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余阙散文创作及其思想成因

2018-11-19 10:12王喜娟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王喜娟

摘要:余阙作为一名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的唐兀人,其显露出对于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本文以其文学创作为据,论其关于对创作者及作品“文”与“质”的要求,并从元代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及其作家自身探析其散文思想成因。

关键词:余阙;散文创作;创作者;质朴无华

元代文学思想作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然据目前学界研究成果来看,对其研究寥寥。朱荣智在《元代文学批评之研究》中说道:“元代之文学批评,亦允宏富,有足观者焉”(1)。作为一名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的唐兀人,余阙在自身文学创作中显露出对于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羌族文学史》评价道:“余阙是古代羌族书面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鉴于此,本文以余阙散文创作为据,结合其散文创作实践,对余阙有关散文创作的论述进行具体阐述研究。

《孟子·万章下》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可谓不仅要读其诗文,更要知其为人处事。因此,创作者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必须加强自身伦理道德修养和学术文化修养,才能使自身文学作品达到教化、审美娱乐等功能价值。廷心也正是意识到“以文化为文”,在其文学创作中才身体力行注重创作者的伦理道德修养和学术修养。

余阙格外注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其文学创作中,多次论述及此。“余尝论学诗如炼丹砂,非有仙风道骨者,不能有所成也”(2)即作家须具备仙人道士一样的风骨,换句话说,创作者应有较高的伦理道德修养。如此一来,才是学圣人之道。在《送葛元哲序》中说道:“圣贤道德之光积中而发外”(3),廷心认为,所以有人能达圣人境界,原因在于其心中有圣贤之光,因此具有美好道德的心灵才得以展现在外。“故学圣人之道,则得圣人之言。学于圣人之言,则非惟不得其道,并所谓言胥不能至矣。”(4)所以学习圣人须得学习其圣贤风格方能体现圣人的准则,程国儒在《青阳文集序》中写道:“文者,德之华,行之表,德行之不足而名能文者,亦伪耳。”廷心以一生的文学创作实践论证文德兼备。

除却在自身伦理道德修养的加强,廷心也注重创作者的学术修养。余阙自小在青阳山读书,曾拜吴澄弟子张恒,“文学日进”。慕名而来者无数,此后余阙在青阳山授徒侍母。三十岁才进士及第,身居庙堂。余阙曾注《周易》,最后因战乱遗失未能留存于世。《送葛元哲序》中说“文者,物之成章者也。在天而为三辰,在地而为川岳,其在于人,若尧舜之治化,孔孟之道德,仲由之政,冉求之艺,一皆谓之文。”(5)此谓文章如星辰五岳一般耀眼亘古,像尧舜的善治、孔孟之道、仲由的执政、冉求的才艺等这一系列美好的事物才是世间万物华美的彰显,进一步提升文章的地位。所以余阙在立文著述时,更为注重自身学识的积累,进而文章能够温厚有典,议论闳达。

《论语·雍也》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意为人的内在品质,“文”是至外在修饰,“文质彬彬”则是指形式和内容兼在,体现在诗文中则表现为文辞和内容俱备。“盖久至于至大、廷祐之间,文运放启,士大夫始稍稍切磨为辞章,此革之四而趋功之时也。”即仁宗时期的文坛中文章质朴无华、语言素朴无琢,廷心认为,在此基础上,能够稍加打磨文辞和内容,则更为妥帖恰当。余阙诗文文质并重,其《登太平寺次韵董宪副》中“萧寺行春望下方,城中云物变凄凉。野人篱落通渡口,贾客帆樯出汉阳。多难渐平堪对酒,一罇未尽更焚香。凭将使者阳春曲,消尽征人鬓上霜。”(6)一诗,被明人胡应麟评为“句格庄严,词藻瑰丽,上接大历、元和之轨,下开正德、嘉靖之途”(7),语言素朴有度,感情动人。马祖常在《卧雪斋文集序》中提及“华之大艳者必不实,器之过实者必不良”,也是强调文章应当文质彬彬,形神俱备。阙之诗文更是如此,如《宴晴江山拱北楼》:

汉坻开绣阁,萧然似渚宫。晴江华楯外,列岫绮钱中。

树色青罇緑,荷花女脸红。贤王敬爱客,乐宴意何终。(8)

三言两语道出宴请场面的热闹宏大,贤王爱宾之间饮酒作乐,阁楼外的青树碧荷更是在廷心笔下羞涩脸红,不禁引人遐想。《山亭会琴图》更是如此:

