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

  •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研究
    学》中,第一次对德性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说明,使得《尼各马可伦理学》成为后世研究德性的必读书籍。对于道德、幸福等问题的论述告诉我们,持久的幸福来自于心灵的善良,做事要遵守适度的原则,过犹不及。“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1]47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做好”和““生活得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作为道德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对古希腊和世界各地的道德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不同的思想流派中被广泛使

    文化学刊 2023年1期2023-04-15

  • 论亚里士多德道德目的中的理性因素
    理学研究中,关于德性行动的正确目的如何获得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看法①:非理智主义者认为目的的正确是由灵魂的非理性部分来保障的,伦理德性(ἠθικὴ ἀρετὴ)不仅为行动提供目的,而且保证目的的正确,而伦理德性是非理性的;与此相反,理智主义者则认为灵魂的有理性的部分为行动提供目的,并且保证目的的正确。在非理智主义者看来,理智主义者的这一主张所面对的最大理论困难就是如何处理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到伦理德性给予德性行动以目的的文本。因为亚里士多德在NEVI. 1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2期2023-04-05

  • 从“理论互竞”走向“多元对话” ——21世纪以来西方德性伦理学的理论演化
    0世纪中叶出现的德性伦理学复兴可谓当代伦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思想事件。德性伦理学复兴伊始便以现代道德哲学“批判者”的身份出场,与其他道德理论保持竞相对抗的姿态。在相互之间的争鸣、交锋过程中,德性伦理学不仅获取了相对自足的理论地位,同义务论、后果论共同塑造现代道德哲学的“三足鼎立”格局,而且在路径、议题、观点、方法论等方面也呈现出多样性的品格。如果说早期的德性伦理学还停留于“要德性伦理学,还是规范伦理学”之类的宏大思索的话,那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21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2-31

  • 义务论与德性论的视界交融 ——一种康德式的德性
    伦理学的语境中,德性论(virtue ethics)指的主要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规范伦理学,这一伦理学意图复兴亚里士多德首度系统阐述的古典德性论。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功利主义(后果论)和义务论的道德理论不同,其所关心的主要是个体的性格而非单个行为的道德正当性。构成这一德性论的主导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而不只是我们应当做什么,这就要求界说一种每个人都应当追求的完美生活,类似于亚氏的幸福(eudaimonia)。事实上,也正是在与功利主义以及义务论伦理学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1-27

  • 德性伦理学的困境及出路
    郑 晴德性,是一种根深蒂固于其所有者的一种习性,是指人的道德品性。德性伦理则是强调人的内在信念、善良本性对道德行为的指导作用。现今德性伦理学在社会道德层面的建设中虽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无法提供具体的道德原则清单,从而使其受到了能否提供确切行动指导的质疑。德性伦理学虽然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遭受了很多的质疑和挑战,但是其对社会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仍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德性伦理及其特征德性伦理也称为“美德伦理”,是指以个人的内在德性

    名家名作 2022年5期2022-06-17

  • 德性的自然与不可教的悖论* ——柏拉图《美诺》中的德性难题
    图《美诺》在探讨德性即知识(明智)时,苏格拉底反对将德性视为满足个人身体欲求的习俗技艺,避免将德性知识与非伦理的专门知识混为一谈,并凸显德性的实践特性。从检审“德性可教”到最终推论“德性不可教”,苏格拉底看似得出了前后矛盾的论点,实则转换了各论证中“可教”等关键概念的含义。通过否认德性出于自然,苏格拉底展现了“可教”内涵的转变,“可教”从回忆说意义上的内在自我探究,转向狭隘的外在灌输和代际习传。苏格拉底区分了知识与真实意见,阐述真实意见同样能使人成为好人。

    浙江学刊 2022年2期2022-03-15

  • 德性伦理学的社会智力理论论证 ——以南希·斯诺为中心的考察
    030006)德性伦理学的复兴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德性”心理基础的关注,使得德性心理学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德性伦理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德性问题的当代心理学家普遍将德性定义为“一种描述行为、认知、情感和动机的特质”,该定义的特点是将德性直接与人格特质关联。智力结构的规范研究被誉为心理学界最伟大的成就,智力涉及需要心理努力的各项活动。社会智力作为一种独特的智力实体,涵盖了“社会记忆、德性发展以及对社会线索的识别、判断等一系列反应”(1)Taylor E.H.,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02-15

