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中的历史记忆与反思叙事

2018-11-15 04:08郭东辉
电影文学 2018年6期

郭东辉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一、中国电影历史进程

中国电影在最初发展的二十余年间一直以戏曲片为载体,甚至可以说早期的中国电影并没能与中国传统戏曲彻底分开,直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一些具有鲜明主题和故事内涵的影片伴随着“左”翼之风活跃在中国影坛之上,这些影片也直接影响着中国战争时期战争影片的发展。在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影坛充斥着红色战歌式的战争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不仅反映着近代中国的疮痍之貌和军民英勇反抗的姿态,更为重要的是在特定时期起到了宣传教育、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主旋律影片之先河。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的主旋律影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新中国关于支持文艺发展政策的指引下,诸如《新儿女英雄传》《钢铁战士》之类的主旋律影片成为中国电影之主流,甚至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没有停止。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主旋律影片已成为服务于政治的样板戏,但至少延续了中国主旋律影片的发展。

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禁锢后,中国电影如劫后余生般复苏,主旋律影片已不再拥有独霸影坛的地位,新晋出现的怀旧影片以其丰富的题材和深刻的内涵备受关注和欢迎。中国怀旧影片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对旧中国的还原与追忆;另一个方向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与反思,这两个方向的怀旧影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影坛上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期间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代表作品,如《大红灯笼高高挂》《天云山传奇》《菊豆》《阳光灿烂的日子》等。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呈现出了主旋律影片、怀旧影片与商业影片并行发展的局面,凸显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战争电影、军队题材影片,续写“文化大革命”之殇、往日中国之苦的影片,展现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凸显现实主义价值的影片以及夺人眼球、投资巨大的商业影片可谓是百花齐放。在这些影片中,经常能够震颤心灵并获得业界认可的影片大多指向了那些对于历史记忆的反思叙事,这些影片都具有浓厚的怀旧意味和寻根属性,展现厚重历史感的同时具有借古思今的独特审美价值。本文将立足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关注其中的历史书写,以《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芙蓉镇》《归来》《血,总是热的》《海滩》等影片为重点探讨对象,从“苦难与反抗”“伤痕与批判”“改革与传奇”三个方面探寻中国电影中的历史记忆与反思叙事。

二、苦难记忆与反抗叙事

自夏朝以来,中国就开始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导致鲜明的阶层划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同时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局限,妇女无法自食其力,长期囿于家庭之中,成为“三纲五常”社会文化观念下的最大牺牲品。在中国影坛上的怀旧之作中,就有许多以妇女生活为视点,并借此展现封建思想导致的民众苦难及其艰难反抗,对阶级不平等、男尊女卑等禁锢人性的封建思想进行反思与批判。上映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将故事背景置于民国时期,此时的中国已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由出身、贫富、性别导致的阶级压迫和封建社会遗留的社会文化依然笼罩在中国大地之上。影片女主角颂莲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中,不仅拥有姣好的容貌,还接受过中等教育,属于民国时期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怀抱新思想的女性,但正是这样一个新女性却沦为大院中的姨太太并最终走向疯狂。颂莲的悲剧并不是个例,而是封建思想禁锢中女性集体命运的残酷写照,对于颂莲而言,即使接受过中等教育和新思想的熏陶,也难以独立地在社会上立足,需要依靠婚姻来维系生活。在一夫多妻的家庭生活中,男女之间毫无平等和尊严可言,在大院女人的明争暗斗中颂莲逐渐失宠,而失去大院老爷的宠爱就意味着丧失了优越的生活、家庭地位等,被边缘化的颂莲最终变成了疯子。

无独有偶,上映于同时期的影片《菊豆》是首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中国电影。这部影片也将故事背景置于封建社会结束后,女主角菊豆生活在一个偏远闭塞的小镇,财力雄厚的染坊主杨金山为了延续香火迎娶了年轻的菊豆,开启了菊豆悲剧的婚姻。杨金山和菊豆的婚姻悲剧并不仅仅是老夫少妻,还源自杨金山的性功能障碍。在不幸的婚姻中,菊豆与杨金山的侄子杨天青暗中私会并生下了天白。更为悲剧的是天白虽然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就是杨天青,但还是无法接受自己私生子的身份,无法理解父母之间的情爱,亲手结束了杨天青的生命,绝望至极的菊豆点燃了染坊,在熊熊大火中结束了一切。无论是从新女性变为依附者的颂莲,还是在家庭生活悲剧中走向毁灭的菊豆,都具有明显的寓言色彩,这些生活在极端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于封建礼教束缚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之苦,其反抗之思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她们的反抗之力也十分微弱,不可避免地滑向悲剧的结局。

提到中国电影中的苦难与反抗,不可绕过的就是战争题材影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战火纷飞和英雄事迹一直是中国主旋律影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典影片《地道战》《上甘岭》《开天辟地》中,战争时期的苦难与血肉之躯的英勇反抗被以历史记录的方式呈现,其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最强音。在体现正面战场惨烈悲壮的影片之外,还有许多讲述敌后工作者艰苦卓绝地下工作的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风声》等影片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些影片中,地下情报工作者们并没有亲临战场,却同样承受着苦难与考验,进行着“无声”的反抗,在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随时牺牲的情境下,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伤痕记忆与批判叙事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了一场“伤痕”之风,“伤痕”的书写很快波及电影领域,出现了以《泪痕》《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小街》《芙蓉镇》为代表的一系列的“伤痕电影”,这些影片对“文革”十年进行了深度反思,呈现“文革”伤痕的过程中体现出意义深刻的批判价值。