连山环絶壑,云木乱纷披。

中有抱琴者,有如荣啓期。

萧然久不去,问子欲何为?(9)

对于山壑中的景色一笔带过,“中有抱琴”意蕴深远,让人回味无穷;结尾一问,让读者也禁不住自问“欲何为”。诗娓娓道来,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让人如沐春风,读起来朗朗上口。《元代民族史》如此称赞“元末唐兀人余阙以质朴无华的文字,生动地记录了唐兀浑朴友善的民风,有层次的描述了唐兀人质直笃实的心理素质。”(10)由此可见,余阙认为论诗作文当如此,崇尚朴实无华,素朴无琢。

元代中后期,政治腐败,财政枯竭。而这又与当时的官吏选拔任用有关,蒙古统治者对中原地区及江南的汉族、女真族等有着戒备,反映到官员任用上必然是少用,多对蒙古族和色目人进行重用,因此造成蒙古及色目大臣专权横行的现象比比皆是,进而造成政制混乱腐败不堪。元王朝对此种现象的包庇和姑息,更是激化了民族矛盾,进而导致农民大起义,力将元王朝的统治彻底推翻。廷心也曾意识到形势不容乐观,“目前之事未见快意,将来噬脐有不可悔者矣”,他清醒的意识到最后或将亡国。朱学勤说道:“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他们要提前预言一个时代的真理,就必须承受时代落差造成的悲劇命运。”(11)余阙在济民救世的包袱之下却不能挽救大厦将倾的悲剧,这种愈发清醒的状况下无力回天。因而这种社会政治所触及的痛感成为他的文学思想成因之一。

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道:“儒学为中国特有产物,言华化者应首言儒学”(12),而西域诸家中,除马祖常外,厥推余阙。作为华化代表之一,余阙深受儒家文化浸染,其所遵从的君臣纲常都是儒家思想的要义。而在廷心诗文中,更是彰显。

余阙深受君臣大义下的以身殉国的烈士,其一生都在践行着儒家道义,或是交友,或是侍君。其弟子郭奎、戴良、涂颖等人更是深受廷心影响,选择“达则兼济天下”。余阙其弟子郭奎在余阙死后数年路过安庆时有感赋诗:“哲人不复见,黄鸟悲且鸣。高山尚岩岩,梁木何其倾。忽逢旧耆老,”其所说“哲人”出自《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夫子殆将病也。”后人因此以“哲人其萎”为圣贤之人病逝的典故,也可常用作慰唁之词。郭奎将余阙比作“哲人”和元廷的“梁木”,从中可见对余阙一生所坚守的大义及奋战守城的敬佩。

余阙以儒心交友,贡师泰、郑玉、樊执敬等人皆是忠君爱国的仁义之士,余阙曾作《与子美先生书》三篇、《别樊时中廉使》、《送樊时中赴都水庸田使序》等文,可见其与友人情谊深厚。在《聚魁堂诗序》中,余阙论及:“由此而升以行道,以致君,以泽民,将无不可”,即为人臣要致君泽民,方能升以行道。余阙一生都以致君泽民的理念约束自身,坚守儒家文化中致效君主,惠泽百姓的要义。余阙一生都在践行身为人臣的准则,且不忘初心,矢志不渝。

综合来看,余阙极为注重提升创作者伦理道德修养及学术修养,更是推崇作品能够文质兼备。结合其时代影响,廷心深受元代社会政治状况及儒家思想文化熏陶。

注释:

朱荣智.元代文学批评之研究[M].台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

余阙《题涂颖诗集后》,《青阳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余阙《送葛元哲序》,《青阳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余阙《送葛元哲序》,《青阳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余阙《送葛元哲序》,《青阳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余阙《登太平寺次韵董宪副》,《青阳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转引自刘嘉伟.西夏诗人余阙之诗风及成因[J].西夏研究.2014.4.

余阙《宴晴江山拱北楼》,《青阳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余阙《山亭會琴图》,《青阳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罗贤佑.元代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251.

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元)余阙.青阳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

[2]罗贤佑.元代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3]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4]朱荣智.元代文学批评之研究[M].台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

[5]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孔庆利.余阙诗歌研究[D].河北大学,2012.

[7]魏嘉媛.余阙及其诗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8]段莉萍.试论古代羌族作家余阙的文艺观[J].民族文学研究,2003 (03).

[9]查洪德.元代文学文献与元代文学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0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