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思想与我国当代道德建设

2018-11-13 19:01殷全正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新生代 2018年18期
关键词:明智亚里士多德德性

殷全正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一、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思想来源

亚里士多德从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346年一直生活和学习在柏拉图学园,许多前人的思想和著作为其伦理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材。其中对亚里士多德影响最大的是其老师柏拉图和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

(一)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哲学的全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先河,使雅典哲学在希腊得到真正的传播。苏格拉底对哲学主题的伟大转变,改变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对社会关系的认识甚至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使以德性和德性行为为主体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开始形成。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对苏格拉底是这样评价的:“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寓于城邦之中,甚至引入家庭,迫使哲学思考人生和道德、善与恶。”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最基本的主张。在回忆说中,苏格拉底提出“人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存在于灵魂之中,我们的知识便是生来就有的”,也就是他以知识论为基础的德性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到:他们这种懂得事物实在的知识或许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美德呢。这里的他们无疑是指像苏格拉底一样认为德性即知识的人。同时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存在于灵魂当中,因为,德性即知识,知识涉及到人的理性,而人的理性存在于灵魂当中。

(二)柏拉图:四主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哲学王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代表性著作《理想国》中。通过对古希腊城邦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思想,描述了一个和谐公正的理想国家。

柏拉图的德性观是以善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他认为的理想国家是由哲学王统治,社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三等级四主德”是对柏拉图关于理想国家的一个概括。“三等级”是指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四主德”是根据“三等级”对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应该具有的美德的要求。统治者应该具有智慧,武士应该是勇敢的,生产者的美德则是节制。所谓的四主德,是指“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柏拉图认为国家如果是按照正确的方向建立起来的,就应当是善的,显然这个国家就得是有智慧的、勇敢的、有节制的,并且合乎正义的。

二、德性论相关名词解析

(一)善

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人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实践与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的。”这深层次的解释就在于,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唯有在他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展现其存在,善即某种善的事物。同时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幸福作为最高善,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生病时说是健康,贫穷时说是财富,无知时说是智慧。也有人把快乐等同于善或者幸福。柏拉图提出三种善:灵魂之善、肉体之善和外在之善。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关于善的认识,并且强调在这三类善事物中,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

(二)幸福

人的目的,即人的可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人的可实践,一个是最高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有三种生活:享乐的、政治的、沉思的。首先享乐的生活是亚里士多德所不赞成的,因为它只是追求肉体的快乐,很容易导致放纵。关于沉思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最好的生活,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生活。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第一点,可实践的。幸福是对人来说所特有的活动且合乎德性的表现。而人特有的活动就是他的灵魂有逻格斯的部分的实现活动。因此幸福就是人的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合乎德性的活动。道德德性的生活也就是政治的生活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第二好的,因为它是大多数人可以实行、可以努力获得的生活。

(三)德性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对于人来说,德性是“值得称赞的品质”。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称那些值得称赞的品质为德性。”而且这里面的德性指的是灵魂的德性,因为我们所说的幸福就是灵魂合德性的活动。第二,德性是使得“人好”或“事物的状态好”的品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既可以指人的德性,也可以指物的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第三层含义,德性在人的方面是能够“出色地完成人的活动”,在事物方面是“使得事物完成的好”的品质。人的德性不仅是指人的状态好而且还指能出色地完成他的角色应承担的任务,“人好”只有在活动或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对于事物的状态好要在其功能上得到体现,这是人的德性与动物的德性的不同之处。

(四)中道

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中道就是“适度”、“适中”、“执中”,是一种“无过无不及”的状态。“中道”这个词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而是后人理解的。前文已经论述了什么是德性,而符合德性的条件或者说是达到具体品质的过程其实是寻找一种适度,即德性所寻求的适度,而且这种适度由逻各斯规定的。我们在生活中的活动和行为都应该保持适度,但这个适度是不能通过计算和测量得到的,它只体现在实际的行为中。其实早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贯穿着适度的思想。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艺术,他们认为过或者不及都不是好的。“万事切忌极端”的信条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德性是和人的感受行为有关的,无论是过还是不及,都可能会产生不好的结果,中间则是最受欢迎的。适度是处于过和不及的中间状态的伦理品质,在不同的状态下,有德性的人能够对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状况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选择适度的行为。

