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落子凄凄然:浅谈“蝉”的文学意象

2018-11-19 10:12赵祎涵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寒蝉采桑子悲秋

赵祎涵

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它最初是幼虫,后来成为地上的蝉蛹,最后可以飞,可以栖息在树梢。蝉的幼虫形象始见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又总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蝉也逐渐被文人们赋予了更多种情绪,也慢慢变成了有多种寄托的文学意象。

作为自然物表现生活气息

蝉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七月》:“五月鸣蜩。”蜩即蝉。蝉儿叫是以季候带出农事的真实写照。另外一首是《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评注说“蜩,螗,皆蝉也。如蝉鸣,如沸羹,皆乱人意”。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月令》)蝉与蟋蟀等小昆虫一样,是单纯的一种物候,单纯的在描写客观风物。隋代的王由礼《赋得高鸣蝉诗》“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露下绥恒湿。风高翅转轻,叶疏飞更迥。”这些诗,皆是描写在秋风暮晚中的鸣叫或写生命活动的情况,大多描写的是蝉生活环境以及特定环境下的存在空间。人们知晓蝉噪秋至,秋来悲生,寒蝉随着落叶、风霜等,成了悲秋的最初原型,只是此时的人们还未有所寄托情感。

时间更迭和悲秋悲己思绪的寄托

时间意识,这是诗人运用寄托手法赋予蝉的最基本的意象。我们皆知蝉的一生短暂,庄子说:“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蝉短暂的生命活动和夏秋之际的阵阵经济声,与诗人的情感巧妙的引起了共鸣。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哀愁从心生,只是因为诗人自己心含苦盏:“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晏小山有《采桑子》:“莺花见尽当时事,应笑如今。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这是词的下阙,秋萧瑟,蝉凄然,人悲悔惆怅多潸然。作者在上阙近似自嘲地说:“自父亲去世之后,从烈火烹油之盛,只剩下余烬冷烟,他亦从雕廊画栋的楼头,跌进人情冷暖的世俗”。时间更复,世事难料,作者心中难以排遣的悲愁苦闷,似乎在寒蝉日日哀鳴中被无限扩大。寒蝉,悲秋,言己,这也使得蝉成了寄托悲秋感怀的寄托。

渲染离别情绪及思乡感怀

秋后的蝉命不久矣,在历经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鸣叫,所以寒蝉便成了悲凉的代名词。南唐诗人冯延巳《采桑子》:“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斋。”因秋蝉悲凉不堪思量,触景感怀而抒发独游之悲。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一词的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虽是只想渲染秋季的微寒萧瑟,却是亦有离情别绪,是在雨后的黄昏,汴京城外的长亭,与恋人分别。

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这种苍凉的氛围,将孤冷意象融入别离远游之中。如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诗中的“默守”、“欲行”,诗人将离愁别恨寄寓蝉身,把这种羁旅之悲、孤苦寂寥寄托在蝉身上,在生离死别时,在宦海失意中,唯有自己的无助与无可奈何。这些诗也都是借寒蝉凄切寂寥,来抒发思乡之情的。

迍邅命运的自喻和高洁的人格象征

由于人们认为蝉以露水为生,因此它又是纯洁的象征。唐朝诗人虞世南有名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虽是隋朝旧臣,但他为人正直,才高学广,被唐太宗李世民看中并留用,并深得器重。他通过蝉的饮露、高鸣等,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和为国奉献的无私之心。

骆宾王曾因为上书议政,冒犯了女皇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他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他说:“露重”、“风多”,心中承载着悲愤和感慨,官场阴森,朝廷无道,社会黑暗,百姓疾苦,每个如蝉般的人,都在感受着露重风多。“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无人信高洁”一句则是抚膺长叹般的感慨。

晚唐的“三十六体”诗人之一李商隐则写:“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诗人满腹经纶,抱负高远,然而清高自负的他却不被重用。后来,又陷入牛李党争,他因为身份而处处为难,如履薄冰。听到蝉的鸣唱时,他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的无人同情联想到自己无同道相知的悲凉。

三首诗都是唐代咏蝉寄意的名作,但由于三位诗人的地位、际遇、气质不同,使三诗旨趣迥异,被称为唐代咏蝉“三绝”。类似的诗其实很多,《新蝉》中写到的:“齐女屏帏失旧容,侍中冠冕有芳踪。翅翻晚鬓寻香露,声引秋丝逐远风。旅馆听时髭欲白,戍楼闻处叶多红。”也是用蝉来喻美人,实有种家国零落的悲哀情绪,带着作者的爱国之情和不被重用、国家零落的痛惜。

猜你喜欢
寒蝉采桑子悲秋
苏幕遮·怀南宋词人有感
采桑子·春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圈里事儿
采桑子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朝花夕拾
悲秋
令山河动容的美丽:浣溪沙与采桑子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