  • 伦理德性如何以自身为目的 ——基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考察
    任梓远一伦理德性是否具有尊严和自身的价值?〔1〕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2〕中要处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涉及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我为什么要做正义之事?还牵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什么是对于一个人而言的好生活?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有着很深的分歧。简要来说,柏拉图认为伦理德性不能离开知识——善的知识,一旦脱离善的知识,伦理德性会变成流俗的德性,甚至会导致不幸。从这一点可以推出,柏拉图并没有强调伦理德性自身的价值,人们很容易把伦理德

    理论界 2022年4期2022-02-03

  •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所寻求的是关于德性的普遍定义。这显示出一种从关心外在的自然到探寻人的内在伦理特性的转向。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其伦理学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获得幸福:通向幸福的唯一正确通衢是德性,而德性就是对于善的知识。如此,苏格拉底伦理学既可以被认为是幸福论,也可以被说成是德性论、理智主义伦理学。苏格拉底的德性伦理学并没有受到后世学者们的太多质疑,但学者们对幸福伦理学则解释不一。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对苏格拉底所说的人人欲求幸福作出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解读。就像有些

    现代哲学 2021年6期2022-01-27

  • 德性的面向:个人抑或社会? ——从江畅《西方德性思想史》说起
    江畅是国内较早对德性问题做出系统研究的学者。如果说江畅2011年出版的《德性论》(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对德性问题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学理探究,那么2016年出版的《西方德性思想史》(人民出版社出版)则标志着江畅对于德性问题的研究推进、延伸到了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思想内部。煌煌四卷本三百万言的《西方德性思想史》大作向学界完整呈现了一幅西方德性思想通史画卷,是目前为止对于西方德性问题最为全面的历史考察,可以说功莫大焉。也正是在这部大作中,江畅指出:“社会是由个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2-08

  • 苏格拉底论德性是否可教
    )中——都论及“德性是否可教”这个难题,而这个难题又与德性的本质相连,或者“德性是否可教”与德性是什么的问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①。就像苏格拉底所理解的那样,如果德性的本质就是知识,那么我们就会顺理成章地得出“德性是可教”的结论②;而普罗泰戈拉则认为德性就像是政治技艺(political art),是技艺性的知识,因此德性是可教的。但是,问题似乎并没有像乍看起来这么简单,在《普罗泰戈拉》中,普罗泰戈拉似乎一开始坚信德性是可教的,而自己就是德性的老师,可以使自己

    伦理学研究 2021年6期2021-11-25

  • 德性与道问学
    中庸》所说的“尊德性而道问学”。人需要受教育,不学习便不知“道”,不读书便不能明理,也就无以成“仁”。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这一点古今相同。问学的目标在于培育“德性”,德性要通过“问学”来抵达。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科育人,育人目标要落实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儒家文化以道德修养为主,是“尊德性”之学,“德性”是首位的。與“尊德性”相对的,还有“道问学”,即对学问和知识的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其实就是传统的所谓“德性”,包括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审美境界等。语文的工具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2期2021-09-30

  • 论康德义务之下的德性概念
    体系的最后环节《德性论》中提出自己的德性思想。他的核心观点是:“德性意味着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1〕而这种力量战斗的对象就是恶习,同时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德性在于行动的原则,而反对德性是中道的观点。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康德的德性概念,甚至可能造成将其类同于亚里士多德自制的误解。因为康德是在义务论的前提下提出了德性,对后者的理解必须以前者为前提,所以要读懂它就必须探究二者的关系,首先阐明德性概念的来源;其次,从义务出发澄清德性的内涵,并根据

