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务求实效:长宁区随班就读的“供给侧改革”

2018-11-10 02:40邵春安黄美贤徐玉珍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长宁区随班特教

● 邵春安 夏 峰 黄美贤 徐玉珍

(作者单位:邵春安,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200050;夏峰、黄美贤、徐玉珍,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200335)

上海市长宁区作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立足随班就读学生生涯发展需求,加强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顶层设计,不断推进区域随班就读“供给侧改革”,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融合教育安置与特殊教育专业支持,随班就读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长宁区随班就读“供给侧改革”的历史脉络

上海市长宁区从1994年开始随班就读实践,普校打开校门接纳特殊学生随班就读。2006年,长宁区以课题“区域推动随班就读学生走向有效学习的研究”为抓手,努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随班就读安置与特殊支持,并对这一时期的随班就读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并出版了《普特融合推动随班就读——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的研究性实践》。

2014年,长宁区申请了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项目“生涯发展视野下区域随班就读实验”,立足解决随班就读推进中“供需错位”的瓶颈问题,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加强随班就读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体系建设,努力拓展服务对象,从服务传统三类随班就读学生,扩展到服务特需学生(包括情绪行为障碍、学习障碍和资优生等),同时基于“生涯发展”理念,延伸服务年限,构建了从学前到高等融合教育的随班就读学生生涯发展支持系统,推进了普通学校适宜教育改革。

长宁区的随班就读工作经历了注重安置、提升质量、拓展延伸三个阶段,并从“追求理解接纳”“追求有效学习”和“追求生涯发展”等维度出发,开展了制度机制构建、实践模式创新、质量效能评估等一系列实践探索。

二、长宁区随班就读“供给侧改革”的工作机制

长宁区基于长期的随班就读实践,在组织管理、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探索。

(一)全面建设随班就读工作组织制度

教学视导 供图 黄美贤

首先,成立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区域特教指导中心。2010年12月30日,长宁区编办发文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设16个独立的教师编制,1500平方米独立场地,具有独立账户与预算,充分发挥了区域管理与服务、研究与指导、评估与训练三大功能。

其次,成立区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2013年,长宁区出台文件,成立了由区政府办、区教育局、区财政局等12个职能部门组成的区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特教指导中心。区特教指导中心协调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整合各部门的系统资源,开展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学生的发现、鉴定、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转衔及后续服务,积极拓展特殊教育服务边界。

第三,完善区域一体化教育体系。区教育行政部门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管理体系,破解了随班就读在教育体系中的管理难题。长宁区加强区域顶层设计,整体规划随班就读工作;明确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普通学校、特教学校各自的工作职责;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随班就读的管理。

第四,建立了分层分级管理网络。区教育行政部门健全了随班就读工作管理机制,建立了分层分级管理网络,破解了随班就读实践中管理分散的问题。长宁区建立了以区特教指导中心为核心、特教康复中心与普校资源教室共同参与的“三级资源中心管理网络”。2016年,长宁区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覆盖率达100%,部分非随班就读学校也建有资源教室。各级资源中心专人负责、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区教育行政部门有专人负责随班就读领导工作,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有专人负责区域随班就读的管理与服务、研究与指导、评估与训练等工作,随班就读学校有专人负责随班就读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第五,形成长效规范制度文件。在长期的随班就读工作实践中,长宁区在工作管理、师资经费、资源教室建设、医教结合、个性化教育、高等融合教育、转衔服务和学前融合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的工作制度,并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了规范,共形成了8个制度文件。如工作管理方面,从随班就读顶层设计、支持保障体系建设、随班就读鉴定、学籍管理、教育管理、专业服务团队的建设与管理、随班就读评价和监督等方面明确要求,规范管理。

(二)有效构建随班就读工作运行机制

教育运行机制对随班就读政策的最终执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实然的影响。长宁区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建立了面向普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11项专业管理和服务机制和5项专项检查机制。

面向随班就读学校的机制有5项:一是随班就读申请(撤销)鉴定机制,将区域内普通中小学中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申请、评估、鉴定、撤销等工作流程规范化、制度化,每年一轮;二是学校巡回指导机制,巡回指导教师定期对随班就读学校进行巡回指导,每月到访一次;三是主题性校本研修机制,鼓励随班就读学校申报校本研修方案,每年一轮;四是学段转衔服务机制,对区域内各随班就读学生提供转衔服务,每年一轮;五是视导机制,对学校随班就读工作进行评价并提供建设性解决方案,每年一轮,2月启动,6月结束。

面向随班就读学生的机制有3项:一是资源教学机制,通过资源教室建设、双资源教师配备、评估资源教学课程与方案、实施“双资源教学”,增加随班就读学生课内外有效学习时间;二是康复训练机制,帮助随班就读学生补偿缺陷、开发潜能,增加课堂外有效学习时间,每周每位随班就读学生至少接受4课时的康复训练;三是学生技能竞赛机制,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展示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每学期一次。

面向随班就读教师有2项机制:一是教研培训机制,定期组织随班就读教师中心组活动和网络论坛活动,每月一次中心组教研,每学期一次网络论坛研讨;二是教师奖励激励机制,设立各种奖励项目,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每年12月份集中表彰奖励。

