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芒果街上的小屋》看奇卡纳文学特征

2018-11-19 10:12刘颖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刘颖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美国墨西哥裔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双重影响下,墨西哥裔女性文学悄然兴起,并随着发展和成熟诞生了奇卡纳文学,成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奇卡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经典作品《芒果街上的小屋》以女性的视角,展示奇卡纳的心灵世界,彰显奇卡纳文学作品的独特特征,引领大家关注奇卡纳作品的美学。

关键词:《芒果街上的小屋》;奇卡纳文学;美国墨西哥裔文学

桑德拉·希斯内罗斯(Sandra Cisneros),是一位颇有声誉的奇卡纳作家。她创作的《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部有代表性的、颇具奇卡纳色彩的作品,也是拉美裔文学中译介最广的作品之一,是奇卡纳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主人公埃斯佩朗莎(Esperanza)作为叙述者,深情讲述着处于美国主流社会边缘的墨西哥裔女性的故事,语言极富诗意,感情真挚。

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中译本于2006年正式发行之前,国内研究者石平萍在《奇卡纳女性主义者、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一文中对希斯内罗斯的创作进行了综合性的评述。其后,学者们就开始关注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芒果街上的小屋》,但研究多是重点关注在墨西哥女性原型的分析、“房子”的意象、空间的表征、身份的建构等主题上,缺乏对奇卡纳文学特点的宏观整体分析。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芒果街上的小屋》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索奇卡纳文学特征。

一、奇卡纳文学

20世纪以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黑人文学、犹太文学、亚裔文学和墨西哥裔文学等族裔文学各放异彩。在美国民权运动和奇卡纳女性主义运动的背景下诞生了美国墨西哥裔女性文学,也称奇卡纳文学(Chicana Literature),是美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族裔文学,奇卡纳文学此提法更加强调民族身份的认同。奇卡纳将特殊的族裔文化和女性身份相交织,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主题和鲜明的写作风格。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墨西哥民族的文化传统,还以奇卡纳的视角看待族裔内外的世界,讲述墨西哥裔女性惨受种族、性别、阶级压迫下的现实生活,她们通过文学作品发出自己的声音,希望能唤醒关注。吕娜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奇卡纳文学就是奇卡纳作家以其混合/杂交的文化身份,使用富有民族特色和女性特质的反传统方式创作的具有政治含义,对抗种族、阶级和性别压迫的少数族裔女性文学。”《芒果街上的小屋》虽不是鸿篇巨制,但在创作主题、叙事手法、文化传承上显得独树一帜,视为奇卡纳文学的典范。

(一)鲜明的创作主题

奇卡纳文学作品的体裁很多都聚集在女性成长小说上,奇卡纳成长小说以女性的性别、种族身份为出发点,有别于传统的成长小说。可见,种族、性别和追寻是奇卡纳文学作品的中心主题。奇卡纳作家大都以女性为创作主体,讲述她们因族裔不同而遭受的痛苦和无助,展现奇卡纳的成长与蜕变,从迷茫、困惑到梦想、追求。奇卡纳作为社会底层的女性,她们本沉默无名,在种种经历之后,奇卡纳顿悟了,她们需要获取知识改变自己、获得独立,她们要勇敢地去外面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芒果街上的小屋》以埃斯佩朗莎的儿童视角和口吻来叙事,与其说它讲述的是埃斯佩朗莎一个人寻梦的故事,不如说是整个族裔寻梦的故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强烈的感知到作为美国主流社会下的边缘人,美国墨西哥裔女性生存于夹缝之中,与此同时,又深受墨西哥男权制度的欺压。居住在芒果街上的奇卡纳们一度失去了话语权,她们没有身份认同感,隐忍而被动。作为一位奇卡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采用语言为媒介打破沉默,重树奇卡纳的身份。芒果街上居住着各色女性,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中成功地塑造了几位女性形象,坚持写诗的密涅瓦、努力上学的阿莉西娅等,她们虽无力改变少数族裔的深刻烙印,但也在倔强的成长,地位卑微的女性在呐喊,发出内心深处的不满与对抗。可见,如何在多重压迫和困惑下,树立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奇卡纳作家们在文学作品中所想展现的。