上映于1986年的《芙蓉镇》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政治反思的巅峰之作,这部影片是第7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得主,围绕芙蓉镇女摊贩胡玉音等人“文革”及“文革”前政治运动中的遭遇回顾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暴风骤雨”的特殊发展阶段,无论是“四清”运动,还是“文革”时期,在影片中都成为卑劣人性和时代局限的“照妖镜”,透过几位卷入政治运动中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影片也对这段“伤痕”历史进行了深刻反思。在《芙蓉镇》中,胡玉音容貌俊秀、吃苦耐劳,与丈夫黎桂桂共同经营着一家米豆腐摊子,吃苦耐劳、为人和善的夫妇二人依靠自己诚信、勤劳的经营盖起了新瓦房。然而富足的生活却遭到了同镇食品店经理李国香的嫉妒,借助“四清”运动,李国香将黎胡夫妇划归为富农,成为运动中重点的打击对象。在“四清”运动中,生性腼腆懦弱的黎桂桂无法承受身心折磨而自杀,胡玉音则成为人人可欺辱的富农寡妇。尤其是在接踵而至的“文革”中,胡玉音更是在镇上懒汉王秋赦这个运动新领导的逼迫下打扫街道,进行劳动改造。与胡玉音命运相同的是被打成右派分子的秦书田,二人悲惨境遇中的相互关照逐渐发展成为真挚的情感。在胡玉音怀孕后,秦书田向组织报送了关于申请结婚的报告,然而这份报告却在王秋赦的操作下成为判决秦胡二人犯罪的证据,秦书田和胡玉音分别被判入狱十年和三年,在秦书田服刑期间,胡玉音在孤苦无依的情况下生下了孩子,“文革”结束后,二人才得到平反,共同经营起了胡记米豆腐店,开启了新的生活。在《芙蓉镇》中,我们能够看到鲜明的“颠倒”,胡玉音勤劳致富,却被划归为富农遭遇批判;秦书田谨小慎微,却被划为“右派分子”;李国香蛮横霸道,却因为有舅舅当“靠山”而被尊奉为“革命女将”,甚至在“文革”结束后依然扶摇直上;王秋赦懒惰无赖,却乘上了所谓的“革命”之风而在运动中粉墨登场,成为随意操控他人并带来厄运的始作俑者,这一系列的“颠倒”无疑是对“极左”政治运动荒诞性的批判与反思。

影片《归来》的故事背景同样是“文革”时期,相比于《芙蓉镇》而言,《归来》中对于“极左”政治运动中的人性呈现及探讨更加触目惊心。在《归来》中,陆焉识与冯婉瑜是一对恩爱夫妻,在“文革”中,陆焉识从知识分子成为劳改犯,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妻子婉瑜和女儿丹丹,一个幸福的家庭就此破碎。多年后,陆焉识耐不住对妻女的思念,私逃回家乡并在家门前徘徊,偶然撞见了已长大的丹丹。丹丹不仅没有热情欢迎父亲,表达对父亲的思念,还阻止父亲走进家门,焦急地与父亲划清界限,担心父亲身上的政治问题影响到自己在歌舞团的发展。在丹丹的阻拦下,陆焉识与冯婉瑜这对生离死别的爱人再也未能“相见”。在生活的艰辛和精神的折磨中,冯婉瑜患上了严重的失忆症,即便是在陆焉识平反归来后,冯婉瑜也再无法认出这个刻骨铭心的爱人,唯一留在记忆中的就是等待焉识归来。《归来》并没有对“文革”的破坏性进行直观呈现,而是将叙事视角聚焦在一个家庭中,展现所谓的政治觉悟和亲情爱情之间的博弈,从而展现极端情境对个体内心的深刻影响,对人性进行深沉的反思。

四、改革记忆与传奇叙事

在“文革”结束后,中国国家发展和民众发展迫切需要迅速掀起一场改革浪潮,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文化也发生着变化,这些发展与变化在中国本土的电影中有直接体现。上映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影片《血,总是热的》围绕男主人公罗心刚及凤凰丝绸厂职工展现了一幕勇于打破传统、实现创新发展的“改革传奇”。在《血,总是热的》中,凤凰丝绸厂的运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已举步维艰,作为丝绸厂的厂长,罗心刚不顾上级的反对和周围的评论,大胆地起用曾因设计风格过于另类和花哨而被开除的设计师申花,并大胆地与华侨商人签订买卖合同,成功激活企业发展动力,带领凤凰丝绸厂走出困境。事实上,《血,总是热的》中的凤凰丝绸厂只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众多国有企业甚至是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缩影,无论是从宏观的国家角度来说,还是从具体的某一个体而言,改革开放之初的变革与发展都是十分艰难的,一方面改革要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惯性相抗衡;另一方面要与民众的思维定式及整个社会文化的传统进行对抗,这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涌现出许多凸显改革之力、改革者之力的优秀电影作品的时代需要和社会基础。

在谱写激昂奋进的“改革传奇”的同时,中国影坛也出现了一些着力展现改革过程中新旧矛盾的影片,在矛盾之中反思过度发展与迅速改革所带来的弊端。在影片《海滩》中,老渔村被新型卫星城包围,工厂林立的卫星城对老渔村赖以生存的海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老渔村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使之故步自封,处在被“入侵”和“取代”的边缘。在改革发展的骤变中,新旧势力、新旧思想的矛盾十分激烈,而影片《海滩》在反思这种矛盾的同时,也带来了关于传统与现代如何取长补短、协同共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