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左派思潮的当代解析

2018-11-18 01:41竟辉
社会观察 2018年5期
关键词:思潮全球化民主

文/竟辉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摘自《探索》2018年第1期)

中国新左派思潮异军突起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启蒙知识界的第三次分裂”,它虽借鉴了老左派思潮同情弱者、强调公平、承袭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模式等方面的价值理念,但其真正的立论基础乃是西方左翼社会主义理论。历史地看,它首先是一种批判性的文化存在,标志着国内启蒙知识界在中国市场化改革问题上思想的分裂和共识的瓦解;现实地看,它通过与自由主义交锋而不断实现理论上的完善和实践上的突破,开启了中国转型时期一场跨世纪的思想争论。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表现形态

作为一个思想阵营,中国新左派思潮虽然有着自身内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诉求,但其成分极为复杂。正是新左派人士这种在思维路径选择、政治立场强弱、价值转型快慢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新左派思潮以不同的表现形态予以呈现。

1. 借助于道德优势和政治正确之名而扭曲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激进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向来以关注社会底层、关怀弱势群体而赢得道德优势,以坚守所谓的正统马列主义而奉行政治正确。激进左派思潮虽然承袭了一般新左派思潮的批判意识,但其囿于“左”倾立场而扭曲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稀释执政党合法性的做法,不仅使其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暴露无遗,而且还使其引以为豪的道德优势和政治正确弥漫着非理性色彩。激进左派思潮曾一度夸大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涌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将国内社会转型时期客观存在的诸如党政腐败、贫富差距、国有资产流失等社会不公现象视为“资本主义本质的再现”。激进左派思潮还以“消灭私有制”为由,质疑现时期的基本经济制度,主张限制、甚至取消非公有制经济,认为纯粹公有制经济或全民所有制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真正本质。

2. 主张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框架内对现实社会予以新式解读的温和左派思潮。概而言之,温和左派思潮以理想主义、集体主义为思想核心,既强调群体利益的实现与保护,又注重个性发展的关怀与尊崇;既反对社会专制和私欲膨胀,颂扬社会光明、批判社会黑暗,又提倡构建一个互助友爱、共同富裕、美满和谐的理想社会。虽然温和左派思潮仍旧对社会问题保持着浓厚兴趣,但与激进左派思潮不同的是,温和左派思潮似乎更乐于在主流意识形态范围内观照和分析国内社会问题,其言论与立场更趋近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当前温和左派思潮尤为关注和认可中央在改善民生、环境保护、依法治国、铁腕反腐、涉外事务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新举措新部署,高度评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表现与作为,俨然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者和宣传者。

3. 以倡导绝对平均主义和追求民粹式民主为核心诉求的民粹左派思潮。民粹是新左派思潮的固有观念,新左派思潮天生具有强烈的民粹化倾向。这是因为,新左派思潮向来关注社会底层,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视捍卫人民大众利益为己任,要求限制精英权力,其草根性、平民化的思想特征流露出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新左派思潮这种以底层民众利益作为价值典范和价值旨归的内在理念,显然契合了民粹概念中“以‘民’为精粹”的原意。民粹左派思潮在这两个方面凸显出与一般新左派思潮的不同。一是过分倡导绝对平均主义。民粹左派思潮立足于平民立场,强调平民利益和公平分配,奉行公平优先原则,主张用平均主义方式解决国内社会存在的不公正问题。二是追求民粹式民主。民粹左派思潮认为,民粹是民主“必要的恶”,只有以民粹作为支撑的大众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

4. 从“文化大革命”的浪漫历史想象中寻求合理性基础的“文革”左派思潮。面对新时期国内市场化改革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部分新左派人士极易滋生保守和怀旧心理,一味眷恋改革开放前的时代,由此而产生了浓厚而深刻的“文革”眷恋情结。一些“文革”左派人士竭力要求突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文革”事件的既有定论,力主要为“文化大革命”“正名”,并借助网络平台和学术活动阐发“文化大革命”的“正面因素”和“积极作用”,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主张从发起动机、民主实践、国防建设、对外交往等方面“重新发现”“文化大革命”的意义与价值。由此不难看出,“文革”左派思潮试图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获得启示或启迪,进而在浪漫历史想象中为中国现实社会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寻找出路。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理论偏差

我们姑且抛开新左派思潮内部形态不一、观点纷呈的客观复杂性,发现新左派思潮囿于固有的“左”倾立场,它在处理和解决市场化改革所派生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时,其思想观点必然会呈现出相近的一面;也正是囿于固有的“左”倾立场,这些相近的思想观点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张力。总体而言,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理论偏差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

1. 平等至上论。面对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公正性的缺失和平等性的偏失,与自由主义将个人自由置于优先地位不同,新左派思潮从集体本位出发而推崇平等至上。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方面,新左派思潮强调平等重于且优于自由,认为真正的自由必须以权利平等为前提。在资源分配方面,新左派思潮反对现时期中国“以牺牲大多数下层民众的利益这种不公平作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主张用“平等优先”取代“效率优先”,力主用平均主义方式解决社会不公正问题。新左派思潮将平等、公正视为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认为社会再分配过程首先要体现出平等原则,以此要求通过生产资料的集体占有和社会财富的国家再分配来确保分配结果平等的实现,而国内自由主义者企图用私有化方式来解决社会不公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2. 市场原罪论。中国新左派思潮援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批判,认为市场机制带有原罪色彩。一是认为过度市场化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事实。据此,新左派人士指认中国经济改革存在着过度市场化的问题,认为资本活动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政府行为的各个方面。二是认为市场经济是导致国内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的根源所在。新左派思潮认为,过度市场化改革一方面淡化了国家和政府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强化了资本的逐利本性。三是认为市场化改革已使中国进入“市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个别新左派人士将国内社会所涌现的贫富分化、腐败蔓延、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视为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病”“西方病”在中国的重现。在他们看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既导致了国内市场化的泛滥,也强化了国人社会心理和消费习惯的资本主义倾向。