面向随班就读家长建立心理服务机制,并逐渐增加了医学服务、法律援助等服务机制。

三、长宁区随班就读“供给侧改革”的有效保障

(一)有序打造随班就读专业化团队

专业团队建设是随班就读质量提升的关键性保障。长宁区逐步形成了随班就读的专业化师资团队,包括区专职巡回指导教师、特教学校服务团队、普通学校资源教师等。区特教指导中心内设随班就读管理岗位、配备巡回指导教师,开展“委托服务”,由特教学校组建随班就读服务团队。各岗位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随班就读学校全部配有资源教师与分管校级领导和分管教导。目前,长宁区有随班就读管理、研究和巡回指导教师10名,兼职巡回指导教师4名,康复训练教师近20名。

自2006年区域整体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以来,长宁区形成了随班就读八大服务团队。由特殊教育专家、医生、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特教教师、康复训练教师、随班就读教师和家长等组成,有序高效地保障了随班就读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充分保障随班就读工作经费

家长心理沙龙 供图 黄美贤

区特教指导中心专项经费和随班就读专项经费纳入区教育行政预算,两项专项经费每年合计100多万元,保证了随班就读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师资培训、资源配置和学生活动等项目支出。其中,每年近20万元主要用于随班就读个别化教育、学生康复训练和资源教学等项目。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每生每年不低于8000元,并根据实际需要每年酌情增加;为普通学校设置随班就读教研专项经费,每生每年1080元。每年设置近10项融合教育专项奖励,奖金总额近5万元。

(三)打造运行良好的随班就读信息化平台

为保障区域随班就读工作良好运行,长宁区持续建设了“中国随班就读网”和教育博客“sbjd的童言无忌”等信息化平台,还建立了融合教育、学前早期干预等微信群。“中国随班就读网”定期发布随班就读最新研究成果,“sbjd的童言无忌”记载了随班就读推进过程中发生的最原滋原味的教育故事,至今已积累田野日志近210万字,教育童话专著的再版工作已交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进行。随班就读信息化平台建设、运行良好,为总结经验、优化过程与评价以及开展后续相关研究等提供了资料准备。

四、长宁区随班就读“供给侧改革”的经验思考

(一)从供需关系出发,站在普教立场寻求对策

随班就读学生技能竞赛 供图 黄美贤

从当下实践现状来看,随班就读工作往往像是特殊教育的“自娱自乐”,缺少普通教育的有效参与。长宁区通过随班就读改革实验,发现普通教育参与性不高的原因是现在几乎所有改良随班就读现状的措施都不是普通教育迫切需要的。因此,长宁区转换立场,站在普通教育需求的立场上,思考特殊教育的供给与服务。优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内各要素及其结构,以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方式开发项目,为普通学校提供支持与服务,满足其隐性需求。

长宁区从管理走向服务,不做站在普通教育对立面的随班就读管理者,而是与普通教育站在同一方,做随班就读支持服务者。以服务为先导,从而有效调动了普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真正的普特合作。

(二)从政策背景出发,促进特教学校功能转型

目前,我国关于随班就读的立法还未完善,经费、人员配置等问题依然突出,普通教育缺少对随班就读的足够重视,随班就读成了教育的“边角料”。因此,在现有的教育政策背景下,应充分发挥特教学校相对充足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为随班就读提供支持服务,以此作为破解当前随班就读瓶颈问题的着力点,突破特殊教育学校自身发展困境。

(三)从生涯发展出发,服务随班就读学生终身发展

对很多随班就读学生来说,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前途依然渺茫。因此,做好随班就读工作,考虑的绝不能仅仅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同时还需要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将随班就读向两头延伸,拓展服务年限,开发相应的支持服务项目,为随班就读学生构建生涯支持保障系统。

(四)从做精样本出发,让随班就读走向融合教育

在长宁区随班就读实践中,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严格的评估鉴定安置与规范的管理评价机制,让一些普通学校觉得随班就读工作是一件“麻烦事”,导致显性的随班就读学生减少,但隐性随班就读学生和特需学生依然是庞大的群体。在如此情境下,需要做精随班就读小样本,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为隐性随班就读学生和特需学生提供支持服务,让随班就读逐步走向融合教育,最终实现社会融合。

经过20多年的随班就读实践探索,尤其是近几年的国改区实验,长宁区随班就读工作内涵越来越丰富,初步实现了从只关注普通课堂中随就读学生学习有效性到融合教育课堂中教学通用性设计的运用,从小范围试点探索资源教室建设和“双资源教师”协作到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全覆盖和区域资源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从只关注残障类随班就读学生到服务更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从只做好随班就读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内的支持服务到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终身发展等诸多重大转变。在后续发展中,长宁区将进一步梳理随班就读实践过程中已积累的有效经验,打造更为全面、系统、有效的融合教育支持系统,不断把区域随班就读工作“供给侧改革”向纵深推进。

猜你喜欢
长宁区随班特教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幸福成长从“三十件事”开始——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少先队员的“幸福课堂”
My Best Friend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