    理论界 2021年12期2021-04-14

  • 古典“德性统一论”与当代情境主义
    -19.一文始,德性伦理学的当代复兴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德性伦理学不仅伴随着来自伦理学内部源源不断的批判,同时也受到了其他科学尤其是心理学的巨大冲击,而这一切都使得德性伦理学在这场复兴浪潮中危机重重。其中,“德性统一性”(the unity of virtue/virtues)①“德性统一性”在其历史源头就呈现出多种样态,即多种形式的德性统一论阐释路径。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种:(1)强统一性:这种观点认为诸德性只是“德性”这一概念之下的不同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02-26

  •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德性伦理学体系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理解仍存在一些歧义。本文从考察古希腊德性概念的历史演变入手,探讨亚里士多德德性概念的内涵、基本结构、目的及其实现条件、评判准则,挖掘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思想的启示。一、亚里士多德德性概念的来源及其内涵德性(arete)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为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追溯古希腊特有的德性概念的演变显得尤为重要。在古希腊哲学的鼎盛时期,智者派将爱利亚学派对逻各斯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2-22

  • 教师德性构成与培育的理性思考
    名教师所应具有的德性。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应着力于加强教师德性的培育,从根源上解决不良师德现象。一、 德性培育是师德建设的必然选择师德问题,表象上是教师对师德规范的违背,但本质上是教师的德性出了问题,确切说是教师不具备作为教师应具有的德性。(一) 师德问题:是德性问题而不只是道德问题德性与道德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两者存在差异。与道德更侧重于规范相较,德性是更基础、更内隐、更深层、更稳定的品质。德性水平决定道德水平,并间接地通过主体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亚里士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12-21

  • “无欲”概念的理智德性维度
    念不仅是一种伦理德性,也是一种理智德性。老子的“有欲”是一种认知策略,而“无欲”则是一种更根本的理智德性。一方面,“无欲”包含追求理智善的动机成分,即试图理解“道”,另一方面,“无欲”有助于认知者保持心灵开放、理智勇气、思维公正等理智德性,因而能够使认知者可靠地获得理智善。作为“理智德性”的无欲在伦理、劳作、艺术等其他理智生活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无欲”是道家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术语。纵观整个中国哲学史,哲学家们大多是在伦理、政治意义上使用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10期2019-12-11

  • 论学校公共生活中儿童勇敢德性的培育
    的推进,儿童勇敢德性的培育日益成为学校公共生活的重要议题,但此诉求在实践中却面临诸多困境。由此,基于对学校公共生活中培育儿童勇敢德性必要性的充分认识,探讨其困境源流及超越路径,以期引领儿童勇敢德性培育的未来趋向,促进学校公共生活的整体进步。在学校公共生活实践中,儿童作为主体,理应积极行动,然而真实情况是当面临诸如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富有意義的挑战时,许多儿童往往出现怯于表达、怯于行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其原因可归结为学校公共生活中的儿童缺乏勇敢德性。勇敢

    中国德育 2019年14期2019-10-09

  • 德性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道义论、功利论伦理学的根本区别
    龚 群德性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的一种理论范式已经为当代伦理学界所认可。然而,德性伦理学虽然在古代有着亚里士多德的典型范本,但在当代的复兴历程并不长,因而,对于德性伦理学基本特征,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由此导致对于德性伦理学与功利论伦理学、道义论伦理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试图将行为者(agent)作为德性伦理学的中心概念来进行论证,并求教于学术界。一、德性伦理学的基本特征:以行为者为中心对于什么是德性伦理学的根本特征,斯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9年4期2019-08-26

  • 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的逻辑理路与启示
    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弘扬德性幸福观,主张德性与幸福的内在一致关系,追求基于德性的幸福生活。本文从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出发,探讨该思想的逻辑理路与现实启示。一、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的逻辑内涵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指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1]32,即幸福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于其德性论中展开,认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以德性为前提。什么是德性呢?德性最早体现于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相当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1期2019-03-22

