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阅读教学如何凸显文本价值

2018-11-09 10:49范伟华
中学语文 2018年30期
关键词:物候课例教学内容

范伟华

相比较于文学作品,实用文更注重语文知识的时代性和实用功能。实用文等非文学类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它的实用价值。很多老师在执教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识的提取,忽视了知识的运用,注重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忽视了文本的实用价值。

在实用文中,知识产生的方式主要有信息萃取、信息重整、知识运用等,无论是提取、重整还是运用,每种方式都能体现实用性。

一、抓住文本的体式特征凸显文本价值

当下的实用文教学,缺少一定的“体式意识”与“方法意识”,不论什么文章,拿过来就是信息筛选、品味语言、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套方法几乎成为当下语文课堂的“集体无意识”行为,造成教学模式的简单化和僵化。

同样是实用文,不同的文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其实用价值的体现途径也应有所区别。科普文章,劝说读者相信作者所介绍的知识是真的;社科文,劝说读者相信其结论;新闻,是要读者相信其新闻事实的真实客观性;演说辞和书信,劝说读者与作者或演说者一道采取态度或行动;说明书、指导手册文章,要劝说读者相信其介绍的行为步骤的有效性,等等。

从以上结论不难看出,无论哪种体式的实用文,“劝说读者相信”似乎是共通的目的,也就是说,在了解文章“说了些什么”这一前提之下,弄清楚“作者是怎样说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显得更为重要。这就涉及到文本的言语形式和结构特征。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以下是两份教案:

课例1:

教学目标:了解物候知识

教学内容:环节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环节二:物候学知识迁移运用。

课例2:

教学目标:体会作品中的求真精神

教学内容:环节一:筛选有关物候学的知识。环节二:体会作品中的求真精神。1.作者的求真精神在文中如何体现?请寻找充分的事例支撑自己的发现。2.作者注意到了哪些特殊情况?3.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文中如何体现?4.本文的语言特点怎样?请举例说明。

从这两份教学设计中不难看出,两位老师对同一篇实用文的教学内容定位存在很大的差异。课例1主要围绕“本文说了什么”这一要素,重点是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而关于物候学的这四个问题,在文中几乎有现成的答案,连概括都不是很需要了。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只剩下信息的筛选了,而这种层次的筛选其实是不需要老师教的,很多学生可以在课前凭借已有的阅读经验即可完成。唯一能体现文本价值的就是环节二,物候学知识的迁移运用。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课例1的教学内容没有体现文本的价值。

再来看课例2,它也有筛选信息这一环节,但是明显是为环节二服务的。本节课的重心在探讨作者的求真精神。也就是解决“作者是怎样的说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两个问题,这正是实用文区别于文学作品的最大特征。这位教师对该文体式作了重新定位,认为这是一篇“科学作品”,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科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有明确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所以他把课程标准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上,确定了这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为“学习科学作品的求真精神”。显然,关注作品的求真精神,让学生明白写这类文章“如何让读者相信你介绍的知识是真的”才是这篇文章区别于其他文章的特征。显而易见,课例2凸显了文本的价值。

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凸显文本价值

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非文学类作品的主旨鲜明、单一、确定,因为它的写作主体明确,接受主体单一,文本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维方式明显,文艺类作品的思维更多的是形象思维,实用文更趋向于抽象思维,所以寻求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找寻事物间的内在规律是很多实用文的主体构架,也就是说,实用文的最主要功能是解决实际问题。

