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推刨与明代晚期硬木家具的制作

2018-11-16 02:48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木作木材家具

《论语·卫灵公》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说在造物时,必须要有好的技术,好的工具,才能够达到目的。这其实就是谈技术和工具的问题。在造物中,技术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技术的内涵包括了工具,也包括了针对材料所实施的制作技巧以及指导制作完成的思想。“造物作为人类生存能力的延续,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和工具的关系,是人类以技术在和自然相处中,如何把握自己的问题,而审美关系也可归结到这一点上。”[1]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和技巧。技术内涵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工具。工具是指能够方便人们完成工作的器具,缺少工具的技术是不存在的,或者讲是有缺陷的。技术和工具互为作用,工具的不断改进提高了技术,使得技术愈来愈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又要求对工具加以革新和改进,以提高劳动效率或技术精度,从而带来相应的加工技术的进步。“技术和科学息息相关,并多是通过工具的不断改进而发展起来的。工具,又是研究技术史本身必然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2]以往在研究明代家具时,较少涉及对木作工具尤其是小木作工具的研究,而只谈家具的用材、造型、风格、审美趣味等等。殊不知小木作工具与家具的制作乃至造型样式关系密切,甚至对家具的艺术风格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工具的创造培养了人类善于创造的心理机制,它强调预先在头脑里审定工艺加工模式或形式法则,并以此指导着加工、选材和艺术创造,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成为现代概念上的手工艺品和服务于人类的人工物。”[3]

自明代中期开始至晚清,制作家具所使用的木材有了很重要的变化。明代中期之前使用的材质多是杂木,质地稍粗且硬度偏软,明代中期以后开始大量使用硬度较高的木材,即偏好使用贵重的木材,如黄花梨、乌木、紫檀、白檀、鸡翅木、黄杨木等作为家具用材。由于木材的硬度发生了变化,对小木作工具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尤其是对工具刃部的硬度与耐冲击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倘若没有相应的工具,对木材的砍斫、裂解与抛光、榫卯的制作是很难实现的。再有,明代小木作工具的改进对家具的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在已有平推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使用,还产生了各种线脚刨,更推动了家具及小木作的进步与发展。可以说正是平推刨的使用,才使硬木家具迅速成为一种时尚和主流。

将木材进行加工并制作成各种家具,具体过程分为伐木、解斫与制材、平木、制榫卯、穿剔雕刻等工序。在诸种工序中,不同的木作工具可配套组合使用以完成木作。同时根据实际的需要,木作工具也不断地得到改进以提高工效。就小木作加工而言,平木工序是制作家具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针对硬度高的木材更是重要。由于贵重木材的质地细腻,纹理优美,给人一种内敛、不张扬的特点,更符合文人的审美追求。因此,从明代中期以后,家具不再注重髹漆,注重体现木料本身的质地美、纹理美与色泽美。于是髹漆不再是必不可少的。要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制作中完成,平木工序就变得至关重要。所谓平木就是将木材加以打磨使之光洁平整,这成为表现明代硬木家具之美的关键环节。

平木是将木材表面加以刮削磨平,使其表面成光滑、细腻。平木包括粗平、细平、光料三个粗细等级。切勿小看这平木的作用,正是因为平木工序的完善,使得中国家具的制作与艺术风格从明代中期以后开始迅速产生了变化。以往曾经是髹漆工艺占主导地位,到明代中期以后则为不髹漆的木质家具取代。这个变化就是因为家具用材的变化导致平木工序成为家具制作的一个重要制作环节。明代中期以后,平木工序所用的木作工具主要是刨——平推刨。因为它特有的细平木及光料作用,成为后世平木的主要工具,特别是在平推刨的基础上还出现了线脚刨、坐刨、蜈蚣刨等多种变种。由于平推刨所具有的卓越功效,使得它很快地被广泛地运用在木作中,也使得其他的平木工具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中国小木作工具中,用于平木(包括粗平木和细平木)工具先后有斲、削、斤、鐁、铲、刨、砻等。但唯有“刨”是具有革命性的平木工具,因为它兼具了刮和削两个功能,可使木料表面更加平整光洁。因此它逐渐地取代了斲、削、斤、鐁、铲、砻等平木工具,成为木工在平木时使用的最主要的工具。

