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地区“泰山石敢当”习俗文化内涵分析

2018-11-09 12:00郭紫宇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紫宇

摘 要:泰山石敢当习俗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现象,是多地区共享的“平安”文化载体,对民族精神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传播过程中,泰山石敢当习俗逐渐与地方文化传统、民间生活相融合,区域性特征显著。泰山石敢当民间信仰是鲁西南地区典型民俗,文化呈现形式特色鲜明,体现当地人对于自然、现实社会的诸多思考,蕴含着儒家伦理秩序、辩证的哲学思想、睦邻友好的价值追求等地方文化内涵。

关键词:泰山石敢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特征;文化内涵

泰山石敢当习俗是泰山文化信仰重要的组成部分,源于人们对灵石崇拜,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于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植于泰山石敢当原生文化形态,结合不同地方风俗习惯,泰山石敢信仰习俗已经成为多地区的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乡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泰山石敢当承载着劳动人民情感与生活观念,为现代家居环境增添了乡土气息。鲁西南地区处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搭界,当地社会风尚、民风民俗等都展现出南北交融的特点。本文以民俗学、人类学视角,采用“事项研究”方法,细致描述鲁西南泰山石敢当信仰文化呈现形式,进一步探究泰山石敢当的鲁西南泰山石敢当文化内涵,把握当地泰山石敢当文化的特点与风格。

一、泰山石敢当习俗文化区域性特征

泰山石敢当是农耕文明中用以镇宅祈福的文化事项,在华夏大地拥有较强的生命力,成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元素。千百年来,泰山石敢当习俗随着人口迁徙与商贸活动,逐渐扩散到全国很多地方,甚至被带到海外华人华侨聚居区,展现出广泛性、较强的可适性。泰山石敢当在传播的过程中,与不同地方区域文化相融合,不断丰富延展,已经演变成多地民间信仰民俗的重要文化事项,区域化特性明显。泰山石敢当区域性特征体现于其多元化、地方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就泰山石敢当口头文化而言,不同地区关于泰山石敢当的起源流传着不同版本的故事传说。同时泰山石敢当的固态文化表现形式也在传播中不断丰富,由最初的石刻,已演变成家居摆件、挂饰、装饰品等形式,且在使用方式、选材用料、艺术造型等要素上各具特色。如我国西南羌族聚居区的泰山石敢当石刻造型别致,石刻整体由头、身、座构成。早期的基座与碑牌间常压一只非狗非狐的怪兽,有镇压邪物之意。[1]可见泰山石敢当并不是单一的或者固化的文化元素,它已成为多地区、多民族共享并且具有鲜明区域性的文化载体。

泰山石敢当民俗文化事项的区域化发展特性主要源于其变异性。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也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同一种民俗事象, 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2]从民俗文化产生与传播的过程而言,民俗产生于民间生活,最后也将服务于民众生活,这也规定着民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要与当地民间生活相适应的变异逻辑。中国历史悠久,国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类型复杂,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存环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这种文化小传统主要就表现为民俗文化——“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3]这种文化小传统一方面体现在当地原生文化形态特色,同时体现于对外来文化事项进行“本土性改造”的进程中。泰山石敢当习俗以泰山为起点向全国传播的过程,是一个与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过程,其文化形式、内涵的延展是当地自然环境、民众生活观念与思维逻辑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泰山敢当习俗研究需遵循民俗地方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注重将泰山石敢当习俗放置于特殊文化背景下考量,进一步把握其区域特性,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该文化现象。

二、鲁西南地区“泰山石敢当”习俗文化呈现形式

鲁西南地区泰山石敢当信仰由来已久,笔者考察了解到该地的泰山石敢当习俗实物例证可以追溯到明朝。长期以来,当地泰山石敢当习俗形成了以口头文化、物像、仪式为主的文化呈现形式。本文主要通过这三大方面对鲁西南泰山石敢当习俗进行阐述,具体如下。

