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的基层实践创新
——海南省及琼中县教育精准扶贫调查

2018-11-15 01:35查志远檀学文
关键词:琼中贫困学生海南省

查志远 檀学文

实践是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变为现实存在的一种活动。教育扶贫实践就是对教育扶贫理念和政策的落实,其中不仅政策制定是实践的一部分,而且从政策措施到最终实现目标是后续的实践转化过程。教育扶贫一直是政府主导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扶贫的早期切入点和主要方式[1]。自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国将教育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方式和脱贫路径,在教育精准扶贫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创新。除了统筹出台综合的教育扶贫政策外,还相继制定了旨在保障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的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定向特岗教师计划等一系列创新性政策和制度。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在宏观层面做出了细致全面的规划和部署,同时也兼顾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2]。地方政府在贯彻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同时,还结合各自地区贫困特征,制定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

总的来说,我国教育扶贫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综合《湖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5—2019》《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教育扶贫的实施意见》和《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规划方案(2016—2020年)》等地方政府政策文件。:第一,扩大教育资助范围,实现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第二,控辍保学,提高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比例;第三,教育扶贫结对帮扶,教育资源发达学校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第四,重视职业教育,对入读职业学校的贫困家庭学生和接受技能培训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给予补助;第五,建立贫困学生关爱体系,关注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动态,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这些政策手段充分发挥教育在减贫中的目标与手段双重属性作用,通过志智双扶、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一方面补齐贫困地区的教育短板,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减贫脱贫目的[3]。

在脱贫攻坚背景下,本文重点关注精准扶贫如何在教育扶贫实践中得以实现。已有分析指出,精准扶贫思想已经基本完善,但是从思想到实践需要一个转换过程,并不是在每个领域都已经做得很好,而好的基层实践反过来也会对思想的发展和政策的完善起到推动作用[4]。对教育精准扶贫实践的探究属于对于精准扶贫思想实践深化认识的一部分。无论是依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还是阿玛蒂亚·森的基于可行能力的福祉理论,教育对于摆脱贫困都具有工具性以及内在性价值[5-6]。对人口生活质量的分析指明,人口素质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根源,教育缺乏是其主要原因[7]。对于教育扶贫已有大量研究,较多地是理论或概念分析、问题及政策和对策分析[8-9]。相对来说,对于教育扶贫实践的总结显得更有价值,但是总的来说还较为少见[1]。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教育扶贫更加强调落实到学校、贫困户以及贫困学生。因此,除了政策制定要建立瞄准机制外,对其实施效果的考察更加重要,此即扶贫及福祉领域的“投入”与“产出”之别。教育扶贫要创新工作方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及其所处状态,实施精准帮扶,实现预期的教育扶贫目标,达到教育脱贫目的。海南省是我国较早进行教育扶贫的省份之一,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比较有效的教育扶贫措施。近年以来,海南省确立并实施“全上学、全资助、上好学、促成长”教育精准扶贫目标和政策体系,在全省推行。本文主要目的是分析、概括海南省教育精准扶贫的做法和效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省级层面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二是省级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对于后者,我们选择位于海南岛中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琼中县作为分析对象,该县以基层教师深度参与为特征的教育精准扶贫实践路径对于其他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海南省教育扶贫历程与教育精准扶贫政策

海南省长期属于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欠发达地区,其人均区域生产总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均仅接近于中部六省的平均水平①例如,2014年,海南省人均区域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8 924元和9 913元,而中部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省这两个指标简单平均值分别为38 110元和9 953元。。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山区地形,地区发展差距很大,全省18个市县中,曾经有5个国定贫困县和6个省定贫困县。教育落后是海南农村贫困的重要现象,尤其是在偏远的高山少数民族地区。根据2016年秋季建档立卡数据,海南全省47.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家庭困难在读学生达10.4万人,占21.8%;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教育各个阶段都占据相当比例,尤其义务教育阶段达到6.3%(见表1)。此外,海南省共有35个少数民族,9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海南边远山区农民以及少数民族大多不太重视教育,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多,学生失学辍学现象较为严重。由于长期无法接受好的教育,贫困地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劳动就业的态度、意愿以及能力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表1 海南省2016年秋季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分布情况