刨,还可写作“铇”,本是指一种动作,向前推,推的过程中将木料表面修整得平整光滑。平推刨分为常用刨和专用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锤锻》道:“圆桶家使之寻常用者横木为两翅,手执前推。梓人为细坊者,有起线铇,刃阔二分许。又刮木使极光者,名蜈蚣铇,一木之上,衔十余小刀,如蜈蚣之足。”[4]说明明代中期后在平推铇的基础上,还出现了适用于特殊工艺要求的专用刨,如起线铇、蜈蚣铇等。

现今所用的平推刨多为台刨。所谓台刨即将一段钢质刀刃斜向插入一只带方形孔的台座之中,上用压铁压紧。台座长条形,左右有手柄,便于手持。使用时,稍稍叩击台座尾部或刃片尾部,便可调节刃片至最佳程度。

南宋文字学家戴侗写了本书《六书故》,该书是一部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汉字的字书。书中对“刨”做了如下的解释:“皮教切,治木器,状如铲,拘之以木而推之,捷于铲,一曰搔马具。又平声,昏刂也,别作刨。”[5]虽只有短短的三十几个字,但却较详细地介绍了刨的功用、形状等。根据“拘之以木而推之,捷于铲,一曰搔马具。”这段话判断,这个搔马具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平推刨。同时也指明了此时的刨是有刨床的,并带有柄,操作时是用两手推之。不过这个时候的刨还没有被称作“推刨”,正式名之为推刨是在明代。明代万历年间黄一正编的类书《事物绀珠·器用》中提到:“推刨,平木器。”[6]明万历年间的《鲁班经》插图中还有具体的形象(见图1、图2)。图中所用的平推刨,为穿柄式、杆千斤。器身鞋形,底部平,上部装刃处厚,前端薄。刨刀似不露出器身。操作者或横跨坐在长条凳上,或半跪在长条桌后,或站立在桌几后,手中均执平推刨做平木状。如图1,一木工站立在需要净光的长条案后面,双手握住平推刨做推刨运动。桌面上还留有推刨后形成的刨花。图中木工所用的平推刨与今天所见的基本一致。

图1 明万历刊本《鲁班经匠家镜图》

图2 近代木工工具:斧、凿、刨、钻、墨斗(江苏省)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的“锤锻篇”中说:“凡铁兵薄者为刀剑,背厚而面薄者为斧斤。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其中仍用无钢铁为骨。若非钢表铁里,则劲力所施,即成折断。其次寻常刀斧止嵌钢于其面,即重价宝刀可斩钉截铁。凡铁者经数千遭磨砺,则钢尽铁现也。”[7]这里说的是明代在锻造各种兵器时使用了“嵌钢工艺”。所谓嵌钢工艺是以软钢为骨架,随后在需要刃的地方开槽,然后将高碳钢嵌入槽中。其优点在于锻造时间短,同时又能保持刃部的锋利,可斩钉截铁,且不易折断,是性价比最高的复合工艺,也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金属复合工艺。嵌钢工艺在当时已是世界先进水平。平推刨的进步除了结构形制之外,刨刀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而刃部的加工制作离不开明代炼钢技术的进步。

采用嵌钢工艺制作的刨刀,性能更良好,锋利,不易折断。在平木时能将木头刮削得平整。同时对刨刀做了改进,即刃部变窄,操作时可以省力。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此外顺加工方向有较长的刨床,起着控制切削角度的作用,使平推刨兼具有刮和削的功能,平木效果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平木工具,并替代了原来的平木斤、削器和打磨器等工具。

从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历史看,明代中期之前漆木家具占了大多数,其关键就在于之前的平木工具尚不能满足平整光滑的要求。采用髹漆技术,可以遮掩木料上的瑕疵,所以漆木家具自然是主流。但有了刨就完全不同了,不仅可以刮平表面,而且还能很好地体现出材料美。“是匠不是匠,专比好作杖”,就是讲刨子在家具制作中是非常重要工具,缺一不可。

明代的小木作工具配套组合是以锯和斧作为伐木的主要工具;以框锯为解木的主要工具,平木工具中以平推铇为主,并辅之以锛与单刀斧;以凿与锯的配合作为榫卯制的主要工具;凿类和刀类(刻刀)是用于雕刻的主要工具。这种组合配套情况一直沿用至今(如图2)。而且根据加工的需要,在平推刨的基础上出现了种类多样的刨,有长刨、小刨、凹刨、圆刨、槽刨、单线刨等等。