  • 德性”抑或“理性”* ——《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导论中的代词之谜
    《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导论的同一段话中使用了三个代词sie,形成了一个谜团。从现有中、英译本来看,译者对前两个代词sie的翻译是一致的,都是“德性本身或拥有德性不是义务”;对第三个代词sie的理解各有不同,于是出现了“义务发布命令”“理性发布命令”“德性发布命令”三种译法。这三个代词之谜,很有深究的必要。第一,它们到底含义相同,还是各有所指?第二,第三个代词的分歧的译法如何统一?第三,最重要的是,与前两个代词相关的译文“德性本身或拥有德性不是义务”,是否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01-06

  •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育面临着重规则轻德性的问题,一些学校过多地关注道德行为和结果,一味强调“学生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显然与道德教育的应有之意不符。良好的道德教育应该引导个体自觉成为至善的、有德性的人,如果过度强化规则意识,道德教育不仅达不到理想效果,反而会将个体引向功利主义歧途。在新时代急需高素质人才的现实情况下,各级学校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和既定规则教育,还应将德性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道德教育理念应以德性养成为旨归:道德教育应树立

    中国德育 2018年17期2018-11-30

  •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思想与我国当代道德建设
    1一、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思想来源亚里士多德从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346年一直生活和学习在柏拉图学园,许多前人的思想和著作为其伦理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材。其中对亚里士多德影响最大的是其老师柏拉图和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一)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哲学的全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先河,使雅典哲学在希腊得到真正的传播。苏格拉底对哲学主题的伟大转变,改变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对社会关系的认识甚至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使以德

    新生代 2018年18期2018-11-13

  • 德性伦理学的生存论品格论析
    200241)德性伦理学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德性伦理学关注人的存在,展现人的存在方式,绽放人的生命本性与社会本质,帮助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伦理学发展史告诉我们:“过去的伦理学正在遗失一些明显重要的东西。”[1]149特别是自规范伦理学当道的近代以来,在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道德哲学关注原则规范、外在效用,逐渐成为远离人们现实生活的抽象存在,遗失了对人的生存问题的根本关注。当代德性伦理学要致力于发展出一套自立、自足的道德理论,展现其旺盛的理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4-12

  •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孔丽二、仁,德性內涵孔子对樊迟问仁的又一解答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句中恭、敬、忠三字,揭开了仁的另一层涵义,可称之为德性。对于德性,蒙培元在《儒家的德性理论与现代社会》一文中把它概括为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本质及其理性自觉。可以说,德性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品质,离不开人性本质,同主体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一体相承。仁爱是仁的内在性情,德性是仁在性情之上具体呈现于人身上的第二性。美好的性情通过德性得以显现出来。德性

    青春期健康 2018年4期2018-04-09

  •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孔丽二、仁,德性內涵孔子对樊迟问仁的又一解答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句中恭、敬、忠三字,揭开了仁的另一层涵义,可称之为德性。对于德性,蒙培元在《儒家的德性理论与现代社会》一文中把它概括为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本质及其理性自觉。可以说,德性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品质,离不开人性本质,同主体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一体相承。仁爱是仁的内在性情,德性是仁在性情之上具体呈现于人身上的第二性。美好的性情通过德性得以显现出来。德性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8年4期2018-04-09

  • 德性:教师道德成长的内在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德性的不断提升。教师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道德成长的,而德性正是维持实践的一种获得性品质。教师德性作为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需要不断地养成。只有不断地养成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道德成长。那么德性究竟是什么?教师德性又是什么?教师为什么需要德性呢?教师德性又如何养成呢?一、德性从抽象层面分析,教师德性与人类德性有着共同的本质属性。对教师德性的理解,较为关键的是对“德性”的把握。可以说,对“德性”的探讨是研究教师德性的一个前提概念。德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2018-03-07

  • 自爱、友爱与共同生活 ——试论亚里士多德共同生活的理想样式
    典型就是具有完整德性的人。在本文中,笔者将这种具有完整德性的人称作“德性人”,以下类同。一个德性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德性人既具有自爱的品质又具有友爱的品质,那么自爱与友爱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德性人的生活也不是孤独的原子式的生活,那么他们应当如何共同生活呢?一、德性人的自爱与生活(一)德性人的自爱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都阐述了“自爱”观点,但内涵有所不同。1.“自爱”有别于“自私”。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区分了“自爱”与“自私”

