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电影人民性文艺观实践的当代审视

2018-11-14 12:05蒋秀召毛攀云
电影文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文艺观人民性艺术

蒋秀召 毛攀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将“人民性”提到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无限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站在当下,回看十七年电影“人民性”文艺观的实践,审视一个时代电影艺术的探索,反思当下电影艺术为何,将有利于中国电影的持续发展与理论建构。

一、十七年电影实践“人民性”文艺观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拍摄与制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大国有电影制片厂纷纷建立,以长影、北影、上影、潇影、八一等为代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而最后留下来的骨干电影制片厂则以七大故事片厂、三大科教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片厂为主。十七年间拍摄的电影主要围绕着“军事革命、文学改编、现实生活、少数民族、舞台艺术等有限类型上,并且这些类型万变不离其宗,均整齐划一地紧扣其时的意识形态下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就是电影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建设新中国的精神食粮。现实主义是十七年电影最根本的理论指导,是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在电影理论层面上最直白与最集中的体现。

“人民性”是贯穿十七年电影的一根重要的理论主线,以人民的优秀代表为原型,用人民群众喜爱的方式呈现,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电影产品。“‘十七年’电影制作者需要在文风、题材、人物上向广大工农兵靠近,需要从心灵深处带有工农兵的情感。戏剧化的情节、简单的视听语言、浅白的台词、单纯朴素的思想情感等等,都是为了服务于工农兵观众。”回顾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至今还能感受到故事与人物的亲切感,为剧中平凡而伟大的人物精神所感动。

1950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农家乐》,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人物张宝国从部队转业回家后,为了发展生产,主张种植棉花发展生产,村里和家里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有不支持他的想法。甚至还有从中破坏的,使得他的计划进展很不顺利。后来因为村里的梨树遭受病虫害,张宝国带领大家消灭病虫害,让他在村民中收获了信任,慢慢地转而支持他的种棉计划。电影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生产进行了典型化的表现,不仅是普通人的故事,也让观众似乎看到了自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反映“人民性”文艺观的一部好电影。1961年,还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枯木逢春》,以南方消灭血吸虫病的世界级奇迹为背景,通过一个新中国成立前的孤儿苦妹子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命运的彻底改变,犹如枯木逢春一般的生活经历,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农村题材之外,不论是军事、文艺题材等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冰上的来客》,讲述了在边疆军民反特的惊险生活中,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曲折的爱情故事,内容涉及军事、少数民族等更为宽广的领域,影片的情感还是与普通人的内心发生了强烈的共鸣,成为十七年电影中的经典之一。

二、十七年电影实践“人民性”文艺观的艺术成就

自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之后,“建国十七年这一时期,总共制作出了影片 757 部”。从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制作能力来讲,数量上相当可观。这些电影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完成的,是“人民性”文艺观的具体实践,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让电影艺术真正实现了大众化。“什么叫作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电影本来就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但是电影没有任何一个时候像十七年时期那样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当时对于每一部电影,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直接的观影者。这样的收看效果是如何做到的呢?因为当时在“人民性”文艺观的指引下,不但是电影的拍摄者,还有所有电影的放映者,城市里在电影院的放映员,广大的农村依靠的是电影放映队,他们用马车、肩扛手提将电影胶片带到祖国的每个角落。“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彻底改变电影为少数人服务的局面,通过2000多个流动放映队,电影被送到工矿企业和乡村,1954年全国电影观众达八亿两千两百万人次,其中工农观众占70%以上。”

实现平等分享的基础上,作品充满正能量。十七年电影以服务人民为宗旨,让最边远的农村也能观看到电影,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观看电影的机会平等,这样的局面是实践“人民性”文艺观带来的成就。这个时期的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感人的原因就是电影拍摄到了人民所想、人民所急,感动过后又都能获得向上的正能量,从电影人物坚定的立场,乐观向上的精神中得到鼓励,化作生活中克服困难的动力。

成就一批现实主义电影佳作。正是在“人民性”文艺观的指引下,电影创作以人民的现实生活为素材,艺术再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进步,一些电影作品成为时代的象征,也是一代人集体的美好记忆。有些好的作品还被后来的电影人翻拍,产生了不同时代的版本,继续影响着人民大众的生活。1963年上映的电影《小兵张嘎》塑造了一个既鲁莽调皮,又勇敢聪明的小兵嘎子的生动形象。人物的性格具有强烈的生活化的意味,故事与故事的环境都从生活中来,电影永远留在观众的记忆深处,不但是那个时代人们的集体回忆,而且出现了不同的改编版本。2004年推出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央视第八套播出以后,许多评论认为,就是因为影片反映了那个时代儿童成长的生活,使得故事具有真实感与亲切感。同名的动画影片《小兵张嘎》于2005年推出,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并且荣获2005年第11届中国政府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可见,只要紧紧抓住为人民这一中心,电影就能讲述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人物形象,形成一批又一批艺术经典。