(一)泰山石敢当口头文化

学者陶阳在《泰山民间故事大观》中将石敢当传说分为四个类型:“两挚友型”“驱妖型”“驱鬼型”“唐太宗被泰山石敢当阻”。[4]以民间故事形式存在的鲁西南地区泰山石敢当口头文化,在故事内容、人物塑造、叙述手法等多方面都体现着鲁西南地域文化印记。笔者摘录出当地流行的主流版本,具体如下:传说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位名叫石敢当的青年。他非常勇敢,力大无穷,有一副热心肠,乐于助人,邻里乡亲都得到过他的帮助。他多次镇压妖怪作乱,备受民众推崇。后来其他地方人民就将他的名字刻在泰山石,放置于妖怪作乱的地方,此后妖怪逐渐销声匿迹,维护了一方平安。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已将“泰山石敢当”视作守护神,将其立于墙根、街巷、桥头、要冲,以保村宅平安。相较于其他地方所流传的“两挚友型”“驱妖型”“驱鬼型”“唐太宗被泰山石敢当阻”等故事传说,当地流传的泰山石敢当故事并没有对泰山石敢当进行过多的神话渲染与夸张手法处理,反而更多突出人物形象高尚品质与行为做派。主人公以人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平凡英雄”形象出现,较为贴近民众现实生活,符合当地人对于英雄崇拜的认知,富有较强的生命力与教育意义。

(二)泰山石敢當石刻

很多地区将当地的风水镇物文化元素融入到泰山石敢当石刻,如部分添加太极图、石狮子等图案,使得石刻艺术造型较为多样。鲁西南地区的泰山石敢当石刻原始形态保留较好,较之于其他地方,该地石刻更为大方简洁,着重突出“泰山石敢当”原有文化元素,反映出当地人平实质朴的审美风格。当地泰山石敢当石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以90年代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90年代之前的泰山石敢当石刻主要采用天然的泰山石,石刻形制为长方体或者类似长方体,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给人一种古朴厚重之感。九十年代后,随着加工技术日渐机械化,现多流行高一米,宽约四十厘米、厚度二十厘米长方体规格(现主流规格)。该类型石刻一般由匠人将长方体打磨雕刻,棱角分明,方正匀称。工匠们一般选取石刻最大的横截面喷刷黑漆,然后雕刻“泰山石敢当”字样。近年来,一些较大的工厂或者小区、办公场地等公共场所多选取造型别致、寓意吉祥,刻有“泰山”字样的景观石放置于路口、桥边用来增运驱煞。上述所说的不同类型的泰山石刻字体多为正楷,采用阴刻手法,石刻上少有装饰花样。

(三)泰山石敢当树立的仪式流程

由于仪式过程集中展示多重文化现象,具有复杂性、多维性,是人类学家研究民间信仰的重点关注对象。石敢当树立仪式是当地泰山石敢当民间信仰较为复杂的一个环节,也是本文需要解读的重要文化事项。鲁西南地区泰山石敢当树立仪式主要包括择吉、选处、描红等,具体如下。(1)石刻选址:当地人请风水先生根据家居住宅的需要,选择其安置地方。可以说泰山石敢当的树立比较灵活,没有固定位置,一般放置于煞气附近。(2)择吉:所谓的择吉即为根据住户男主人的生辰八字对泰山石敢当的安放时间进行选择。(3)石刻描红、清洗:所谓的清洗就是当地人从雕刻厂买回所需要的泰山石敢当后,选取正午时分,用新毛巾进行清洗。描红即为请邻居(异姓男子)用新买的毛笔沾朱砂将“泰山石敢当”五个字描红。(4)安放:根据所选取的吉日与安放地方将泰山石敢当石刻垂直立于地面。泰山石敢当的安放多在夜里进行,同时在安放时也要确保“泰山石敢当”字样高于地面。当所有程序进行完毕后,当地人一般多燃放鞭炮以庆贺“泰山石敢当”树立仪式完成。

三、鲁西南地区“泰山石敢当”文化内涵解读

民间生活是民间习俗产生的场所,鲁西南地区泰山石敢当习俗凝结着当地人实践活动积累下来的经验,客观反映人民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自然、社会、个人的认识,是群体价值追求、思维逻辑与情感意识外化的方式。通过对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文化事项地方性特征描述,不难发现当地的泰山石敢当习俗不仅具有平安、镇宅的功能,同时也反映出当地古代辩证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及睦邻友好的价值追求。

