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8-11-12 11:13李萍
敦煌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模式莫高窟构建

李萍

内容摘要:莫高窟的旅游开放,弘扬了敦煌石窟艺术,扩大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但是日益增多的游客和客流的不均衡,不仅打破了洞窟微环境的稳定性,给洞窟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安全隐患,还导致了游客参观质量和满意度的下降。在此情况下,利用敦煌莫高窟壁画数字化存贮与再现技术的成果,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和展示手段,让游客在虚拟漫游厅身临其境地观赏典型洞窟和丰富的敦煌文化,适度结合组织游客参观洞窟实景,从而构建了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这种模式既能提高每日游客接待能力,又能很好地保护十分脆弱的文物本体,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极大地缓解旅游业给莫高窟文物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

关键词: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2-0047-04

Abstract: The open tourism at the Mogao Grottoes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splendid art of the Dunhuang Caves and the deep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crease in visitors and imbalance of visitor flow eventually endangered the stability of the caves microenvironments, thus threatening the conservation of sensitive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also lowered the quality of the tour experience and visitor satisfaction. With the achievements of digital storage and representation technologies at the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we have constructed a Visitor Center at the Mogao Grottoes site in which contemporary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display methods have been employed to allow visitors access to a comprehensive presen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Dunhuang and the Mogao Grottoes through immersive displays of significant caves in combination together with cave tours. In this way, a new mode of open tourism at the Mogao Grottoes has been established, which not only improves daily visitor capacity, but also better protects fragile cultural relics, ensures permanent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he Mogao Grottoes.

Keywords: Mogao Grottoes; open tourism; new tour pattern; construction

1 莫高窟概况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此后连续不断营建达一千年之久,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迄今保存有735个洞窟、45 000平方米的壁画、2 400多身彩塑、5座唐宋木构窟檐以及藏经洞出土的东晋至北宋初期的写本、绢画等文物5万多件。1961年3月,国务院因其珍贵的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认定莫高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六条标准,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 莫高窟旅游开放历史综述

1979年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蓬勃兴起,莫高窟已成为甘肃旅游业的龙头,游客人数不断攀升。1984年游客人数突破10万人次,1999年达到20万人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游客人数急剧增加,2001年突破30万人次,2004年突破40万人次,2006年突破50万人次,2012年突破80万人次,2016年游客接待量已达135万人次(图1),创莫高窟自对公众开放以来年度游客接待量的历史新高。

2.1 莫高窟传统的参观方式

在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实施之前,莫高窟的参观方式是:游客乘车直接抵达莫高窟,在莫高窟遗产地售票处购票后,从两个入口分组进入窟区参观,每组25人,由讲解员带领,按照既定路线参观实体洞窟。莫高窟游客量呈季节性强和时段集中的特点,旺季特旺,淡季特淡。在旅游旺季,洞窟常常人满为患,窟内空气污浊,人声嘈杂,游客很难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欣赏莫高窟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艺术与文化。

2.2 保护与利用矛盾凸显

莫高窟的旅游开放,一方面弘扬了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扩大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提高了敦煌的知名度,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日益增多的游客和客流的不均衡,不僅打破了洞窟微环境的稳定性,给洞窟保护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安全隐患,还导致游客参观质量和满意度的下降。实验监测数据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众所周知,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以及窟内空气湿度增加、温度上升,都会侵蚀壁画,加速病害的发展,对洞窟内十分脆弱的壁画、彩塑的保存带来严重的潜在威胁。

3 对保护与利用存在问题的研究

3.1 设定目标,制定措施

为科学应对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我们在切实保护和管理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开展负责任的文化旅游,实现对莫高窟更好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一方面加强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保护和管理,把旅游开放给文化遗产带来的潜在威胁降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应做好传播知识、传播价值为基础的文化遗产保护,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弘扬结合起来,积极做好诠释和弘扬工作,使人们充分认识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唤起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使更多的人能自觉地保护文化遗产。

3.2 实施计划,执行措施

敦煌研究院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通过开展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的研究,确定莫高窟的管理目标,研究影响参观的限制条件、冲击遗址和游客的关键问题、监测变化的关键性指标、导致游客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因素、游客承载量的限定条件等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科学设定了莫高窟单日最大游客接待量,确保文物的安全和游客的参观满意度。通过创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遗址监测和风险预控体系,为莫高窟遗址的保护、风险控制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意见。重点实施了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完善了开放服务设施,全面实行参观网络预约制,缓解高峰时段的大量游客集中参观给洞窟保护带来的压力。建立洞窟监控和管理系统,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开放管理工作任务,确保莫高窟处于正常状态。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高效指挥、管理景区日常运行过程,促进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步提升,最终构建形成了基于游客承载量研究的莫高窟开放服务新模式。新模式以“单日总量控制,网络预约购票,数字洞窟展示,实体洞窟参观”为主要内容,以全面实行莫高窟参观实名预约制为最大特点。