在各种刨中要特别说说线脚刨。线脚刨,也有称为单线刨,主要是用来加工家具中的“面”和“线”的,用于制作家具的边抹、枨子、腿足等部位。“面”有平面、盖面(即混面或凸面)和洼面(即凹面)。线有阴线和阳线。这些面和线的结合就构成明代硬木家具中的线脚。制作不同的线脚,需要使用不同的刨——线脚刨。王世襄先生在他的《明式家具研究》书中谈论“线脚”时就提到了造线脚所用的工具有盖面刨、洼面刨、阳线刨和勒子等。[8]在王朝闻主编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工具卷》中也记录了江苏、黑龙江等省近现代依然在使用着多种多样的线脚刨[9],说明加工线脚的复杂程度(如图3)。在实际制作中,工匠常常因找不到合适的刨刀,需要临时制作合用的刨刀,配上刨床,制成刨子才能开始工作。

图3 近代圆木工用的线脚刨(线描图)

图4 近代木工工具——刨(黑龙江省)

在中国所有的木工工具中,平木工具——刨子出现时间应该是比较晚的。那么刨的出现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对此问题曾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刨至迟在唐代中期出现的[10];第二种观点认为不晚于南宋后期出现了平推刨[11];第三种观点认为它是明代中期出现的[12]。有的学者甚至保守地认为中国在16世纪才出现“刨”。无论哪种看法,均为认为中国出现“刨”的时间大大晚于西方,而西方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刨”了。

如果没有考古材料,可能会就此结束这个话题,认为中国出现“刨”的时间最早是在南宋以后。但是200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甘肃省武威地区的磨嘴子发掘了一座东汉墓,编号M25,该墓出土了一枚保存完好的刨花,使探讨平推刨的这个话题有了新材料,也改变了此前的认识。甘肃出土的这枚刨花的颜色和棺木的颜色相同,刨花宽3厘米,长约10厘米,厚0.5毫米,刨花自然卷曲,薄而富有弹性,和现代木工的刨花相似。[13]赵吴成在《平木用“刨”新发现》一文中认为,“只有经过‘刨’,才能出现这种形状的木屑。”[14]从甘肃武威磨嘴子M25东汉墓出土的材料看,平推刨出现的时间有可能提前至东汉时期,即在东汉时期的西北地区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平木工具,这个平木工具不是斲、削、斤、鐁、铲、砻等,应该是“刨”之类的。因为用前几种平木工具进行平木,其效果达不到用“刨子”进行平木的效果,即不能做到平整、光洁。另外在甘肃河西走廊及新疆地区保存了大量的汉晋时期的、完好的木制品。这些木制品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平整、光洁,尤其是转折处极为规整,光滑。这种特点说明加工木制品的工具有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即极有可能是使用了类似平推刨的平木工具完成的。

图5 明万历刊本《鲁班经匠家镜图》

东汉之后,平推刨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因为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的相对不足,无法对魏晋、隋唐至南宋之前的平推刨做充分了解。

南宋戴侗的《六书故》对“刨”做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解释,使我们得以认识到宋代,尤其南宋以后,平推刨应用比较普遍,不然不会被记录在一个专门分析汉字的字书里。到明代中叶以后,平推刨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锤锻》中说:“凡刨,磨砺嵌钢寸铁,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古名曰准巨者,卧准露刃,持木抽削,名曰推铇。……”[15]由于推刨的合宜合用,具有更为卓越的功效,很快就发展出多种类型,以满足平木时的各种需求。

一般来说,木质坚硬则木材的分量就会较重,而越硬的木材,制作难度就越高,要求的制作技术也很高。明代在家具用材上有了重要的变化,大量使用硬木木材。所谓的硬木是指质地细致坚硬的木材,主要有黄花梨、鸡翅、乌木、紫檀、榉木、楠木、黄杨等,用这些木料制作床、橱、几、桌等家具,称为硬木家具。

因为硬木质美材良,分量重,匠人在开料和制作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木材的性质来定。如乌木过硬且不宜得大材,紫檀较重,杞梓木用料和开料较难,铁梨较糙;而黄花梨质硬又不过重,纹美色泽高雅,当为家具制作中最优秀的材料,制成的家具也是最精美的,黄杨木难得大材,樟、榆木的木质不够紧密,而楠木、柞木花纹不及榉木。每一种木材都有自己的优与劣,要因材施技。

从现存留下来的明代家具来看,万历时期的明式家具已相当成熟。而这种成熟的条件,除了社会的需求,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大量优质材料的出现以外,还需要工匠技术。然而工匠的经验靠的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渐渐成熟的。这种家具制作工艺应该早在硬木大量进口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这就是硬木家具的制作工艺,工艺包括了工具。也就是说,榉木、黄杨木等国产木材的制作工艺,到了明代中叶以后被用到了进口的硬木家具制作中,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们的制作工艺是一脉相传的。

