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向移动端迁移中的四点主要变化

2018-11-18 16:00李博
记者观察 2018年9期
关键词:口语化字号版面

文 / 李博

1841 年英国漫画家约翰·里奇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本漫画周刊《笨拙》,漫画就成为了常用的一种媒体形式。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漫画向移动端迁移,漫画的规制、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条漫成为主流,格漫淡出移动端舞台

漫画分为条漫、格漫两种。通常情况下格漫的每格是同样的正方形,整体上为2×2、2×4的矩形排版。格漫这种形式的规制定型,是因为当时的制版印刷技术所限。在移动端,格漫的规制被打破,画面不固定长宽比,也不限格数,逐渐发展为条漫。条漫(Vertical/Transverse comic)是格漫的发展。条漫打破了“格”的限制,根据排版顺序方向不同,分为竖条漫画(Vertical comic)和横条漫画(Transverse c omic)两种。条漫更适合在移动端呈现。

二、发布载体改变,带来绘画风格变化

与报纸、杂志相比,手机屏幕的绝对面积更小,相对的长宽比也更窄,因此移动端漫画在风格、构图、技巧上要有所调整。

一是头身比增大。传统漫画的头身比不需要考虑版面问题。以DC、漫威代表的美漫,头身比在1∶8左右,符合希腊雕塑家Lisippos的“人体最美的比例是头部为身高的八分之一”。因为手机屏幕面积小,移动端漫画头部占比要大一些,以此突出人物面部特征,并有萌感。一般移动端漫画人物头身比一般在1∶3~1∶2为宜,如石油清风的“老石”采用了1∶2.5,石油清风客服“油小清”大胆采用了1∶1.8的头身比。

二是同框人物宜少。因版面尺寸比例限制,移动端漫画同框人物一般不超过3个,否则会显得拥挤。特殊情况下,也可换为俯视、仰视角度,展现同场景多人画面,这一点与杂志漫画不同。

三是留白和细节增多。纸质版面“寸土寸金”,报纸、杂志会压缩留白。移动端漫画没有印刷成本的限制,漫画作者可以根据创意留白,也可加入更多场景、特写、细节等非主干画面,让整体漫画更有美感。

三、应用场景改变,倒逼语言文字转变

一是对话气泡文字要简短。因为版面有限,同时移动端漫画有特定的场景,有舆论“预热”,移动端漫画的对话可以更简洁化、更情绪化、更口语化,快速切入主题,直接地表达作者意图,如曾经红极一时的“我们是谁”系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系列。

二是字号要大。报纸、杂志漫画可容纳较多文字,字号偏小。移动端要放大字号,使得内容更突出,同时缓解阅读疲劳。漫画字号应比文章正文大1.2~2倍为宜,如一般微信文章字号为14,漫画可以为18~28号字。

三是语言风格口语化。移动端漫画都是在生活化的社交媒体生态中传播,所以语言要口语化。当然,网络语言的应用也应该注意导向,要遵守法律法规,使用文明用语。

四、传统形式界限打破,漫画与技术深度融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漫画和动画的界限也随之逐渐模糊,漫画与影视特效、视频包装、H5、3D建模、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出现了动图漫画、VR漫画等新的表现形式。

漫画与VR、AR技术融合,可以形成新的“全景漫画”。全景漫画最大的难点就是全景透视,与以往的焦点透视、散点透视有所不同,需要漫画作者掌握,这也是技术发展对创作方式的一种倒逼。

漫画与H5融合产生了互动漫画。互动漫画其本质上更像游戏,用户可与漫画人物互动,参与到情节当中,根据选择触发不同的故事情节,得到良好的体验。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移动端漫画带来了更多创作空间。用户可以把自己的画像融入到绘画中,参与到漫画情节中,有更强的互动性、带入性,给未来的漫画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漫画一直是最为灵活、最善于适应新载体的艺术形式之一,虽然移动端漫画与纸媒漫画在绘制风格上有所区别,但基本规律是一致的,就是最大限度优化视觉设计,让读者获得舒适、愉快、便捷的阅读体验,同时体现作者思想,达到传播目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漫画将深度融合入社交、资讯、游戏等各类具体应用中,进入一个新的融合发展历史时期。

猜你喜欢
口语化字号版面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为何中国的战斗机都是 “歼”字号?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Fine—grained Sentiment Analysis in Chinese
字号保护的法律分析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版面撷英
邢非的诗
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