1.科普类文章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科普文章和社科文占据了一定的篇幅,在中考中,这两类文体也有很大的分量。科普文章主要通过信息的传递,作者一方面让读者相信他介绍的知识是真的,另一方面,是要读者认可他介绍知识的方法,有些时候,更强调读者对其介绍知识的运用,或者说,读者学会迁移此文中获得的行文思路或写作技巧。以《苏州园林》为例,不同的老师在执教时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课例1: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3.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课例2: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2.引导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培养学生对园林的审美情趣。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课例1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说明文的语体知识,说明对象的特征、结构、语言和说明方法,所介绍的是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在教读这一类文章时都能够涉及,并不是这一篇文章特有的知识,所以并不是这篇文章非教不可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向读者介绍说明方法和语言的,他在文中传达出来的是对苏州园林独特建筑风格的赞赏,对建筑艺术的推崇和喜爱。相比较而言,课例2的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如果一定要介绍语体知识的话,那就抓住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征——总分的结构,其他的如语言和说明方法则可讲可不讲。那么,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培养学生对园林的审美情趣”上了。细读3-9段就会发现,作者详细介绍了园林的图画美:如亭台轩榭布局不对称;假山池沼配合有艺术;树木栽种修剪有画意;花墙廊子有层次;园林角落有点缀;门和窗设计有图案美;色彩淡雅给人闲适感等。作者笔下的园林具有自然之美,含蓄之美,细节之美。再比如: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如各式廊子和镂空的墙壁,“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设计,增加了景物的层次感和景致的深度,让读者领会到园林建筑中“遮遮掩掩”的艺术魅力。再如未经修剪的松柏,不对称的建筑,随意布置的石头,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这些自然之趣,都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点。通观全篇就会发现,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均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他的分析说明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如果能把握住这一教学目标,才能体会到作者独运的匠心,才能真正彰显文本的价值。

2.社科类文章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社科文强调逻辑思维。包括哲理散文和论述文,在阐释与辩论中形成自己的主张。中学语文课需要教的,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所以,除了能梳理作者的看法或主张外,还要理解论辩的核心,所提出的观点是否能够成立,以及证据和由证据支持观点的论证过程。

在教读这类文章时,应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脉络,作者的行文思路。

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通过梳理,不难发现它的论证思路:

对方论据对方论点直接反驳间接反驳由对方的论据推导不出对方的论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由对方的论据得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并展开论证得出结论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到今“中国的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叫归谬法。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在论证方法上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褒”后“贬”,达到讽刺的效果。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和力量。

如果能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弄懂什么是“归谬法”,并能简单地运用,那这篇文章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三、在运用知识中凸显文本价值

对于非文学作品,教学时除了要扣住“课文说了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文本是如何表现这些内容的”,更应关注“我们可以如何来理解”或“这篇文章跟我有什么关系”等展开。如果仅仅停留在提炼概括信息和玩弄文字这一层面,忽略了对文本思想或知识的理解,忽略了文本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则有悖于实用文的文体特征。

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能力教学,而能力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类知识的教学。方法类知识的呈现具有特殊的规律,通常需要陈述、练习和反馈等几个步骤。如何在理解课文知识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内容。如《大自然的语言》,主体知识是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那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呢?不如在课堂上设计几个练习,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来凸显文本的价值。例1.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现象。例2.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我把这一物候知识告诉了远在澳洲的表妹,可她来信嘲笑我机械学习知识,说她们那儿的桃花不是这样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讨论。相信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对文本的核心内容有更清楚的了解,也契合了文本的实用性原则。

除了在课堂上练习,很多文本里的知识需要在实际生活中验证,在验证中显其实用。如学了《中国石拱桥》《桥之美》,可以组织学生去乡间、公园里观察一座石拱桥并描述它的特点;如学了《苏州园林》,可以让学生去临海的东湖公园,选一处你认为最有自然之趣的景致,介绍它是如何把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起来的;如学了《新闻两则》可以让学生为学校广播台拟写一则校园新闻等。

总之,老师们在教学文本之前,需要反复思考这篇课文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应该获取什么知识;从哪些角度确定教学内容才是比较科学的。对于实用文章,学生学了这一篇后是否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学其他篇?有明确的文类教学意识,通过教“这一篇”,达到教“这一类”的目的,潜移默化地传授“阅读策略”。因此,实用文教学提倡因体而教,最大限度地追求文本的实用价值,才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物候课例教学内容
GEE平台下利用物候特征进行面向对象的水稻种植分布提取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基于植被物候特征的互花米草提取方法研究——以长三角湿地为例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