要想实现结构美、材料美、工巧美,不是光说说就能做到的,这是要依靠技术来完成的。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也说:“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无利器,即般倕安所施其巧哉。”[16]是说若没有良好的工具,即便是有像倕这样的能工巧匠也无法实现。 其目标——制作出结构美、材料美、工巧美的器具。硬木质地坚韧,更需要用优良的木作工具。而明代的锤锻技术已大大提高,《天工开物》:“凡健刀斧皆嵌钢包钢整齐,而后入水淬之,其快利则又在砺石成功也。”[17]这是对金属工具中的刃部有了特别的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硬度,同时还要有耐冲击力。为了加工家具中的面、线脚,各种线刨也产生了,平推刨、起线刨、蜈蚣刨等。至今民间的小木作工具中,刨还有一线刨、二线刨等不同的称呼,实际上就是根据加工的需要而专门制作的。

第二个是制作家具所用材料的变化。至明代中叶以后,尽管统治阶级更为腐朽,政治更加黑暗,而商品经济却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尤其是海禁开放后,对外贸易频繁,进口了南洋各地生产各种贵重木材用于制作家具——硬木家具。贵重木材的大量使用,对平木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推刨的特点是:一是“刨床”,以此来固定、安装铇刨,从而起到控制入木深度和切削角度的作用;二是刨刀的状如扁铲,而不是类刀;三是操作时是以双手推之;四是使用效率比铲高。就大木作而言,对平木的精细度远不及小木作,特别是硬木家具制作的要求严格,所以刨的改进与小木作发展需求紧密相关。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所用的木材以硬木为多,当然也有木性优良的柴木。硬木包括黄花梨、紫檀、杞梓木、铁梨、乌木、红木、楠木等。榉木、樟木、榆木、黄杨木、柞木等虽是杂木,但质坚纹美,同样是明代中期制作家具中喜用的木材。中国传统的家具用材有纤维组织精密,色泽髓光匀净,重量硬度适宜,纹理棕眼灵活四大特点。既讲究的木材本身的纹美色雅,又注重在制作时最大限度利用材料,不浪费材料。尤其硬木家具所用的材料珍贵难得,更是要惜木如金,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

明代中期之前,制作的家具主要是以漆木的形式呈现的,就是因为平木效果不理想,使髹漆成为主流。但当刨子出现后,其优越的平木性能使原本不可能变为现实,为硬木家具迅速流行提供了物质条件与技术支撑,也导致硬木家具迅速占领市场,这是其一。其二是隆庆开关。在隆庆元年,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走私与海外的贸易增多,迫于压力,明政府有限度地打开了海关,所以海上的运输,使大量的优良木材进入中国。这两个原因使中国的明式家具,名贵的黄花梨、紫檀、鸡翅木、乌木等优良木材制的家具,在明代的晚期尤其是万历到崇祯年间风靡江南地区。这在文献上也有大量的记载。比如嘉靖年间范濂《云间据目抄》一书中载:“细木家具如书桌、禅椅之类,予少时曾不一见,民间止用银杏金漆方桌,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纨绔豪奢,又以榉木不足贵,凡床橱几桌皆用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及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可以说刨子在中国传统的小木作工具中,是与西方工具差距最大的一种工具。因此可以将刨子的使用看作是中国硬木家具的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

总之,平推刨在中国硬木家具的制作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它改写了中国硬木家具的历史,使中国的硬木家具在世界上有着独特地位。

注释:

[1]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9

[2]李浈.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3

[3]王朝闻,邓福星主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工具卷[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集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303

[4][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294

[5][宋]戴侗.六书故[M].党怀兴,刘斌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

[6][明]黄一正编.事物绀珠·器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同 [4],291

[8]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63

[9]同 [3],303

[10]同 [4],294

[11]同[10]

[12]同 [2],103

[1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墓(M25)发掘简报[J].文物,2004(5)

[14]赵吴成.平木用“刨”新发现[J].文物,2004(5)

[15]同[10]

[16]同 [4],289

[17]同[7]

猜你喜欢
木作木材家具
木作艺术对于现代茶空间环境的氛围营造
橘子皮用来开发透明木材
数字说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木材在未来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系列纪录片《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开播
加纳木材工业界呼吁政府减免木材进口税以挽救国内木材工业
中国古建筑木作灰空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