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理念下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干预研究报告

2018-11-13 11:01陈瑾香
科教导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社会交往特殊学生融合教育

摘 要 融合教育是世界特教发展趋势,我国也正开展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特殊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关键是社会融入。本文从普通小学与高中(包括职中)各挑一组特殊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行为干预与个案分析,探索特殊学生社会交往存在的共性问题,归纳特殊学生社会交往的有效干预方法,构建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干预模式,用以指导特殊学生的社会融入。

关键词 融合教育 特殊学生 社会交往 行为干预

1 课题研究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在西班牙王国萨拉曼卡市举行。会议明确提出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理念,并在《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声明:“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给予他实现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必须有机会入读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使他们参与能满足其需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近十几年,融合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特教发展的趋势。

1.1.2 国内背景

(1)2013年,教育部等七部门为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推进教育公平,特制定《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计划》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同年,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设立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不足,满足各类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促使他们健康发展,正常地参与社会活动。

(2)2014年,教育部指定的全国30个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先后启动实验改革。广州市在当年5月正式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实施《广州市教育局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改革方案》,现已有116所试点学校。广州的这一评价体系将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涵盖六个方面共22项指标。

(3)目前,大量学习能力较好的特殊儿童进入了普通中小学班级就读。“社会融入”已经成为了特殊儿童发展的最终目的,而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就必须最大程度上提升他们在智力、社交、行为、情绪、技能等方面上的能力。本课题正是在特殊学生的社会交往这一块研究,研究目的是关注特殊学生群体,促进特殊学生往更健康的方面发展,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1.2 意义与价值

我们在普通学校做融合理念下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干预研究,是因为这无论是从教育本质、还是从社会和谐角度或是从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都有积极的意义。特殊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特殊学生的有效社会交往行为干预,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有利于促进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对广州市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有效的社会交往行为干预可以维护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特殊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行为干预,一方面可以帮助特殊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觉察和排解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培养特殊学生积极乐观、坚韧进取、自尊自信等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特殊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有效的社会交往行为干预对提升特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培养特殊学生的自主行动的意识和动机,为特殊学生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2 概念的界定

2.1 融合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定义为:融合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与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在本课题研究中,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学生融入到正常的学校班级中参加学习与社会活动。

2.2 特殊学生

特殊学生,这个概念由融合教育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衍生而来。广义来讲,就是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包括超常学生;狭义来讲,也就是本课题所用的概念就是有障碍的学生。比如残障学生、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等。

2.3 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人交往与群体交往;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竞争、合作、冲突、调适等。本课题研究的社会交往是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及教师们的交流活动。

3 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3.1 学术思想

融合教育思想。融合教育思想是一种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促进正常儿童和有特殊需要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融合教育思想要求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容纳所有的学生,学校和社会应该创造出一种全纳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基于这种思想,课题组在开展案例研究之前,做到理解、接纳和尊重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干预过程中考虑到不同案例的个人的先天素质、身心条件和所处的不尽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然后科学地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向健康发展。

3.2 立论依据

我们提出本研究的立论依据有两大理论。

3.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按照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把需求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每个学生都有感情上的需要,一是友爱的需要,二是归属的需要。特殊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稍弱,而又容易因为自身的缺陷受到同学的冷落,所以特殊学生社会交往需要行为干预。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让特殊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自己价值也是这个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3.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每個人都有健康发展的自然趋向,有积极处理多方面生活的可能性,充满真诚、信任和理解的人际关系会促成健康发展潜能的实现。本课题以此为理论立论依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设融洽、真诚、开放、相互支持的课堂气氛,以使学生自由地表达个人想法,教师介入引导学生个人的思想、情绪,自然地显示症结所在的情绪因素,并由自己调整这种情绪的变化和决定变化的方向,从而改变相应的态度与行为。由此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自我实现。

4 课题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4.1 研究目标

融合教育提倡“积极参与”的思想,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主张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参与”的思想充分反映了融合教育的民主观。本次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融合教育的途径方法和对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有效干预的方法,用以指导未来融合教育教学实践,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引导学生阳光发展,融入正常的社会交往。

4.2 研究内容

(1)分析特殊学生学习情况、心理状况和社会交往状况。

(2)分析和接纳特殊学生的特殊个性,确定行为干预的的方式。

(3)对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实施干预的个案研究,总结有效的干预方法。

(4)广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在特殊学生身上的具体实施情况。

5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案例研究法,课题研究是一个“选择案例——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实施干预——总结方法”的实践过程。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积累原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记录法、问卷调查法、量表测试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多途径、多方面收集相关的理论文献,借鉴已有成果;立足典型案例,找准问题症结,进行科学干预;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干预模式,总结研究成果。