三、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德性不是指身体或者肉体的德性,而是指灵魂的德性,但是灵魂分为有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因此可以把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理智德性主要是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的,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道德德性则通过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被人们已经接受的习惯养成的。如勇敢、慷慨、节制、公正等属于道德德性,如智慧、明智、理解等属于理智德性。

(一)道德德性

1、道德德性

道德德性是通过习惯而养成的,而不是自然在我们身上形成的。因为,由自然造成的东西不可能由习惯改变。道德德性是灵魂中欲望部分的德性,就其本身而言是非理性的。灵魂的非理性部分不是为人类所特有,而是为一切生物和动物所共有。道德德性实际上也受到理性的约束,这种理性是人们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结果。

道德德性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在一定的人群关系下,基于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共同认知,对人和事物的合理的反应品质。道德德性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的,在人伦关系中形成的。道德德性必须以社会风俗习惯为背景,因为它是长期生活而沉淀下来的人际交往规则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同时它具有普遍的隐形的约束作用,因为如果这些风俗习惯不合理,那么也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留存下来。社会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风俗,是人们的行为能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从而选取较好的行为,生成优良的品质,避免过度和不及。道德德性的本性就是选择,通过合理的选择和明确的判断来决定人们应该采取的适宜行为方式,道德德性就一般特征来说,就是对某些行为的偏好,道德德性规定了每个人感情的气质和行为的倾向,例如温和、谦恭等等,它与人们实际的道德生活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2、具体的道德德性

勇敢:勇敢是指在适当的场合,以适当的原因,用适当的方式,面对该面对的事物,也怕所害怕的事物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勇敢并不是无所畏惧,相反勇敢是有所畏惧,因为我们对所有坏的事物都感到恐惧,如耻辱、贫穷、疾病等。勇敢是体现在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而且这里强调的勇敢所适用的是一些好的、高贵的行为,无耻的、恶的行为无论什么程度均不能称之为勇敢,总之应该是善的方面。

节制、放纵:节制与放纵都是与快乐有关的,节制是这方面的适度。节制与放纵在这里主要体现在对待肉体上的快乐。节制的人不以放纵的人最喜爱的那些事物为快乐,相反他厌恶那些事物。他也不以不适当的事物为快乐,对那些既令人愉悦又有益健康并且适合的事物,他将适度的期望获得。放纵更是出于自愿,是我们所选择的东西,是受到非理性欲望的过渡驱使。

慷慨的适度主要表现在财富方面,慷慨的人其显著表现是以适当的数量,在适当的时间把财富给予适当的人。挥霍与吝啬是财富方面的过渡与不及。大方也是与财富相关的德性,大方指的是在数量上超过慷慨。大方的人是慷慨的,慷慨的人未必是大方的,大方上的过度是虚荣,不及是小气。还有像温和、机智、诚实、羞耻等也都是道德德性的具体表现。

(二)理智德性

1、理智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中的理性部分的优秀、杰出的品质就是理智德性。理智德性可以分为理论德性和实践德性两个方面,也就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的灵魂中有罗格斯的部分又分为知识的部分和推理的部分。

理论理智德性主要包括像科学、技术、智慧等这一类的具体德性,而实践理智德性则主要体现在明智这一德性之中。科学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认识,比如我们经常学习的物理定律和一些化学公式。科学的定律和公理一般被认为是永恒的、不变的,同时科学知识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技术是关于可变事物的理论理智德性,比如我们制作出来某种工具,我们不是把作工具当作目的,而是为了使用工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掌握的能力来实现这一目的。智慧是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它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理智中的卓越表现,德性活动的最好目的就是其行为反应合乎智慧的活动。理智是对科学知识、普遍规律的把握,在人类中是最高贵的。实践理智理性主要指的是明智这一具体德性,明智与道德德性相关联,因为道德德性是灵魂的非理性部分的优异品质,这些优异品质需要像明智这样的理性的东西来指导,如果没有一定的理性的指导,那么就不能够保证其行为是否就具有道德德性。