幸运的是,海南省较早地在教育领域开展了扶贫行动。海南省有组织的教育扶贫始于2007年,既有地方政府自发创新实践,也有外部社会捐助的促成。至今,大体上可以将海南省教育扶贫行动以阶段性特点划分为三个时期:即2007年以来以思源学校为象征的教育扶贫移民工程,2009年以来以巾帼励志班为象征的职教扶贫和2016年以来的教育精准扶贫①丁雅诵.海南教育:从根儿上消除贫困.海南日报,2017-07-27(018)。[10-11]。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了一大批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主要接收边远贫困地区儿童入学,而且较好地实现了搬迁扶贫、教育脱贫、生态保护“三位一体”良性发展模式[12]。巾帼励志班以及随后的免费涉农专业职业教育、农村生源“村官班”、免费职业教育等政策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初中毕业生接收中职教育的机会。

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海南省于2016年和2017年相继出台《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6—2020)》和《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海南省在整合前期扶贫移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和均衡发展、职教扶贫等有效教育发展及扶贫措施基础上,制定了由十大类措施构成的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体系,致力于实现“全上学、全资助、上好学、促成长”十二字方针②根据海南省教育厅2017年6月26日报教育部教育脱贫攻坚经验交流材料。。根据我们之前归纳的教育扶贫与脱贫机制[4],我们将海南省教育精准扶贫措施重新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它们基本上实现了教育扶贫“全覆盖”。

(一)加强贫困地区学校建设,引进优质师资,补充基层教育资源

首先,在已有教育发展方案基础上加强贫困地区学校建设。继续贯彻执行已有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加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在思源实验学校模式基础上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和加强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加强特殊学校建设和特殊教育发展,确保贫困家庭残疾人员全面享受15年教育;同步开展普通高中基础能力建设和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所有这些发展措施都致力于为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可及的基础教育机会③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6—2018)》的通知(琼教发〔2016〕65号)。。

其次,继续开展优质师资引进和培养,并向教育薄弱地区倾斜。为了补齐师资力量不足短板,海南省于2015年起实施“好校长、好教师”战略工程。一方面,面向全国引进优秀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投入1.5亿元,利用三年时间,计划引进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300人,其中校长60人,目前引进人数已超过300人。按照“省统筹、市县管理”原则,引进的优质师资队伍优先分配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同时也是教育扶贫重点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另一方面,系统化地开展“好校长、好教师”培养计划,采取培训、研修、跟岗学习、成长培养、顶岗支教、流动师资下乡等多样化方式培养和补充农村教育师资④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海南省中小学“好校长、好教师”培养工程(2015—202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琼教师〔2015〕13号);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引进中小学优秀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琼府办〔2015〕60号)。。

贫困地区学校建设以及师资能力的加强有助于实现“上好学”目标,同时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助于解决部分学生由于学校布局不合理、上学距离远、家中无人照料等问题而导致的失学辍学问题。

(二)摸清底数,控辍保学,完善资助体系,实现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全覆盖

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和资助全覆盖是教育扶贫精准性的重要体现,也可以说是四大目标中的两条底线目标,而它们的共同前提是摸清底数。海南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首先,由教育厅组建工作组,以建档立卡数据为基础,赴各市县督促开展家庭学生信息核查,将核实后的信息录入自主开发的教育扶贫信息系统,作为教育扶贫资助和管理的依据。其次,以教育扶贫信息为基础,借助学校和社区力量,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离校学生劝返工作。2016年,全省实现187名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生返校就读,76人提前就读中职学校。

另外就是完善教育资助体系,努力实现教育资助全覆盖。海南有引领教育资助的风气,2005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2008年起逐步实施免费中职教育。2016年秋季起,海南开始建立贫困学生教育资助体系,最初是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非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教材费、住宿费补助等特惠性政策;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根据扶贫与社会保障衔接要求,对农村低保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按照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等标准进行补助。此外,义务教育阶段生活费补助还适用于少数民族寄宿班、教育扶贫移民学生;对5个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每年发放营养餐补助800元。与全国很多地区相比,海南省精准扶贫教育资助的强度和广度都是比较高的。