三、十七年电影“人民性”文艺观实践经验的当代借鉴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收入差异加大,一部分发达城市人口拥有良好的电影观影环境,而少数落后地区的农村的观影条件与50年前几乎一样,却没有了上门服务的电影放映队,基本看不到新近的电影。网络传播的高度发达,在网络上传播的内容五花八门,虽可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却有不少精神垃圾的存在,尤其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电影的商业化程度很高,投资商对影片最关心的是投资回报的问题,对电影的内容与艺术质量关心不够,于是一些商业大片往往是高票房、低口碑,很难打动观众的心。反观新中国十七年实践“人民性”文艺观的电影,从人民生活出发,为广大人民服务,取得了人民满意的创作成果。因此,新时代如何实践“人民性”文艺观,推动电影艺术既有高原又有高峰,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人民性”是电影人成就艺术经典的法宝。当下,在一个充满商业竞争的环境中的电影创作,一些电影人既没能取得票房的肯定,也没有艺术上的创新,更没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原因就是没有抓住时代的主题,“在改革进入攻坚期的今天,习近平文艺思想以人民性为主题,体现出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时代特征”。另一些电影人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没有忘记人民,拍出了相当成功的电影。“张艺谋、冯小刚、吴子牛、黄建新、冯小宁等第五代电影人对‘人民性’都有主动追求,其作品包含着对人民真诚的理解与深厚的关切。”联系十七年电影成就背后的深刻原因,深刻剖析当下电影创作,可以肯定“人民性”文艺观是电影人成就艺术经典的法宝,在当下需要旗帜鲜明地坚定这一文艺思想。

“人民性”是将电影的镜头对准人民。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十七年电影创作坚持以人民生活为源泉,反映人民的心声,在经过整理提炼后,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在电影创作的开端,编剧们要来到具体的环境中深入体验生活,与当地的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活中将人物、故事都构思好,最终完成剧本的写作。演员在理解角色时,同样要与角色的真实身份相符,到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生活,让自己变成角色,才能让表演真实自然,打动观众。当下,由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便利,网络传播的无孔不入,让一些人的生活变得虚无缥缈。一些电影有很强的虚幻色彩,创作者凭空想象,没有生活的滋润,无法达到理想的创作境界。越是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越是文化消费快餐化,就越要重视“人民性”的文艺观,将创作的眼光,拍摄的镜头对准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今天是一个社会大转型大发展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正在随着中国梦的实现而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复兴运动,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经历者和见证者,电影要讲述好这一场大变革,唯有用人民性文艺思想为指导,用镜头直面人民的现实生活。

“人民性”是要为人民提供优质的电影产品。人民性就是电影创作要为人民服务。人民在电影中能获得精神的共鸣,只要做到这一点,无论当下电影市场竞争如何激烈,无论观众的口味多么丰富,这样的电影就一定是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电影。2017年上映的国产大片《战狼2》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电影讲述一名退伍军人在非洲遭遇意外,成为一名拯救同胞的英雄。这是随着国家地位上升,很多国人走出国门。当他们身处异国遇到危险时,电影主角冷锋挺身而出,经历生死的考验,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奋不顾身。这难道不是因为人民而深深打动广大观众的心吗?整个电影都有表现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作为中国人在国外越来越受到尊重的表达,这些都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激励着每个观看电影的普通人。这部电影不论是艺术表现力,还是在票房与观众的口碑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的条件没有成为阻挡电影人前进步伐的理由,十七年电影在“人民性”文艺观的指引下,拍摄了近八百部反映人民生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并且鼓舞人们建设新家园热情的好电影。十七年电影是真正走进人民大众内心的作品,不论在祖国的哪个角落都可以观看到自己的电影,那时候人们在欣赏电影上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平等。电影人以拍摄人民生活、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留下了一批优秀的电影佳作,有些至今还是电影改编的范本,继续影响新时代的年轻人。站在电影事业迅猛发展的当下,电影人只有牢记党的文艺思想,不断实践人民性文艺观,以人民为故事主角,以人民为观影主角,以满足人民需求为艺术旨归,必将呈现一个新的电影艺术高峰。

猜你喜欢
文艺观人民性艺术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纸的艺术
夏目漱石《草枕》中那美人物形象与“非人情”美学
胡风的性情与悲剧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张爱玲的文艺观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