(1)文献研究法。认真参考学习有关文献理论如融合教育思想、特殊教育方法、社会交往理论,提取主要观点和做法,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再进行实践与研究,得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课题组成员在学习文献理论的同时,也两次参加广东省孤独症康复教育协会主办的培训讲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与案例分析水平。

(2)观察记录法。课题组成员一方面学习相关的理论,一方面对特殊学生社会交往情况加以观察记录。课题组成员绝大多数是一线教师,学生天天生活在老师的视线中,为研究提供很好的便利。在行为干预之前,老师们先对特殊学生进行学习生活进行观察记录,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和社会交往状况,作为行为干预的基础。

(3)问卷调查法。课题组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采用《中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问卷》与《艾森克人格问卷(EPQ-E)》对轻微残障学生、心理障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对孤独症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特殊学生具体情况(注:建议孤独症学生与家长到医院接受《社会沟通调查表SCQ》测试)。

(4)量表测试法。对特殊学生中的心理障碍类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进行量表测试。课题组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有情绪或心理障碍类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特殊学生进行量表测试,获得科学数据,为制定行为干预计划提供必要依据(注:建议孤独症学生到医院接受《自闭症儿童评估发展表》或《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C-WISC)》测试)。

(5)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本次课题研究的最主要方法。课题每个成员都选取并跟踪一个特殊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建立特殊学生的成长档案。研究主要是进行个案横向比对与个案纵向比对,以个案研究为基础,从不同个案中发现其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找出共性和规律性。

6 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用了两年四个月(2015年10月——2018年2月),在小学以及高中(包括职中)各挑一组特殊学生,其中包括轻微残障学生(身体障碍)、孤独症学生(精神障碍)、抑郁症或焦虑症学生(心理障碍),进行全面跟踪调查研究。通过教师干预的行为变化对学生社会交往的方式变化的影响进行跟踪,从中分析其效度,不断总结和调整有效的干预方式,以达到真正的融合教育。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2月)。课题组成员学习融合教育思想、特殊教育方法、社会交往理论,构建课题研究必要的理论框架。

第二阶段为取样观察记录阶段(2016年3月—2016年7月)。课题组成员于所在学校寻找并确定研究对象,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工作特色,选择适当的介入方式与研究对象形成一对一指导关系,开展个案跟踪调查。

第三阶段为行为干预阶段(2016年9月—2017年7月)。课题组成员针对特殊学生的社会交往进行干预,完成特殊学生成长记录袋,并以论文形式完成了特殊学生案例分析

第四阶段为形成成果阶段(2017年9月——2018年2月)课题组集中总结归纳对特殊学生社会交往干预的有效方法,构建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干预模式,课题主持人完成《融合教育理念下特殊学生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报告》。

7 课题的收获与成效

7.1 制定了《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干预个案分析表》,建立了特殊学生的成长档案

《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干预个案分析表》包括三个表格,表一《特殊学生个人档案》主要记录“学生基本情况与社会交往情况”“社会交往行为分析与拟采用的干预方式”;表二《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干预档案》主要记录“学生社会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针对问题采取的干预措施”“干预之后的结果与效度分析”,表三《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干预个案分析》主要记录“学生社会交往行为问题与干预过程”“干预效果与方法小结”。《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干预个案分析表》三个表格正好对应课题研究的第二、第三、第四阶段,本课题研究实践证明了此表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可以推广应用。

课题组从小学与高中(包括职中)各挑一组特殊学生,其中包括身体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抑郁症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与个案分析,建立特殊学生的成长档案。

7.2 探索了特殊学生社会交往存在的共性问题

(1)对于轻微残障学生(身体障碍)来说,行动或运动不便给他们的社会交往带来一定的阻碍,尤其是在动态群体交往中,而身体障碍带来的自悲心理也会降低其社会交往欲望,封闭心理自傲心理过重甚至会形成交往障碍。

(2)对于孤独症学生(精神障碍)来说,他们不缺乏交往欲望,但孤独症患者固有的行为刻板异常与沟通障碍成为社会交往的最大障碍。他们不懂得揣摩别人的心理,不懂得在适当的场合表达符合环境的需求,所以在社会交往中容易受到挫折,受到别人的冷落,成为社会交往的“孤独者”。

(3)对于抑郁症学生(心理障碍)来说,自身具有的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等抑郁症症状是社会交往的重大障碍。他们不愿说话,不愿出门,不愿参与活动。