    探求 2018年3期2018-01-27

  •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师德性研究的发展与反思
    教师德性是教师职业幸福的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涵养德性,才能在教育实践中体味幸福、提升职业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德性作为立德树人之基石,不仅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何谓教师德性?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养成的美好品质,这些美好品质能够促使教师达到工作的卓越状态。为了较全面地描绘教师德性在我国的研究图景,本文试图从“时间纵轴”维度概述改革开放以

    中国德育 2018年20期2018-01-24

  • 德性思想史的视角、对象与基础
    会在80万字的《德性论》出版短短数年之后,又进一步推出更为恢弘的四卷本《西方德性思想史》(近400万字),或许恰恰就是因为,当前的德性思想研究已然进入到一个“由论入史”的阶段。单纯的德性思想体系的建构不仅并不足够,而且常常陷入无谓的争论之中。而这种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方所凭借的思想资源存在着历史的视差与隔阂。因此,在这个时候,追溯德性思想的发展历程,把各方的不同理解还原到思想史的语境之中,无疑将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何为德性”、“何为德性思想”、“何

    伦理学研究 2018年4期2018-01-23

  • 论儿童德性的生长
    对象泛化是传统德性研究的基本状况。学界要关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对象在德性形成、改变等方面的各自规律。儿童与成人有巨大的差异,儿童具有稚嫩而充满生机、单纯而亟待丰富、保护而欲离监管的特点。儿童德性具有基础性、幼稚性、生长性、情感优先性特性。包括儿童父母、教师在内的社会各界要对儿童的德性生长充满信心和期待,帮助儿童感受德性美好,建设“好人社会”,在互动中促进儿童德性生长。关 键 词 德性;儿童;生长德性即道德品性,一般是指善性。人的德性就是使得一

    中国德育 2017年22期2017-12-19

  • 德知、德性、德行 ——德性伦理的动态过程分析
    10095德知、德性、德行 ——德性伦理的动态过程分析李姝慧,盛邦跃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德知、德性和德行是德性伦理的三个要素。德知内化为德性德性伦理的初始阶段,是主体对道德理论、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德性外化为德行是德性伦理形成的关键环节,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德性的养成不仅要靠教化,也要注重规范的内化。德行反作用于德性德性伦理的最后阶段,德行的自觉实践如何引导,主体在知善成德和行善之间如何形成有效的转化,需要构建有利于德行实践的社会环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4-14

  • 荀子德性思想研究述评
    16000)荀子德性思想研究述评张亚文,吕雯瑜(吉首大学 哲学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考察荀子德性思想,无论是对于当代规范伦理学的理论建构还是当代德性实践,都具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学界,对荀子德性思想理论基础的研究多是从人性论这一维度给予阐发;对荀子德性思想主要内容的研究多是从德性的项目、德性的价值、德性的境界以及德性的教化和修养等诸多方面探讨。在当代伦理学视域下对荀子德性思想的探讨,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研究都还不够深入。荀子;德性思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2017-03-09

  •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汪 珊,张 敏(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德性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对其进行过思考,亚里士多德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德性思想,认为德性是一种既能使人成为善人,又能使人能圆满地完成其功能的品性。《尼各马可伦理学》作为他探索德性思想的著作,就德性的内涵、类别、形成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为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当代的伦理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德性思想;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2期2017-02-23

  • 亚里士多德论德性的四重统一*
    玮亚里士多德论德性的四重统一*刘 玮自从苏格拉底提出“德性统一论”,这个论题就成为古希腊哲学家的一个重要共识,但是,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表达和理解方式。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至少有三种关于德性统一论的不同表述,而亚里士多德继承、修正和发展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这个论题,在他自己的德性理论中提出了关于德性统一的四重论证:伦理德性可以在普遍正义“之中”或“通过”普遍正义得到统一,也可以在豪迈“之中”得到统一,还可以“通过”明智这种理智德性得到统一,而最终所有的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6年4期2017-01-03

