-11-07 09:16王进源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

王进源

【摘要】幼儿在文学活动中出现的行为问题,与其他行为问题一样,都是幼儿与外界环境和因素交互作用结果。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执教人,也是洞悉幼儿成长的观察者,当幼儿出现问题情况发生时,应及时做好“发现——对策——校正”的教育行为。

【关键词】学前儿童 文学活动 行为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033-01

幼儿文学是幼儿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文学作品具有奇特的艺术魅力,引导和帮助幼儿感知和体验社会经验,犹如他们形象的“生活教科书”,引领幼儿“初涉人生”的重要性,它是幼儿一生认知、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基石。

一、文学活动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文学”是因应儿童的年龄、心理发展和兴趣而编写的文学作品。幼儿文学通俗易懂,且作品在体裁和形式上均很规范,具备了文学的基本属性,内容上它包含了人类对爱、善和美的追求,透过深入浅出的通俗语言和艺术手法,为幼儿提供易理解和受喜爱的作品。文学家AuguustaBaker认为幼儿文学具有以下的价值:经验的分享、传达并介绍文学、激励幼儿倾听的技巧、创造幼儿的想象力、帮助幼儿洞察人类的行为、延续民族的传统文化、带给幼儿无尽的快乐与愉悦。台湾学者简楚瑛指出,幼儿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能有效促进其自我认知能力、社会性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的自我发展,并且还能帮助父母增进与幼儿的亲子关系。同时,文学作品的学习形式包括了:听、说、读、写,进入幼儿园前,幼儿在家中所习得的语言形式属于口语形式。Hoskisson & Tompkins认为口语形式的语言基本形式,而文字的形式则为续发性的形式;阅读以及倾听则属于接受性的语言形式,说和写属于生产性的语言形式。

二、文学活动中影响幼儿出现行为问题的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最早的集体教育经验,也是幼儿学习社会化之初始时期,此阶段的教育目标及内容侧重生活行为方面的经验学习。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所致,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小至个人因素,大至社会环境,都可能影响学习中的行为,现将幼儿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整理如下。

1.“个人特质”方面:影响文学活动的学习行为的因素有二点:(1)个人偏好:幼儿文学作品的主题型态、表现形式、难度、兴趣以及学习时间;(2)个人内在的因素:即个人的特质,如性别、年龄、智力、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倾听能力以及心理需求等;(3)外界因素: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具的适宜性、教学环境等。

2.“阅读行为”方面:主要包括:个体因素、他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三大类:(1)个体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和智力等;(2)他人因素:包括家长、教师和同伴的影响,其中“父母阅读行为”对儿童来说是具有引导效用的,可为幼儿提供一个依循的模式典范;(3)环境因素:即家庭背景,如家长学历、社经背景、阅读态度和选书态度等。

三、文学活动中行为问题的指导策略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此阶段的发展对幼儿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皆具关键性。因此,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并适时且恰当对幼儿行为问题进行矫正尤为重要,现将教师在文学活动中应对幼儿行为问题的指导策略陈述如下:

1.常见行为问题:包括多动、吵闹、发呆、注意分散、注意力被动、自控能力差、故意违反规则等。此类行为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常见且发生频率高,教育办法及策略:

(1)“榜样效应”逐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榜样效应”是通过他人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式,给幼儿具体的学习实例,以树立榜样的形式,激发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模仿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一种方法,唯幼儿缺乏选择辨别好坏的能力,一经仿效很容易變成一种习惯,而影响以后的行为改变,因此当发现幼儿学习的不良行为出现时,应及时干预并采取“正强化”的方式,引导和鼓励班级幼儿向表现好的幼儿学习。

(2)倾听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倾听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幼儿感知理解语言、接受信息的一种行为表现。幼儿倾听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语言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前提,为幼儿的终身学习、语言交流奠定基础。同时,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将兴趣作为幼儿倾听的切入点,培养幼儿的倾听可以有效的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注意水平。

(3)善用多元教学策略,有助于改善幼儿的学习行为

文学作品活动的教学,需要教师观察幼儿的生活经验,了解幼儿认知能力水平,并配合图片、音乐、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多元方式呈现阅读风貌,将有趣的作品内容以丰富的视听效果呈现给幼儿。教学过程中可通过:预测故事、说故事、讨论故事到延伸活动的体验活动、作品情节展演等,透过文学作品与同伴、教师互动学习,完成作品的理解和再现。通过,吸引幼儿学习的目光,提升其学习的兴趣,丰富幼儿的学习感受和经验,让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到认同及成就感,进而达到幼儿注意力的维持和发展,注意力一旦维持,就能很好的抑制住幼儿不良行为发生。

2.突发性行为问题,包括:骚扰、制造噪音、不参与、突发性躁动、严重的肢体性行为、情绪起伏大等。此类行为问题不仅会影响幼儿自身的学习品质和效能,同时还会对其周围的幼儿造成干扰和影响,此时教师的教育策略为:教师应具有“大局意识”,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幼儿将立即停止学习活动,请配班老师或保育员,带幼儿到隔壁房间进行情绪安抚,了解幼儿的情绪、原因所在后,并将幼儿情况告知家长,帮助幼儿进行心理疏导、情绪安抚或行为矫正;而班级内其他幼儿的学习活动,原则上照常进行活动,尽可能不造成其他幼儿恐慌和惊吓。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
南宁市某社区教育机构学前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的发展及教育策略探讨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