7.3 归纳了特殊学生社会交往的有效干预方法,构建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干预模式

(1)对轻微残障学生(身体障碍)研究分析得出,此类学生大多是因为身体障碍带来的自卑而导致社会交往问题,对此类学生干预模式如下:先运用心理分析法使学生领悟到自卑感潜藏于意识深处;接着运用认知行为法改变学生的认知过程,由此所产生的正确的观念来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或行为;然后再运用补偿法,使其找到正确的补偿目标,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自卑,增加自信,突破社交交往方面的障碍。

(2)对课题组孤独症学生(精神障碍)研究分析得出,此类学生是因为孤独症的核心缺陷引发社会交往障碍,对此类学生干预模式如下:首先运用通过视觉文本干预中的心智解读训练来引导儿童理解自我和别人的愿望,增进他们对社交行为的理解;接着运用游戏与文化干预(PCI),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中干预与游戏干预为主,改善他们的社交技巧;同时运用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采用系统的方法触发孤独症儿童产生运用社会性技能的动机,提高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

(3)对抑郁症学生(心理障碍)研究分析得出,此类学生是因为遭受重大打击或环境适应障碍等因素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引发社会交往问题,对此类学生干预模式如下:先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对求助者采用行为的重新塑造;然后运用心理动力学疗法、运用情绪想象技术有意引起求助者对以往快乐经历与成功经验的回忆,唤起求助者对愉快情绪的体验;同时辅助运动疗法,使求助者通过运动达到大脑皮层疲惫,促进睡眠从而保证日常生活良好的精神状态。

7.4 制定了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合理的阳光评价表

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习惯性地采用普通孩子的评价方式是不公平的。对特殊儿童的发展不利,对老师自身检查教学效果也不利。因此,对特殊儿童的评价,要区别于普通儿童,要作出能体现他们阳光发展的评价。课题组在个案研究中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同制定《个性化的阳光评价表一(在校情况)》,《个性化的阳光评价表二(在家情况)》,评价由“情感”“生活”“学习”三大项共十五个评价项目组成,家校合作每两周作一次评价,促进学生良性的发展,使其更阳光地面对学习与生活。

7.5 提炼了研究成果,发表多篇论文

本课题研究成果较丰富,质量较好。按计划应发表论文3篇,课题主持人发表论文1篇,实际发表论文6篇,课题主持人发表论文3篇。

8 课题研究后的反思与展望

(1)本课题虽然在选取三类特殊学生共八个典型案例,每个案例都做了充分的分析评估与科学的干预工作,并取得较明显的干预效果,但是不排除案例有其特殊性,课题组总结出来的有效干预方法未必适合每一个特殊学生。

(2)课题研究的对象是特殊学生,因其有身体或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障碍,所以较难保证学生在校完成全部学业。课题组曾中止对两位特殊学生的研究,学生因故选择休学治疗。休学回家的特殊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无疑会产生更大的障碍,她们面临的困境不是单靠课题组成员可以解决的,有待社会、家庭与学校合力才能做好融合教育。

(3)课题组把工作重心放在个案干预与案例分析上,课题组对于总结出来的成果缺乏交流推广意识。今后应该借助课题组成员是增城区随班就读指导中负责人的力量来推广课题的成果。

(4)在课题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与研究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在特殊教育方面。但是课题研究包括多个专业领域,课题组成员通常是专长某一专业,难以做到跨专业研究。继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与专业核心素养,仍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阿斯伯格症学生实用教学策略[M].杨宗仁,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2] 甄岳来,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3] 欧阳佩婷,何修瑜.解开人际关系之谜[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4] 刘慧丽.融合教育理念下资源老师角色的指导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 人际发展活动手册—少年、青少年与成人版[M].黄嫈珺,译.台北九周文华出版社,2007.

[6] 游颖.游戏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个案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4.

[7] 何立航,曾雅茹.孤獨症谱系儿童社会交往干预研究——视觉文本干预法研究综述[J].泉州师范学院院报,2014.

[8] 郭丽莎.普通小学随读自闭症儿童同伴支持的个案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9] 陈瑾香.基于融合教育孤独症学生社会交往干预个案研究[J].科教导刊,2016.

[10]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 李晓红.一例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心理咨询报告[J].广州市第十届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文集,2016.

[12] 邹燕丽.特殊学生社会交往情况的典型案例干预研究——以个案“抑郁症”学生的社交情况为例[J].才智,2017.

猜你喜欢
社会交往特殊学生融合教育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管理及心理干预方法探讨
浅谈特殊学生在歌唱教学中对歌曲的情感表达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特殊学生教育方法的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