2、具体的理智德性

理解与体谅:理解或好的理解,即我们说某个人理解或善于理解时所指的那种品质,不同于科学本身。[3]199-201与明智相比,明智是发出命令,理解时做出判断。体谅也是一种实践理性,体谅就是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体谅是一种善良的表现。体谅的人能够像对待自己那样去看待与己不相干的人,能够像看待自己那样去看待别人,这样从他人的视野和角度去看问题,就有了普遍的理性思维能力。这样的人才能得到众人的认同和赞扬,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在这里,无论是理解还是体谅,都有一个前提,即正确的区分,并不是对任何事情都要做到理解与体谅。

明智与智慧:是理智的两个部分的德性。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明智和智慧本身就值得欲求,就好像我们说的善的类型,有的事物自身就是善的,比如说医术,它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其自身就是善的。第二,明智和智慧事实上产生一种结果,即幸福。智慧是德性总体的一部分,具有它或运用它就使得一个人幸福,明智与道德德性完善着活动,我们正确目标或目的的树立来自于德性,我们实现正确的目标或目的的手段则来自于明智。

四、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思想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新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公民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心里倾向和行为倾向,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同时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也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对我国道德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习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思想对我国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相结合

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的分类对于我国社会道德建设也是有重要意义的。首先,从道德德性的角度来说人是有感情的,是有思想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习惯养成了诸如勇敢、慷慨、节制、公正等这样的道德品质。这样的道德品质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有序的社会秩序的构建。因此,道德建设需要了解人类的道德德性,并根据这些道德德性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次,从理智德性的角度来说,诸如智慧、明智、理解等理智德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道德德性是人类的非理性情感表现,在处理问题时有很大可能受到感情的影响,因此需要理智德性来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定。理智德性主要是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进行社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很好的结合起来,发挥其相辅相成的作用,那么一方面能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正确、稳定的价值体系,牢牢把握住社会道德建设的方向;另一方面能够促使人们对这种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调节人们的心理,变被动为主动,主动爱国,主动做好事,主动行善举,促进社会向上向善发展。

(二)正确运用中道思想

“人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实践与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的。”道德建设同样要以某种善为目的。正确运用中道思想是我们实现“善”这个目的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道德建设中同样存在着过与不及,而我们则是要找到并实践的是这个“适度”。

首先道德建设不能走极端。我国拥有十几亿人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地域拥有不同的风俗文化,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都相同,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而是要找到适合的价值标准,这个适合就是在中道意义上的“适度”。其次,道德建设不能搞折中主义,中道不是折中。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善就是善,恶就是恶,一切善的、正当的感情与行为,即或有过与不及,只要做了就是善;然而所有恶的、不正当的情感和行为,不存在过与不及,即做了就是恶的。我们说道德建设需要正确把握中道思想,不是说道德建设可以选择折中主义,而是在正确的场合做出合适的选择。

(三)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协调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由马斯洛需求理论可知,当代中国人民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而是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然而最为重要的就是道德建设,加强道德建设一方面能够促进个人思想认识、素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有序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然也不能以阻碍道德建设为代价,经济的发展与道德建设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方位所提出的新的挑战。

五、结语

德性论、义务论、功利论共同构成了规范伦理学三大理论,其中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德性论在这三大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德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对善、幸福、德性的认识上更加完善,对指导人们的行为上更加具体。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爆发了严重的道德危机,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社会道德建设出现滑坡,以麦金泰尔为代表的西方伦理学家呼唤“回到亚里士多德”,其代表作《德性之后》就是在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新时代,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也曾多次强调要加强、加快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用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智慧来照亮今天人们的生活,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思想来解决当今社会的道德危机。所以,在今天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对于我国的道德建设,对于全人类的道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明智亚里士多德德性
减震隔震技术下高层建筑消能减震结构概念设计研究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苏格拉底论德性是否可教
More adventures in Brobdingnag
神童之殇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你以为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