(一)融入中国古代辩证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阴阳学说体系中,阴阳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体现着中国人对于自然万物辩证统一的认识法则。阴阳论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辩证法之一,在易经、中医等文化中都有体现。在泰山石敢当的树立仪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泰山石敢当的清洗、描红时辰选在中午时分,而树立时刻选在午夜时分。不难发现,通过时辰选择透露出当地人比较重视一天中的特殊时刻寓意,体现了中国阴阳学说“昼为阳,夜为阴”的思想。可见当地人现实生活中讲究阴阳平衡,追求和谐统一的思想。据文化报道人介绍,对于闲置的泰山石敢当,如果主人随意摆放或者丢弃,会对自身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也反映出当地人能够较全面地看待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状态下的性质,体现一种辩证看待事物的哲学思维。这种辩证转换的思想在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展现当地人们对待自然、生活的一种逻辑思维,使得当地人养成通情达理、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

(二)蕴含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鲁西南地区属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圈,靠近泰山文化源地,自古该地崇尚孔孟之道,民风淳朴,长期以来形成乐于助人、和睦相处、勇于担当的社会风尚。泰山石敢当口头文化寄托着人们对高尚品行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泰山石敢当文化形象,传扬睦邻友好,与邻为善的社会关系原则。同时对于个人成长富含教育意义,展现做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对当地民风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整体上看,当地泰山石敢当石刻、仪式中复杂的程序都体现了重视传统,讲究礼节的儒家文化的原则与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在泰山石敢当树立仪式中,当地人会把将泰山石敢当拟人化,用世俗伦理中长辈的规格来礼遇神灵,以达到心诚则灵的境界。在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当地人称呼上天为“天老爷”,称呼泰山石敢当为“石敢当老爷”,这种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用来描述人与神的联系,体现了当地深受儒家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影响。

(三)体现睦邻友好的价值追求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需要”与“功能”为核心概念的文化观,并认为文化具有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作用与功能。民俗信仰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较强社会参与性,使其成为社会交往沟通平台,起到一定的维护社会关系的作用。泰山石敢当习俗本是满足个人或者某一家庭的镇宅辟邪现实需要的产物,它的仪式活动范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却在其树立仪式过程中发现了“异姓人”的参与。虽然当地人的解释说法是异姓人参与使得泰山石敢当更具灵性等等,但是也暗含着当地人满足现实需要的内在逻辑。泰山石敢当本身就是住宅家居文化的产物,将异姓邻居引入到自家镇宅求平安的活动中,这就使得邻居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机会。通过泰山石敢当仪式将左邻右舍情感进一步整合,有效维系了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由于鲁西南传统农村居住格局特点使得他们秉承着“远亲不如近邻”理念,通过泰山石敢当仪式拉近邻里关系做法,从而进一步维护现实中互助和谐的生活氛围,本身也是向现实社會“求平安”过程。可以说,鲁西南地区的泰山石敢当不仅是当地人求神庇护的民间信仰活动,也是维护现实人际关系重要途径,生动体现了当地睦邻友好的价值追求。

不可否认,鲁西南地区泰山石敢当习俗存在一定的迷信元素,但是泰山石敢当习俗作为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我们也不能忽略其在当地民间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讲,泰山石敢当已经成为当地文化标签,是当地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体现了当地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所传递乡土气息浓厚的生活方式。具有区域特色的泰山石敢当习俗,潜移默化地规范着社会群体的行为,密切了个体彼此间社会联系,有效维护了社区的和谐发展。因此,积极发掘泰山石敢当习俗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选择性继承与发展,促进当地形成勇于担当、文明向上、睦邻友好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激发当地人追求美好生活强大的精神动力,共建和谐美好的现代社区生活。

注释:

[1]张犇.羌族“泰山石敢当”现象的文化成因[J].民族艺术研究,2011,(01):112-117.

[2]萧放.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24-33.

[3]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4]郭蓉.泰山石敢当习俗流变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89-91.

参考文献:

[1]王政.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与中国风俗[J].文化遗产,2011,(02):117-123+158.

[2]叶涛.关于泰山石敢当研究的几个问题[J].民俗研究,2017,(06):69-75+159.

[3]叶涛.泰山石敢当源流考[J].民俗研究,2006,(04):161-194.

[4]蒋铁生.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流变及时代意蕴[J].泰山学院学报,2006,(02):1-5.

[5]蒋铁生,吕继祥.泰山石敢当研究论纲[J].民俗研究,2005,(04):190-199.

[6]马琳琳.泰山石敢当民间信仰与一个鲁中地区乡村中的民众生活[J].现代交际,2018,(07):25-26.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