(二)跨界的叙述手法

奇卡纳作家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从结构到语言都突出了混杂化,以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表明作者兼容多重文化,也在某种意义上展示出奇卡纳文化多元的特点。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中,作者摒弃传统的叙述手法,突破传统小说以因果逻辑或时间顺序为线索的结构,采用松散的非连续性叙述方式,随意而自由。44个记忆片段,从哪一个章节都可以开始读起,看似不相关联,是独立的个体,但又融会贯通,呈现出动态的、交错的活力。结构看似松散,但实际是奇卡纳作家旨在通过此种叙述形式来表达人物断裂的自我认同感。奇卡纳的作品中还常常采用英语和西班牙语进行双语转换,一是对于民族身份的寻找,二是传播自己本国的文化,这种跨语言的游戏亦在表现奇卡纳独有的跨文化身份。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中,无论是父亲悲痛下脱口而出的西语,还是不会讲英语的玛玛西塔,他们都在表达对外来文化的抗拒,有些时候母语的表达比英语更有亲切感也更方便。两种语言的冲突,使读者强烈的感知奇卡纳处在被主流社会拒绝和排斥的尴尬境地,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墨西哥裔移民社区。在英语写作中插入一些西班牙语,就好似在英语写作中加入了调味料,具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把两种语言结合起来,实际上也沟通了两种语言和文化。结构的随意,语言的杂糅,这就是奇卡纳的写作特色之一,这也是墨西哥裔妇女凌乱而矛盾的生活写照。

(三)强烈的文化传承

奇卡纳文学中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特定的歷史背景,使它成为众多少数族裔文学中最耀眼的存在。奇卡纳作品里无不反映了奇卡纳处于土著文化、西班牙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文化杂交中。对于美国境内的少数族裔来说,很难完全拒绝或认同美国主流文化,奇卡纳在自我认同和异乡他者的双重任务中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她们既不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又能接受美国不同于自己民族的各个方面。奇卡纳文学便是将写作作为连接当代美国和墨西哥文化的桥梁,在文学作品中传承和坚持墨西哥文化传统。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中使用了许多用西语表达的物品的词汇,如:Chanclas(塌跟的旧鞋),Tembleque(震簪),Merengue(海地舞蹈),Tortilla(墨西哥玉米饼)等,使读者更加了解墨西哥文化的特色。奇卡纳的混血文化必然不能脱离墨西哥文化传统,奇卡纳作家经常以瓜达卢佩圣母(la Virgen de Guadalupe)和玛琳琦(la Malinche)等民间传说作为文化隐喻,充分利用土著神话中的女性原型来创作奇卡纳女性形象,如《芒果街的小屋》中有着瓜达卢佩圣母影子的母亲和瓜达卢佩婶婶、玛琳琦式的人物拉菲娜等,这些形象各异的女性角色无疑都是这两个原型形象的延伸和杂糅。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只有兼容并包、尊重差异才能富强兴盛。

二、结语

奇卡纳以其独特的族裔经历和女性经验建立属于奇卡纳的文学传统,通过文学作品来对抗种族阶级偏见和来自族群内外的性别歧视,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文化特色,鼓励奇卡纳不断成长、奋斗,冲破性别、种族和阶级的藩篱,追求自己的梦想。《芒果街上的小屋》作为奇卡纳文学的代表彰显了其美学,芒果街上的“希望之屋”代表了无数西语裔美国人的希望和梦想。奇卡纳文学正以其不同于美国其他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风格不断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Saldívar-Hull,Sonia.Feminism on the border:Chicana gender politics and litera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2000.

[2](美)桑德拉·西斯内罗斯,潘帕译.芒果街上的小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3]吕娜.当代奇卡纳代表作家研究[D].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