表2 海南省2016年秋季以来教育扶贫资助项目及标准 元

(三)构建关爱体系,促进贫困家庭学生成长

海南省早在创办“巾帼励志班”时,就已经意识到贫困家庭孩子需要心理支持,将心理辅导和励志教育作为重要教育内容。2016年教育精准扶贫方案出台之初,心理关爱还没有纳入行动计划,但是在职教扶贫方案中包含扶贫励志班、德育教育的内容。在2017年教育脱贫攻坚规划方案中,教育扶贫目标中增加了“促成长”内容。为此,海南省做法是构建由教师组成的“两张网”,分别是包村到户的“服务网”和对口到人的“关爱网”,为家庭提供政策服务,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励志教育,覆盖所有贫困学生及其家庭。此外,心理关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淡化贫困学生的身份意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和生活上,将贫困生同普通学生一样对待。各类助学金的发放在学校不搞相互评选,淡化资助认定程序,以免给学生带来自卑等负面效应。

(四)创新职教扶贫模式,促进成长和就业脱贫

2016年海南省出台《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6—2020)》后,随即印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战略。根据该方案,职教扶贫目标包括三方面:第一,建档立卡初中毕业生除了升学就读普通高中,均可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即可全部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第二,建档立卡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资助政策和入学通道进一步完善;第三,建档立卡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能力明显增强。为此,职教扶贫任务包括精准招生(含兜底招生、控辍保学)、精准培养(含个性化教育、“四优先”入学和就业服务)、精准资助、精准就业创业、精准培训等五个方面。其中,随着贫困生性别结构变化,海南省顺势将创办于2009年的“扶贫巾帼励志班”扩展为“扶贫励志班”,面向所有学生,由行政班转变为“第二课堂”,推广到所有职业学校。针对建档立卡学生的励志教育也被总结为“一统、二专、三独、四重、五优”①其中,“统”是组织扶贫励志班统一教育管理;“专”是配备辅导员实施专人指导帮扶;“独”是为每名学生设计个性化独立培养方案;“重”是加强关爱和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优”是优先保障,优先安排勤工俭学岗位,优先提供校外实习岗位、优先推荐就业。,形成为系统化培养模式②以上内容引自《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扶贫办关于印发海南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琼教职成〔2016〕107号)。。

贫困劳动力培训方面,海南省主要做法是摸清培训需求,以市县职业学校为主,实施针对性培训,并主动送技能下乡。海南职教扶贫的另一个重头戏——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则是充分融合了媒体以及党政组织体系的优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是“志智双扶”的先锋力量[13]。自从2016年11月份以来,截至2018年4月,已经录制播放超过80期节目,覆盖海南全省2700多个教学点的12万多名学员,此外每期自发收看观众达50万人③侯雪静:《脱贫攻坚先要攻下心中堡垒——海南电视夜校助贫困群众精准拔穷根》,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04/24/c_1122736250.htm)。。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基层实践——琼中县案例

教育精准扶贫政策需要从中央到地方逐层向下传递并在基层落实。海南省制定的精准教育扶贫方案和政策,一部分是在省级层面落实的,如落实资金、建立系统、督导检查、开设扶贫励志班和电视夜校等;但是更多的工作还是要在县级落实。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中部生态保护核心区,既是贫困县,又是山区农业县、革命老区县、民族自治县,对于海南的贫困状况的呈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015年底,琼中县共识别贫困建档立卡6569户,26917人,其中建档立卡家庭在校生6397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3.76%,略高于全省平均比例。截至2016年,琼中县建档立卡家庭适龄人口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8.3%,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巩固率为94.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6.1%,略低于海南省平均水平④数据来自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教育精准扶贫经验材料。2017年,海南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2.5%,义务教育巩固率94.3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6%。。两年多以来,琼中县遵循省级制度和政策框架,实施教育发展脱贫工程,组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网络和机制,结合自身实际在“精准”上下功夫,探索出了以基层教师深度参与为特点的“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关爱”教育扶贫新路径,较好地实现了省级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设计思路及目标。在海南省一般做法基础上,琼中县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做法具有创新性,效果较为突出。