  • 德性的理性路径与精神路径之辨
    401120德性的理性路径与精神路径之辨黎松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侯道娟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重庆 401120德性的理性路径是把人看做一个理性的存在者,其获得主要靠理性对于感性偏好的克服而产生的;德性的精神路径则是把人看做一个精神的存在者,其获得就是通过精神自身的辩证演绎而产生的。二者的辨析,从德性的取得范式、德性的内涵和外延、人的德性本意三个方面来进行展开。其中德性的精神路径的理论显然超越于德性的理性路径的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3-08

  •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龚群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晚期的重要神学家和伦理学家。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与神学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有特色的德性伦理思想。阿奎那的德性伦理对于习惯十分重视,强调习惯就是德性,其次,阿奎那对于德性的本质以及理智德性、道德德性和神性德性都有理论上独到观点和分析。尤其是,阿奎那对于神性德目之间的秩序分析,体现了他的世俗精神的倾向。阿奎那;德性;理智德性;道德德性;神性德性托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1225-127

    伦理学研究 2016年5期2016-02-01

  •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有所作为,所有的德性都是在作为中体现出来的。其中,德性也需要不断学习,以求自我与有德融合,最终实现自身。“德性”与“好生活”如果你思考德性、思考好生活,就会碰到这个问题: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这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总是把德性与好生活分开来。其实,德性与好生活这两个用语都不是特别确切,概念有一点点模糊。德性这个词现在我们口语不怎么说了,说的时候可能带点嘲讽、带点反感,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现象,这里我们用其比较古典的意义:一个人要有德。我并不是说有一个固定的

    大学生 2016年1期2016-01-12

  •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有所作为,所有的德性都是在作为中体现出来的。其中,德性也需要不断学习,以求自我与有德融合,最终实现自身。“德性”与“好生活”如果你思考德性、思考好生活,就会碰到这个问题: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这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总是把德性与好生活分开来。其实,德性与好生活这两个用语都不是特别确切,概念有一点点模糊。德性这个词现在我们口语不怎么说了,说的时候可能带点嘲讽、带点反感,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现象,这里我们用其比较古典的意义:一个人要有德。我并不是说有一个固定的

    大学生 2016年1期2016-01-12

  • 《尼各马可伦理学》
    “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在他看来,幸福就是至善,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幸福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此外幸福也需要外在善的辅佐和合乎中道行为的才能得以实现。一、幸福就是至善最早提出“善”的概念的是苏格拉底。他提出“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同时从各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探究。比如他说:“善是有秩序的安排;善是自由、自制、自主;美德是善的追求”等等。亚里士多德延用了这个“善”并作为他研究幸福的逻辑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2015-05-28

  • 德性伦理应用于企业的合理性及其建构
    南京211189德性伦理应用于企业的合理性及其建构闫茂伟,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89在西方,德性伦理的应用性早已呈现在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中,并为当今德性伦理应用于企业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旨向。而德性伦理的独特立场、明显优势以及作为企业解决现实道德难题的伦理资源为德性伦理应用于企业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为此,惟有建构目的善、品质善和实体善有机统一的德性伦理体系和利益与责任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体系,德性伦理应用于企业的合理性方能得以建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3-20

  • 论亚当·斯密仁慈德性的内在矛盾及其现当代启示*
    论亚当·斯密仁慈德性的内在矛盾及其现当代启示*刘 飞1,聂文军2(1.湖南师范大学 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2.汕头大学 社会科学部,广东 汕头 515063)仁慈是亚当·斯密德性论的四种基本德性之一,它与正义都是促进他人幸福的德性。亚当·斯密的仁慈德性呈现出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斯密对仁慈德性的价值评价和其社会作用不对称;2.仁慈德性的自愿性与强制性的内在冲突。斯密仁慈德性的这种内在矛盾给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3-18

