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何为

2018-11-14 11:01赖配根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课程

赖配根

对中华传统文化,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时代趋势和热潮。礼敬中国古典文明逐渐成为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年初,中办、国办颁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对传统文化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民族精神存亡绝续,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在学校,关键在教育。早在2014年,为落实中央精神,教育部就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教育系统尤其是中小学如何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归纳起来,学校教育要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比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比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中小学各学段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教育规律等,体现不同的要求。比如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什么?是学做人,即“修身”。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一点文化知识,更不是附庸风雅。而是要让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道德修养高的人、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有社会责任感能担当的人。学者钱逊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什么为中心?个人以为,应以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关于做人的道理,重建中华文化人生理想信念、道德信仰为中心”。郭齐勇教授也认为:“我们让中小学生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目的有二:其一是通过浸润,让孩子们学做一个好人,将来做一个好公民,养成君子人格,有一定的理想境界;其二是慢慢让孩子们懂得并爱好中国文化,将来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意识。”

中国古人有“学为圣贤”的传统,比如宋儒提出:“圣希天,贤希圣,士希” “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

有人一见到“圣贤”二字就反感。其实世界上所有优秀的文化,都有类似的要求。德国著名学者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中提出:“学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

我们认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教学生怎么做人做事,是通过“文”“艺”“技”等去让学生理解、欣赏乃至践行中国优秀的道德文化精神。比如京剧教育要教学生唱念做打,更要让学生由此去理解、体认中华人文精神,比如《四郎探母》,要让学生欣赏京剧艺术之精妙,也要让学生去理解厚重的家国情怀、撕心裂肺的至情至孝。

第二个问题: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末终始是什么?学者提出:学习传统文化,其基本精神、价值是本,其具体表现是末。只见其末,不识其本,或否定其本,捡拾其末,传统文化教育就会迷失方向。由此,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是根本,古诗词、京剧、书法以及武术、音乐、美术等等具体科目的学习是末。

那么是不是说“末”就没有价值了呢?否。其实,没有“末”,教育就无从谈起。因为要真正、深入理解经典,就需要通过文学、历史、诗词、戏剧等形式,后者更具体,更生动,更丰富。从价值次序看,本更重要,末居其次;从教育的角度看,则需由末入本,又由本而深入末,循環上升,逐渐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髓,从而成为坚定的中华文化信仰者。

读古文不只是关注优美的修辞和平仄声韵技巧等,最根本的还是要引导孩子们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学习做人,传承传统的做人道理。

学习任何传统文化均应如此,都可以归结到修身。茶道、书法、太极等等皆如此。宋儒程颢曾说:“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自写好,即此是学。”

第三个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今天、与世界其他文化是什么关系?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今天更好的创新创造。中国古人认为,做事的基础、前提是修身,修身是成就人生事业的基本条件。

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一直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际上,一个人只有深刻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才更有可能负责任地全面理解别的民族的文化,并融会贯通;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都浮光掠影,甚至全盘否定,对他民族文化的了解也将肤浅片面。

传统文化教育,他们在行动

1.“五学并举”。香港学者邓立光认为,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德为先”,并进而提出“五学并举”的主张:以“德”为核心而涉猎“六经”与“六艺”,以“经典”和“人物故事”为始,以“礼仪”“武术”“书法”三个实操科目为终,由此开出一个圆满的学习体系。如下图:

2. 依据24节气,规划学校综合活动。

叶澜教授认为:24节气是中华民族了不起的创造,数千年来与中华民族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无论从自然变化、万物生長的节律,还是从继承传统的维度,节气都应该且可能成为整合学校综合活动最为适宜的系统框架。她对学校四季活动作出创造性构建:学校全年综合活动以四季分大时段进行设计。每时段分别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以一季中最后一个节气结束为终点。比如春季的主题是“生”——及时播种,夏季的主题是“长”——自觉成长,秋季的主题是“实”——收获成果,冬季的主题是“藏”——蕴藏蓄力。

学校全年主要综合活动可按四季分配整合,如下图:

3. 浙江宁波镇安小学:小学国学启蒙教育课程化探索。

镇安小学自2010年起尝试 “国学养正”教育,进行国学启蒙教育课程化探索。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从文化、精神、技艺等层面构建出五大类课程,即“养正毓德”德育课程、“启智怡情”体悟课程、“修身养性”国艺课程、“民族体艺”健康课程、“创造发明”综合课程。这五大课程又单设相应的拓展小课程,共56个小课程,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国学养正”课程体系,编写了课程纲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目标、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学策略以及有教学评价等,规范有序地推进。他们的国学课程不是另起炉灶,单设一套课程体系,而是全方位与现有的国家课程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包含的国学经典底蕴,多层次地渗透国学教育。

4. 长沙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一所将中华文化视为“母亲”的学校。

诺贝尔摇篮将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座右铭。从2000年创办伊始,诺贝尔摇篮就大力倡导家长、老师、孩子诵读经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幼稚园开始,孩子们就开始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老子》、唐宋诗词……把武术作为常规课程,每所幼稚园都配备专业的男性的武术教师,园所还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经典教育,创编了一系列适宜幼儿学习的武术拳操,例如《三字经拳》《八仙拳》……

让孩子从小亲近中华伟人、先贤。诺贝尔摇篮给孩子们讲张仲景、陶澍、左宗棠、黄兴、匡互生、张伯苓、曾昭抡、邓稼先等人物的故事,并用影视、图画、舞台表演的方式向小朋友呈现榜样人物的典型事迹。

(作者系《人民教育》杂志副总编辑、编审)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