(一)开展拉网式教育信息核查,提升识别精准程度

为了进一步确保贫困学生识别的准确程度,琼中县不是以建档立卡数据为资助和后续服务的直接依据,而是在建档立卡数据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核实确认。首先,琼中县建立贫困生核查机制和网络(见图1)。琼中县下辖5个乡镇,共有10所中心学校,2所思源学校①思源学校由香港商人邢李原捐资建设。。琼中县在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上学信息核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信息核查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由3人组成,负责2个乡镇的教育扶贫工作,对应的责任单位是各乡镇中心学校。各乡镇中心学校在全乡镇范围内调配教师资源,每2人组成一个调查组,再以自然村为单元划分调查小区,每个组负责一个自然村。全县共动员1 100多名教师组成550多个调查组,分片调查了550多个自然村,实施“地毯式”信息核查。在此基础上,以乡镇中心学校为区域信息管理中心,实施“网格式”信息管理。

图1 琼中县教育扶贫信息核查网络

其次,实施扩展性贫困学生信息核查。利用建立起的信息核查网络,琼中县建立了完备的教育扶贫核查运行及信息反馈机制,在教育局、扶贫办、乡镇中心学校、村委会以及贫困户之间建立完善的双向互动和信息反馈机制,任何相关的两个主体之间的信息流动都是畅通的(见图2)。琼中县教育局分类设计了涵盖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学生信息登记表,不仅包括了教育厅所提供贫困学生信息,还包含学生家庭住址、户主及学生姓名、户主及学生身份证号码、所在学校及班级、学籍号等信息。教育局将相关表格发送至各个中心学校,中心学校再将这些信息分发给各调查组,对所负责的自然村贫困家庭开展入户全面核查,分类登记、核实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情况。入户调查时不仅登记在校学生的信息,还将三岁以下未入学儿童的信息备注,这样有利于对贫困家庭学生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于县外就读学生信息,还通过电话、函询甚至实地走访方式核实。此外,教师调查不只局限于手中名单,还会对调查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随时进行核实,将核实到的识别不准或存疑信息统一汇总到乡镇中心学校,由中心学校统一上报至县教育局,再由教育局将全县教师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的识别不准问题材料转交至县扶贫办,县扶贫办可以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相关线索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重新排查。

调查结束后,教育局资助管理中心会将全县的贫困学生信息按学校下发至各个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再发送至各个村委会,在乡镇中心学校和村委会对贫困学生的信息同时进行公示。此外,在公示的同时注明教育扶贫补贴发放单位,附上举报电话②举报电话有三个:教育局资助管理中心、教育局乡镇中心学校分管负责人、县教育局长。,在公示期内都可以通过举报电话进行问题反映。通过以上核查、确认过程,琼中县将8例由于超生未上户口和1例寄养无户口的贫困儿童纳入扶贫资助系统,虽然对百分比提高不多,但是“含金量”很高。

(二)追加资助,解决发放困难,提高资助力度和效果

在教育资助方面,琼中县有三个特色做法,致力于提高资助力度和效果。首先,琼中县较早制定完整的普惠性与特惠性资助政策,并且进一步提高了资助标准。与省级政策一样,琼中县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四免四补”,即免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作业本费,补助伙食费、学习资料费、校服费、交通费;高中教育阶段实行“三免一补”,即免学杂费、教材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对学前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也实行特惠性资助。在省定标准基础上,琼中县基于对正常生活费估算,由财政列支,将学前教育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1 750元提高到每生每年3 000元;高中教育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 500元提高到每生每年3 500元,县外就读为1 000元;中职教育阶段,在国家助学金基础上追加生活费补助,县内和县外就读分别增加2 500元和1 500元,直至毕业;高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一次性发放实习交通费2 000元;对在高等学校就读的本地生源大学生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2 000元和学杂费5 000元。追加的教育资助经费来源于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低保资金。

图2 琼中县教育扶贫核查运行及信息反馈机制

在资金发放方面,琼中县致力于解决贫困学生户口与学籍不一致情况下发放困难问题,主要有三类情况:一是本地户籍学生在外地就读,存在上学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核实困难问题;二是本地生活和就读学生没有本地户口,包括超生未上户口、未办手续的寄养、户口转走但是人没有转走等情况。对此,琼中县教育局创新工作机制,专门制作特殊情况学生登记表,对这些类型类学生信息进行更加严格的核实,入