3. 全面民主论。新左派思潮一方面将民主的概念内涵从政治层面延伸至经济、文化领域,提出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文化民主,另一方面批驳间接民主对多数人权利的无视,诉诸直接民主或全面民主以实现社会公正。在新左派人士中,王绍光认为,“扩大民主原则的适用范围、从政治领域延伸至经济领域是真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争取政治民主与争取经济民主和文化民主在事实上都是“同一场斗争”。就实践方式而言,新左派思潮全面民主观的真谛在于推动直接民主或全民民主。多数新左派人士认为,民主的实质就是承认人的基本权利的平等,既然经济并非是一个完全自律的领域,那么就应该促进公民实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公共参与,进而以广泛的、直接的乃至全民的民主形式来遏制权力垄断,不断实现社会公正。

4. “新改革开放观”。新左派思潮认为,由于受西方新自由主义的误导,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种奉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发展主义”。鉴于此,新左派思潮主张重新认识和界定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和内涵,防范中国改革目标朝向“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转变和开放结果最终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体系,以此建构一种有别于新自由主义式的改革开放观。在新左派思潮内部对“新改革开放观”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但总体来看,新左派思潮在涉及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时,比如在反对市场迷信、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自主、肯定改革开放前后制度上的因果联系等方面,还是有着基本共识的。这就表明,新左派思潮中多数人并不是抵制改革开放、不要改革开放,而是反对新自由主义式的改革开放,反对以纯粹市场和资本利益为导向的改革开放。

5. 全球化陷阱论。中国新左派思潮依据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依附发展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全球化抱有质疑甚至反对的态度。一是认为全球化进程就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过程。新左派思潮认为,受西方中心论和资本逻辑的影响,新型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全球化就是新帝国主义变相侵略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新招数。二是认为全球化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将社会主义同质化。新左派思潮在谴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压榨发展中国家而牟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全球化对外输出自由民主制度的政治阴谋。西方发达国家的这种政治阴谋尤其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上。为了应对和化解全球化进程中被和平演变的风险,有些新左派人士对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体系的某些做法极为不满,并以此要求对抗现有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理论匡正与引导

为了避免重蹈历史上“左”倾路线的覆辙和排除现实中“左”倾错误的干扰,我们要敢于和善于对新左派思潮中“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的思想倾向作斗争,剥离和剔除其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成分,匡正其理论偏差,进而探索出对其进行科学引领的有效路径,以期新左派思潮在不断贴近、契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一支能够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建构力量。

1. 规范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的现实背景下,运用市场力量、激发市场活力仍然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当然,新左派思潮对国内诸多问题尤其是民生问题的关注真实地反映了市场机制运行的负面效应,但面对中国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其情绪化敌视市场机制和选择性遗忘经济建设成就的“左”倾做法,如果说不是一厢情愿,那么也注定苍白无力。要知道,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这并不是说市场机制完美无缺,可以随意将之介入经济社会的一切领域。规范市场机制,说到底就是引领市场机制从自发导致“优胜劣汰”向自觉加快“促劣变优”转变。为此,要充分运用政府调控力量和法治保障力量,纠正市场配置资源的内在缺陷,以此确保市场机制在激发个人发展潜能、释放经济发展动能的同时,更加趋向共同富裕的目标。

2. 走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一是促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协调发展。我们要立足实际国情、结合时代特征,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努力实现两者协调发展,进而不断拓展人民当家作主的广度和深度。二是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又要以人民民主建设优化党内民主的发展环境,在遵循权利平等、民主监督、公开公正等原则的基础上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营造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法治环境。为了防范新左派思潮直接民主、全面民主的民粹风险和无政府主义倾向,同时也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和发展党内民主,就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法治环境,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民主的法治化水平。

3. 坚持深化改革与完善改革相结合。新左派思潮并不是绝对地反对改革,其所谴责的是那种以市场化、私有化为导向而无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改革。面对美好的改革前景和潜在的改革风险,中国唯有坚持改革、完善改革,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方能永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一要明确改革的必要性。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解决发展矛盾和问题、落实发展措施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二要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任何一个领域、一个方面的改革都关乎并牵动着其他领域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其他方面改革的密切配合。三要坚持改革的方向性。方向问题是关乎改革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为此,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 在落实共享发展中改善民生。新左派思潮强烈谴责自由主义为了自由牺牲公平、为了效率纵容腐败的错误观点,主张采用绝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来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分享到改革成果。然而,如果新左派思潮固守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维定势,单纯就公平的概念和形式而谈社会公正,无异于是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为中国社会建设绘制了一幅难以企及的乌托邦图景。所以,在社会建设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推进共享发展中持续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此压缩社会不公的生存空间。就目前而言,无论是落实共享发展还是改善民生,其重点和首要任务就是消除贫困。只有真正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才能最大限度地为落实共享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民心、集聚民智、汇聚民力,也才能为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赢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5. 着力打造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左派思潮拒斥和抵制全球化的极端做法,既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有悖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各国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程度空前加深的背景下,任何试图把中国问题或世界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全球化的言行,既有悖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也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针对当前个别西方发达国家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现象,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要把握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也理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秩序的优化,争做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携手世界各国共同打造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猜你喜欢
思潮全球化民主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试论上世纪我国的音乐思潮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尼日利亚 民主日
民主制度在军队推行的由来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