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乡村湮灭在城市化的滚滚红尘

2018-11-13 08:25葛海林
娘子关 2018年4期
关键词:乡下人老乡小雨

● 葛海林

清明回老家祭祖,在父亲新起的坟包前深跪,父亲生前的一幕幕便次第出现在迷离的眼前。不知不觉,父亲已经去了两年了,患脑梗塞多年不能自理的母亲也跟随我们生活离开故乡两年了。原来儿时那么熟悉的故乡,越来越变得隔膜起来,甚至有些陌生。

回到阔别的故乡,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触,安放怀想的土地仍在,只是物是人非。

对于故乡,我始终有一种亲近和敬畏。亲近的是我曾经在那里出生长大,那里有可爱的家人和我血液里奔腾的根脉。敬畏的是那块亘古不变的黄土,一代代人生老病死,却没有改变故乡的形貌和容颜。

可是令我震惊的是,我们原来近3000口人的村子,近年来随着巨大的小城镇建设的浪潮,人口锐减到千余人。而更触目惊心的是和我故乡相邻的几个村,原本就几百人,现在几乎只有十几个人了。学校撤并,不少小山村孩子上学必须到十几里外的中心小学,我知道老乡们为了孩子,只好离开祖辈生息的故乡。还有就是不知道从何时兴起的一个结婚约定俗成的规矩,农村里男娃要想找到对象,必须在县城里买一套楼房,否则免谈结婚。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现在的乡村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衰落凋敝了许多。那些属于中国这个曾经以农业为主的大国过去的农村的繁华和兴盛,已经是过眼云烟,属于珍藏的记忆了。

为了留驻当年农村的繁华和快乐,也为了展示乡下人如今落寞和孤独的心境,我以父母亲在故乡的生活经历,结合老乡们逢年过节和我攀谈的种种,写下了这个短篇小说《永远的槐庄》,翠莲对大孙子小雨的挽留,对二儿子小河的不舍,都是对曾经繁荣的农村的挽留和不舍。小雨回市里上学了,小河到县城打拼了,都代表着现代人对故乡的嫌弃、抱怨和远离。包括最后翠莲执拗地要为二儿子小河淋灰抹窑洞,虽然只是自己一种本能的为了平衡两个儿子的举动,也可以说是对越来越空白的农村最后的一曲挽歌。只要自己还有最后一口气,就要给小河的窑洞抹灰。也是对如今留守乡村的老人对土地和村落骨子里的依恋心理的烛照和放大。通过翠莲的视角描写当下中国农村的现状,乡下人的思想和生活状态,意在以浓浓的乡情呼吁,请保留住乡村,不要让乡村淹没在滚滚的城市化进程中。

乡村不只是落后和破旧的代名词,乡村是新时代中国走来的记忆,那里承载着朴素的情感,还有中国发展变革的印迹。

好在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提出并实施,我期待我记忆中的故乡再次繁华和欢乐起来。

猜你喜欢
乡下人老乡小雨
新语
《老乡系列》之八
荆楚老乡敲钟忙
偶遇鹦鹉
卧薪尝胆
一箭之仇
假途灭虢
一鼓作气
乡下人与城里人
城里人 乡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