户教师签字、村委会盖章、村委会书记签字,确认情况属实后予以发放,不再受严格条款的限制,还可较好地面对审计问题。此外,非建档立卡的低保户家庭子女受政策限制,不能享受教育扶贫资助。对此,琼中县利用县财政资金,以相同标准发放资助,实现了同等待遇。

此外,扶贫教育资助发放存在着滞后问题。中央和省下拨资金时间远远滞后秋季开学的时间,加上地方配套和各种手续,导致资助款甚至到元旦左右才能发放,严重耽误学生用钱。对此,琼中县勇于突破制度障碍,由县委决策,进行财政预拨支付,然后再冲账,而且秋季学期一次性发放全年资助,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果。

表3 琼中县追加的教育扶贫资助项目 元

(三)开展三方面关爱工作,探索县域贫困学生关爱体系

“促成长”是海南省提出的教育精准扶贫目标之一,是在常规德育基础上更加重视贫困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琼中县围绕促成长目标构建覆盖全部贫困学生的精准关爱体系,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全省统一设计的“关爱网”。学校为建档立卡贫困生安排指导老师,根据师生比,结成老师与贫困学生“一对一”“一对二”或“一对三”的关爱对子。在此基础上建立“四个一”关爱机制,即“每天见一次面,每周谈一次话,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学期进行一次帮扶评估”,并都记录留档①对于见面和谈话频率是否过高的疑问,琼中县的解释是,见面和谈话并不一定都要那么正式,课堂上或路上遇到便是见面,关键是通过这种方式,老师能够有意识地去关注学生动态。。这样做可以起到以下几点作用:第一,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动态,防止学生辍学;第二,可以实现跟踪帮扶,使资助落实到位,解决家长遇到的困难;第三,通过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做家长的工作,实现“小手拉大手”。

其次,琼中县探索性地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扶贫励志教育。教育局组织编写脱贫教材,在全县学校为四年级以上学生开设脱贫励志课程。要求每个学校每一周利用晚自习或者其他时间开一节脱贫励志课,组织全校师生学习。琼中县职业技术学校也按要求为4名在校建档立卡贫困生开设励志教育课程。开设脱贫励志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地贫穷落后的现状、贫困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改变贫困以及教育脱贫对于改变现状的意义。此外,琼中县还利用扶贫电视夜校机制,组织教师编写家长教育教程,在夜校电视节目之后的讨论环节,组织开展家长教育,有利于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培养其家庭教育知识和理念。

三、海南省教育扶贫实践的启示意义

教育扶贫是贫困家庭学子改变命运的希望,是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精准扶贫方式。海南省在早期教育扶贫移民、职教扶贫经验基础上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既传承了好的经验做法,又在理念、目标、行动上有许多创新,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效果,对其他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一)基层实践创新将海南省教育精准扶贫理念与政策设计变为现实

海南省确立了以“全上学、全资助、上好学、促成长”十二字方针为核心内容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和政策设计。除了省级层面的实践操作,该政策主要依赖于基层实践得以实现。一般情况下,教育扶贫存在着难以识别少数特殊学生群体,或者即使能够识别却面临户口等问题限制;部分学生的教育资助难以发放到位;未成年人的励志教育怎么做;一些初中生学习成绩差、升学困难;找回已经流入社会的学生有如大海捞针等实际困难。对这些困难的克服程度也就意味着教育扶贫精准性的提高程度。海南省琼中县教育扶贫做法表明,他们的确在囊括特殊学生群体、找到困难学生的资金发放途径、找回失学辍学学生、对贫困学生实施关爱和励志教育方面找到了可行的办法,这些办法是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正是这些创新性做法将省级教育精准扶贫理念与政策设计变为现实②受资料限制,本文未涉及琼中县在改善初中高年级后进学生学习和成长方法的做法。但是本文作者在白沙县看到了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可视为海南教育扶贫政策设计获得基层实践创新支撑的进一步佐证。。

(二)海南省教育扶贫实践的启示意义

海南省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在省和县两个层面上获得了创新性实践的支撑,从而对其他地区的教育扶贫具有可资借鉴的启示意义。