3.3 游客承载量的科学研究

多年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开放洞窟微环境变化比非开放洞窟幅度大,洞窟微环境起伏变化大。过量游客进入洞窟所引起的洞窟微环境持续变化,会诱发壁画病害的进一步发展。洞窟的相对湿度超过62%,会诱发壁画内的可溶盐活动,可能导致壁画产生新的病害;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500ppm,会使窟内空气质量降低,超过人体正常承受能力,可能导致游客产生不适的反应。同时。我们还通过對人均参观占地面积、每批游客参观时间、参观洞窟数量等指标测算,得出结论:只有开放洞窟不小于13平方米、每批游客不超过25人、莫高窟的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为3000人次时,洞窟微环境各项指标才不会超过临界值,才可能既保护洞窟文物,又保证游客舒适参观。

4 基于科学研究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能以牺牲珍贵文化遗产为代价换取旅游业发展,但也不能因为要保护文化遗产而拒游客于门外,而是要在切实保护和管理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吸收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先进经验,利用已经取得的敦煌莫高窟壁画数字化存贮与再现技术的成果,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和展示手段,让游客全面了解敦煌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虚拟漫游厅身临其境地观赏典型洞窟和丰富的敦煌文化,再适度结合组织游客参观洞窟实景,这样既能使游客获得更多、更清晰的敦煌文化信息,提高每日游客接待能力,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护十分脆弱的文物本体,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极大地缓解旅游业迅猛发展给莫高窟文物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

5 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设是旅游开放新模式的基础。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位于敦煌市东314省道南侧,2010年开工建设,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1.18万平方米,包括游客接待大厅、球幕影院、数字影院、贵宾接待厅、购物、办公及设备用房等配套设施。其内部核心是两个数字电影院和两个球幕影院,利用数字化优势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展示莫高窟。其球幕电影是世界上第一部采用8K画面分辨率实景还原文物的球幕电影。

6 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简介

2014年8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莫高窟开始实行旅游开放、新模式,使以往游客只进洞窟参观2小时左右的单一游览模式,改变为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赏敦煌石窟艺术高清数字电影与莫高窟实地体验相结合的复合参观模式。

新模式要求游客必须提前通过莫高窟参观预约网络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完成参观门票预约及在线支付。游客到达敦煌之后可凭借系统推送的短信预约订单号和身份证,在莫高窟参观咨询预约售票中心办理出票。首先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经实名制验票后观看数字电影,然后前往莫高窟,用75分钟左右的时间实地观赏洞窟。在高效配置旅游资源、优化参观流程、均衡分配客流的前提下,莫高窟单日游客承载量由3000人次增加到6000人次。

7 莫高窟旅游新模式实施效果

开放服务新模式使以往游客直接进洞窟参观2小时左右的单一游览模式,改变为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赏敦煌石窟艺术高清数字电影与莫高窟实地体验相结合的复合参观模式。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莫高窟的旅游资源,优化了参观线路,丰富了参观内容,开展了更人性化的参观服务,既减少了游客在洞窟的滞留时间,降低了洞窟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又提高了莫高窟游客承载量,充分向国内外游客展示了莫高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幅度提高了遗产历史信息的传播效益,使游客在窟区外获得最丰富、最优质、最充分的展示,达到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的双赢。两年来,新模式在有效保护石窟本体和增加游客观赏体验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莫高窟成为国内外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的典范,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相关机构的赞同。

8 总结分析,不断改进

旅游开放服务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莫高窟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突出矛盾,取得较好的效果。然而,莫高窟旅游季节性分布不均衡的现状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特别是在每年7、8月份敦煌旅游特旺季,游客量远远超出莫高窟单日最大承载量,加之部分游客未提前预约,导致每天都有部分游客滞留敦煌。

为确保文物及游客安全,保证景区游览秩序正常,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提高游客参观体验的满意度,敦煌研究院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与地方政府积极会商,制定了莫高窟超大客流应急参观预案,实行“预约+应急”的旺季大客流应急模式。当游客量超出莫高窟单日最大游客承载量(6000人次)时,适时启动超大客流应急预案,未预约购票的游客在售票窗口现场购买享受半价优惠的应急门票,可参观莫高窟4个大型经典洞窟及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和敦煌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此外,我们还积极分析游客增长趋势,加大新模式的宣传力度,完善服务设施,实施信息化建设,推进团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调整完善开放管理措施。通过“预约+应急”的模式,一方面成功地应对了莫高窟超大客流冲击的考验,另一方面有效地减轻了部分承载量较小洞窟的压力,同时也减少了游客在敦煌的无序聚集和滞留,缓解了游客的购票恐慌和激动情绪,维护了旺季期间敦煌地区正常的旅游秩序。莫高窟“预约+应急”的开放服务模式也得到了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9 思考与建议

随着丝绸之路旅游热的出现以及人们对文化质量、数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莫高窟作为集珍贵性和脆弱性于一体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将面临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因此,旅游开放新模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开放策略和思路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

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强省战略,充分融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进一步完善莫高窟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有效地提高莫高窟的接待能力,科学地解决好莫高窟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的矛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东侧建设莫高窟旅游服务中心,探索莫高窟北区的开放利用方案,扩大窟区的展示利用空间和游客承载量等都是可以探讨的思路和举措。

猜你喜欢
新模式莫高窟构建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