  • 略论社群主义的德性教育观
    涛略论社群主义的德性教育观朱涛社群主义通过主张复兴古典德性而发起对自由主义规范伦理的责难,认为德性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而须经过教育的影响在社群实践中逐渐养成。社群主义的德性教育观以德性的可教性为理论前提,以复兴古典德性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实践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社群主义;德性伦理;规则伦理;教育;实践社群主义是西方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流派之一。在德性伦理与规则伦理之间,何者应当是伦理之根本这一问题上,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新自由主义以“权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9期2015-02-23

  • 试论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伦理学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15123)一、德性是人的一种以追求和实现善与幸福为目的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每种存在物都有其特定的活动,植物在于营养的活动,动物在于感觉的活动,而人的活动之所以在根本上与动植物的活动判然相别,那是因为“人的活动是灵魂的一种合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与实践”[2]20。并且,人的活动天然地带有一种合目的性,即人的活动总是以追寻某种善为目的的;由此,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开宗明义地说:“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有事物

    嘉应学院学报 2014年9期2014-04-17

  • 德性论”为主线的西方伦理思想史教学内容研究*
    性地探讨。一、“德性论”为主线组织教学的必要性选择“德性论”主线来组织优化教学内容,主要处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德性论在西方伦理传统上的重要性。西方伦理思想的三大传统,即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宗教伦理[1](P6),虽然对道德伦理之本源的论说差异较大,但对于道德伦理都有“德性”或“美德”意义上的理解,道德之于人类生活和命运的作用、价值,体现在各种伦理传统、道德理论对于德性的领悟和阐释上,德性对于人类追求的美好生活具有关键性作用,“道德实质上就是追寻美满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2014-04-09

  •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430062西方德性思想源远流长,被称为人类德性思想的巨大宝库,对西方世界乃至整个人类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方德性思想的成果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也有其局限和不足,甚至糟粕之处。西方德性的思考和探索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也有需要汲取的教训。凡此种种,都对我国德性问题研究、个人德性品质培育和社会德性品质构建具有启示意义。一、西方德性思想的学术贡献和实践意义西方德性思想做出了显著的学术贡献,并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要解答西方德性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4-02

  • 托马斯·阿奎那论德性
    多德齐名的最伟大德性伦理学家,他的德性思想像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一样,是一种典型的德性伦理学。不过,他的德性伦理学大量吸收了奥古斯丁的德性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的德性伦理学是根据奥古斯丁神学德性思想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进行系统改造所形成的基督教神学德性伦理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是自然主义的,他根据人的功能来理解德性。他认为,德性是那种使某种事物状况良好,并使其具有良好功能的品质。例如,马的德性是使马成为一匹良马的品质,其体现是善于奔跑。就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4-02

  • 西方德性思想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特征
    430062西方德性思想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特征江畅,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2西方德性思想的产生、演进与西方历史文化的产生、演进息息相关、交互作用。西方德性思想在苏格拉底正式源起,此后西方德性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个过程大致上可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古代德性伦理学形成时期、近现代德性伦理学衰退时期、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时期、近二三十年来德性伦理学兴盛时期。总体上看,西方德性思想具有个人主义、幸福主义、理性主义和男性主义等主要特征。西方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期2012-04-08

  • 组织德性研究回顾与展望
    620)一、组织德性研究源起“德性”(译自英文单词“virtuousness”或“virtue”,也译为“美德”)一直是道德哲学家关注的重要主题。随着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德性逐渐成为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品格力量等,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消极、病态心理等方面(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2000)。伴随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展,一些组织行为学者开始探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年2期2012-03-20

  • 惯性与德性
    文/赵畅惯性与德性文/赵畅要改变惯性,要义在于积聚、滋养德性。道德养成,靠教育,靠自律实践,更仰仗法律的援助某天雨后早晨,一位中年男子在城区跑步锻炼时,因路滑,一个趔趄便把一位老太太的菜篮子给打翻了。“看你的德性!”老太太显然大为不悦。中年男子一边帮她捡拾掉在地上的小菜,一边拼命解释:“老太太,对不起了!刚才,这是惯性作用,雨后路太滑了。”这位男子打翻老太太盛满菜的篮子,显然只是惯性的作用,并非像老太太所言事关德性而有故意之嫌。但老太太有怨气,似乎亦可理解

