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如何做到走心接地气

2018-11-18 16:00王静
记者观察 2018年9期
关键词:热点新闻新闻线索新闻节目

文 / 王静

一、多渠道搜集新闻线索,贴群众实际生活近

获取新闻线索是新闻报道的第一步,也是新闻报道能否接地气的重要环节。有些地方电视台由于自身人力、设备资源有限,直接从央视频道或其他大型门户网站中搜集现成的热点新闻,经过简单编辑后播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大打折扣,也难以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所以说,电视台必须要主动创新新闻线索的获取渠道,当热点新闻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掌握该新闻的资料,满足群众实时获取新闻的需求。例如,可以开通24小时新闻热线,成立通讯员队伍。当有热心群众提供新闻线索后,立即赶往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报道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热点新闻,也能够拉近电视新闻与基层群众的距离,提高新闻报道在群众中的接受度。

二、采访摄像工作中注重与群众互动交流

采访和摄像,是新闻报道中直接与群众面对面接触的两个环节,做好这两项工作,可以确保新闻报道走心接地气。首先,要求记者和摄像人员能够与现场群众进行友好、平等地交流,说明采访意图,消除群众的戒备心理,使其能够很好地配合采访工作。以往工作中,部分记者在采访时经常问一些涉及到隐私的问题,致使镜头前的群众陷入尴尬境地。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要避免这种身份不对等问题的出现,记者要树立平易近人的形象,这样才可以让群众畅所欲言,并从群众的话语中获取更加详实的新闻信息。其次,在交流过程中也可以使用一些方言、本地的俗语等,既可以提升交流效果,又使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

三、运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撰写新闻稿件

通过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部分电视新闻报道中使用了大量官方语言,这类语言纯粹是说给领导听的,不仅与群众的生活没有较高的关联度,而且过多的套话、官话,还容易让群众出现“听不懂”的情况,对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在今后开展新闻报道时,要让新闻语言由长变短、空话、套话变实,多用客观语言,多用当事人同期声,少用评议语言。例如,某地电视台在采访家电下乡时,记者第一次写的稿子是站在商务部门角度,报道家电下乡的意义是如何促消费扩内需的。对于普通群众来说,这些宏观方面的政策、专业性的术语,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在重写后就改变了方式,站在老百姓角度,帮着分析现在买一台电视机比以前要省多少钱、划不划算,这样就使新闻报道显得更加实用和接地气。

四、建立长效机制,鼓励“走心”新闻的制作

要想使新闻报道“走心”接地气,必然要求新闻工作者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前期的新闻采集、后期的编辑加工等。通过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可以为新闻报道的优化制作提供更加充分的条件支持,进一步催生了更加优秀的精品新闻节目。例如,某地电视台实施了新闻热线提供奖励制度,对于那些向电视台提供重大、热点新闻线索的群众,如果该新闻一旦被采用,则给予200-500元不等的奖励,即便是非热点新闻,只要在电视台播出,也可以获得至少100元的鼓励奖。通过实施这种长效激励机制,可以帮助电视台获取更多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新闻,同时也拉近了新闻记者与基层群众的距离,新闻报道也会带有基层“泥土”的清香。

五、结语

让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不仅是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地方电视台实现自我突破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拉近电视台与群众的距离,使新闻工作者更加了解群众的诉求和喜好,进而制作出更加走心接地气的新闻节目,形成良性循环。电视台应当通过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注重与群众进行密切交流等方式,让新闻报道能够从群众中来,进而更好地服务群众,充分发挥电视台在新闻传播、价值宣传和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新闻线索新闻节目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思维
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运用与艺术性研究
浅谈如何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
浅谈基层媒体记者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新闻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研究
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突破口
新闻线索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媒体在社会热点报道中的重新定位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平民化”的正确表述
如何获得好的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