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科类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

2018-11-13 03:43管林丽刘志宇张希栓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31期
关键词:敌对医科人际

管林丽 刘志宇 张希栓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卫生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医科类学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职业的特殊性,使他们是在校生时,人们就“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知识技能和较高心理健康水平,他们对周围人群起着标杆和示范作用。职业岗位职责和社会角色定位,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很好的专业技术,而且有很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求他们能够开展心理护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经历的惩罚和批评较多,成功体验较少,在校期间获得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他们在课程愈加繁重、学业负担大、学费偏高,就业压力大,就业后岗位职责要求高等因素的影响,医科类学生是心理问题相对较多的人群[1-3]。为进一步了解高职医科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0月,对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二年级16个班的608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一年级285人,二年级323人;男生216人,女生392人。学生年龄18~21岁,平均(19.3±0.4)岁。

1.2 问卷调查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在统一时间,使用统一指导用语,由经过培训的教师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608份,收回有效问卷548份,有效回收率90.1%。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分为重度异常进行判断。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有效资料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心理状况

总均分>1.8 占30.5%(167/548),其中轻度异常80.2%(134/167),中度异常15.0%(25/167),重度异常4.2%(7/167)。十个因子中以人际敏感最高,为40.7%(233/548),其次为焦虑、抑郁分别为 35.9%(197/548)、31.1%(171/548),再次为躯体化、强迫症状和敌对分别占21.2%(116/548)、18.6 %(102/548)、15.5%(85/548)。

2.2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状况

男、女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8.9%(37/196)和33.2%(117/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在敌对和偏执上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敏感上高于男生(见表1)。

2.3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状况

二年级学生在焦虑、偏执、抑郁上高于一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在人际敏感、敌对、强迫症状因子上高于二年级学生(见表2)。

2.4 不同生源地学生心理状况

县及以上生源地学生在焦虑、躯体化上高于县以下学生;县以下生源地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上高于县及以上学生(见表3)。

3 讨论

调查发现高职医科类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0.5%,中度异常占15.0%,重度异常占4.2 %。可能原因是(1)高考成绩不理想;(2)初、高中时因学习成绩较差,受表扬和鼓励较少;(3)医科类学生课程较多,学习压力大;(4)在学习成绩不佳,不良行为习惯较多的群体中,个体的同化和彼此影响。针对这样的群体要以提高他们的自尊、自强意识,在生活和情感上,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给学生较多的关爱、激励和表扬为主,通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入手,通过不断提升学生成就感、荣誉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4-7]。

男女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8.9%和33.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陆竞文[8]等研究结果一致。男生表现为倔强、偏见,甚至敌对;女生特别关注人际关系,躯体化、焦虑和抑郁发生率较高。这与遗传的性别差异有关,也与男女之间的社会角色定位有关。女生感情细腻,情绪波动较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内心矛盾复杂,由于高职医科类女学生偏多,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人群。

表1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状况

表2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状况

表3 不同生源地学生心理状况

一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强迫症状、敌对因子较高。可能与学生到了一个新环境,面对的都是新同学,在外离家求学和家人沟通交流相对较少,缺乏安全感有关;与需要自我管理时间,合理安排大学生活,但缺乏独立学习、生活能力有关。提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时代特点,要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二年级学生焦虑、抑郁、敌对相对较高。与学生们长期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因评先、评优、评奖学金产生部分摩擦有关,与学生干部在例行管理时,因方式、方法不当和学生有一部分冲突有关,也有一些是因生活习惯不同、男女交往之间的矛盾有关。调查显示当遭遇到心理困扰时,向同伴群体寻求帮助的比例达69.4%[9],提示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加强心理委员等朋辈辅导,构建积极有效的同伴互助网络,同时要加强学生干部和学生的沟通交流[9-10]。

县及以上生源地学生在焦虑、躯体化较高,主要原因是家庭境况较富裕,独立生活能力不强,个人及家庭期望值较高,理想和现实有一定距离;县以下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较高,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条件差,以前学习生活环境不佳的影响。提示要区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综上所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从教育模式逐渐向服务模式转变的过程中[11-12],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到生物学因素、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要从优生优育入手,从中小学教育抓起,从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不断加强学校-社会、学校-家庭的联动作用,运用网络、自媒体等手段,多措并举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3-15]。

猜你喜欢
敌对医科人际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铁路信号联锁表》敌对信号的编制方法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对古巴态度转变研究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有过一场雨
搞好人际『弱』关系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医者难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