    浙江经济 2012年10期2012-01-28

  •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
    )一般而言,研究德性论的两个基本路径是德性现象论(the symptomology of a virtue)和德性本原论(the aetiology of a virtue)[1]。德性现象论回答德性现象是什么,德性本原论回答德性现象的原因和根据是什么。随着应用伦理学的崛起,传统德性论在这两个基本路径中都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一、德性现象论德性现象论偏重从经验的角度思考德性现象,回答德性(virtue)是什么或德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它认为德性是由事物的特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2011-12-08

  • 德性之知: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观”问题
    古人的话说就是“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及其关系的知识观问题。思想品德知识属于“德性之知”,数理化之类的知识属于“见闻之知”。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很有必要以适当方式对学生简明扼要地解释和强调以下命题:“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区分;“德性之知”是“见闻之知”的根源;以“德性”主“见闻”的方法。由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和自觉重视思想品德课,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不仅“有知识含量”,而且“大有知识含量”;不仅“有用”,而且“有大用”;不仅“实在”

    文教资料 2011年22期2011-05-29

  • 成熟形态的德性正义论 ——亚里士多德论公正及其对柏拉图的继承与超越
    冯书生成熟形态的德性正义论 ——亚里士多德论公正及其对柏拉图的继承与超越冯书生关于公正,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坚持了古希腊的德性认识传统,认为公正是一种德性,并意识到公正与其他德性的不同,但同时又比柏拉图更进一步,不仅把公正看成一种整体德性,而且强调了其个体间性。在具体的使用语境中,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含义有饱满与不饱满之别。公正的人、公正的德性、公正的行为、公正的事中的“公正”二字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其中“公正的人”中的“公正”所表达的公正含义最为饱

    天府新论 2011年3期2011-03-18

  •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性关怀
    “上帝”的“典范德性”和尘世的“人类德性”,前者是后者永不可超越的楷模,是人性向“善”的缘由和方向。人类以“中道德性”为原则,激起意志自由选择的功能,践行着“信”、“望”和“爱”三种“神学德性”修养,终极幸福的关怀就会在“完满德性”中实现。托马斯·阿奎那;典范德性;人类德性;关怀阿奎那沿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概念,“如果说西方哲学的实体论思维要求人们否定现实世界以追求一个更为本质更为真实的世界的话,如同基督教那样,那么中国哲学并不要求人们脱离现世的世俗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8期2010-10-19

  •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
    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德性伦理学在近现代的边缘化有逻辑和历史的必然性,对于德性形成的行为的道德性未加界定,德性规定的主观性与相对性,以及德性伦理学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境况的变迁,是造成这种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复兴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将其创建成现代德性伦理学,就必须吸收规范伦理学的优点来克服德性伦理学本身的缺陷,达到二者的融合。关键词:德性伦理学;德性与行为;德性规定的主观性与相对性;现代德性伦理学中图分类号:B8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

    社会科学 2009年7期2009-08-31

  • 当代西方德性伦理的思想特色
    杨 豹摘要德性伦理是当代西方伦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已经成为了当代各种思想不断争论的舞台和焦点。可以说,在当代,几乎每一种新的思潮和文化流派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德性伦理。与康德主义和功利主义相比较,德性伦理具有基础性、批判性和叙事性等特征。关键词西方德性伦理思想特色中图分类号B8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09)03-0021-06自19世纪至20世纪以来,道德哲学的争论一直在两大阵营之间展开。功利论者认为,德性只能依赖于我们行为的结

    道德与文明 2009年3期2009-07-31

  • 家庭暴力与德性的回归
    力的伦理分析和对德性回归的阐述,从德性伦理的角度就家庭暴力的解决对策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关键词家庭暴力德性价值德性回归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18-0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关系是人类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关系。家庭的和睦与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一、家庭暴力的伦理成因及产生的危害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由婚姻、血缘、收养、或法律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家

    法制与社会 2009年4期200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