1.教育扶贫要以促进贫困学生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

海南省确立的“全上学、全资助、上好学、促成长”十二字方针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可以借鉴的教育扶贫工作目标,它包含了扶教育之贫、扶学生之贫和扶家庭之贫的三重含义,而且彰显扶教育之贫以及学生之贫乃是主要目的,缓解家庭的教育费用压力乃是辅助性目标。因此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教育扶贫不等于教育资助,不要以为教育资助到位便实现了教育扶贫目的,那只是教育扶贫的第一步,还要跟上让孩子实现上学、好好上学以及身心健康成长的对应措施,否则教育扶贫是不完整的。

2.教育扶贫要善用教师队伍优势资源

琼中县的做法很好地诠释了省级提出的“服务网”和“关爱网”的积极意义。琼中县教育部门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的优势,指出全县财政供养人员中约有一半为教师,而且工作在与学生接触的教育一线。提高教育扶贫精准程度与效果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核查小组包村、结对关爱等机制设计以及教师队伍的深度参与。教师队伍具有人数多、分布广、接近学生、联结家长等特殊优势,在采集学生家庭信息、落实资助发放和反馈申诉意见、结对帮扶贫困生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琼中县经验表明,让老师去开展教育扶贫,可能比让他们去做贫困户的脱贫帮扶责任人的效果好得多,也可行得多。

3.教育扶贫也要下“绣花功夫”,解决困难、突出问题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可以很好地体现脱贫攻坚最后阶段或最后群体的难度,教育领域也是如此。琼中县的一些特色教育扶贫做法可以说是下了“绣花功夫”的,致力于解决部分特殊学生身份认证、找回失学辍学学生、如何及时发放教育补助、对中小学生开展励志教育和结对关爱等一系列困难或突出问题。越到后期,每解决一个资助问题、入学问题或学生心理问题,都代表着教育扶贫效果“成色”的提升。很多地方可能都卡在这里无法推进,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代表着在解决面上问题后继续推进教育扶贫的突破口。琼中县之所以能够推进,主要是教育部门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不受条条框框限制,并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在制度、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4.教育扶贫要更好地掌握农村教育基础信息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掌握每个社区的儿童基本信息就是前提条件。但是目前这个基本条件不容乐观,在自认为教育工作开展得不错的地方发现,村委会、村小学、乡镇中心学校等机构都不了解本地具体生源状况,甚至县教育局也是如此。他们只是知道本校、本县在校生情况,但是不了解注册学生之外的情况。琼中县由于开展了拉网式排查,至少掌握了贫困生的基本生源信息,这样才能形成对适龄儿童受教育状况的正确认知。但是这个结果却也反映出农村教育生源登记职能的缺失,而这应当是基层教育部门的基本职能。

(三)问题探讨

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海南省教育扶贫的“十二字”方针在琼中县以“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关爱”的实践方式得到呈现,较好地体现了教育精准扶贫理念、政策的实践转化乃至实践创新。不过,海南省的教育精准扶贫在其内部以及外部都还存在有待于进一步思考以及完善的问题,主要包括:(1)未成年人的学校教育和成年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尚未形成统一的工作机制。尽管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承担了不少扶贫教育培训职能,但那只是就教育部门开展本职工作而言,总体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民教育等工作都还分散在不同部门,未能很好整合。(2)全省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与县域职业教育的不足呈现鲜明的反差。职业教育形成了两极分化效应,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形成和发挥自身优势,尚需更多探索求解。(3)随着资助标准的提高,教育扶贫资助可能导致“福利悬崖”效应[14]。即处于贫困县边缘家庭的学生,不能获得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所获得的大量经济福利,两个条件相近群体的经济利益反差巨大,由此产生明显不公平。因此,教育扶贫资助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在个体资助与整体教育改善之间寻求平衡。(4)如何破除某些现行规章制度对实际工作的约束,也是实现教育扶贫长效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琼中县所解决的贫困学生户口与学籍不一致问题、拨款时间滞后问题,在很多其它地方可能依然存在,其成因可能是对规章制度的僵化执行以及消极作为,这在其他扶贫领域也具有一定普遍性。这意味着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执行规章制度需要寻求严格性和灵活性的平衡。

猜你喜欢
琼中贫困学生海南省
我校获2022年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海南省北门江中下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应用
琼中绿橙品牌认知提升策略研究
海南琼中查扣假劣绿橙370斤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琼中绿橙”+“奔格内”——品牌战略为农民增收致富增添新动力
海南省房地产投资问题研究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