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探讨

2018-11-14 20:21王志超
长江丛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体育锻炼改革

王志超

一、前言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特别是体育院校,担负着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体育的重要任务。高校体育课程是将体育理论转变为体育实践的重要基础,体育课程的改革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二十一世纪初,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新一轮改革的掀起,时至今日,近二十年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体育课程教学形成了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理念为主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逐渐完善,体育设施及器材有所改善,师资力量得到提升等。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与探索。

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终身教育”及“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作为高校基础教育内容的体育教育也要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理念,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开展体育课程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符合当代背景的重大事业。一方面,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落实与完善体育保障机制的需要,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高级阶段必须要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及教学资源,完善体育教学体系,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另一方面,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素质与人格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课程必须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使其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2]

三、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探讨

随着高校对体育课程的逐渐重视及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较传统体育课程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体育课程设置、体育场地及设施、体育教学师资力量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我国倡导“全民体育锻炼”、“终身体育锻炼”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3]

(一)体育课程指导思想有所创新,但仍有一定程度滞后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先后经历了技术教学、体质教学、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发展历程,改革至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已经开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仍有轻理论、重技术的理念,而学生仍然在“我要锻炼”与“要我锻炼”之间徘徊不定,大多数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不大。

(二)体育课程模式趋于多元化,但仍有诸多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逐渐趋于多元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时间,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教师以及体育课程时间,这种“三自主”的体育课程模式是当前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课程模式,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但是,这种课程模式需要学生事先进行网上选课,而网上选课的时间会固定在某一范围,这就造成选课的困难,由于端口有限、网速有限,多数学生无法选上自己喜欢的课程。

(三)体育课程结构趋于合理化,但仍有改善空间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至今,逐渐形成了体育基础必须课、体育选修课、体育俱乐部课程等多层次课程,体育课程结构趋于合理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体育课程。但是,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只针对大一、大二年级,部分高校大三开设体育选修课,大四及研究生阶段没有体育课,这就导致了多数学生不再去参加体育锻炼,所以这种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仍需要不断优化。

(四)体育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及教学资源仍然是薄弱环节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各个高校都在不断地强化体育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体育师资力量有所提升,但是依然是高校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部分体育教师思想观念滞后,对于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认识不足,教学手段缺乏创新,过于保守,体育教学理论有所欠缺,教学技能与体育管理水平仍有待提升。部分高校在体育场地及设施方面投入力度不足,体育教学设施及器材相对短缺,仍然需要不断提高与完善。

四、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分析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依然可以从指导思想、课程模式、课程结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着手,加大各个方面的创新与变革,打造一流的高校体育课程。具体如下:

(一)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高效体育课程的改革首先要落实到指导思想方面,只有思想与观念得到了创新,才能更好的指导理论与实践。高校要坚决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等先进的理念为指导思想,强化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意识的培养。高校要以终身体育教育为主线,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自发地、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端正体育锻炼的态度,让学生从体育锻炼中获取快乐,在强健体魄的同时,获取良好的体育情感体验,增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优化体育课程模式,多种模式互为补充

良好的体育课程模式是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把优化体育课程模式作为重点,创造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使多种课程模式优势互补。一方面,高校要继续完善与优化“三自主”体育课程模式,上课时间、课程内容以及授课教师都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学生可以自己制定自己的体育课程表;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课程模式依赖于良好的体育课程环境,高校要有比较良好的场馆设施条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一切可以创造地条件,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做好保障。

(三)完善体育课程结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就要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结构。一是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以及身体特点等,在保障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低年级、高年级学生可以分层次设置体育课程。二是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要系统化、综合化,要能够体现高校体育教、学、练的统一,能够促进大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体育意识与素养等各方面的提升。

(四)打造高水平体育课程教学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体育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是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重要保障。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要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师资建设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一方面,高校要着力加强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体育专业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体育院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人才,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学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实体育课程教学及改革人才队伍,为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做好人才保障。[4]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结构、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依然需要我们加大指导思想的创新力度,优化体育课程模式,完善体育课程结构,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及体育教学资源,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为大学身心健康机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好保障。

[1]张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研究[J].运动,2017(1):74~75.

[2]叶小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思考——基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8):70~71.

[3]孙洪涛,张强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审视与前瞻[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5(4):39~42.

[4]苏转平,曹电康,暴丽霞.让“生活教育、生存训练”走进课堂——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6):61~65.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体育锻炼改革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改革之路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改革备忘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