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学的相互“欠债”

2018-11-19 10:12孙树程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万寿寺亚诺王小波

孙树程

一、引言

何为“相互‘欠债”?这一说法来自于余华在《文学和文学史》中的一段话:“任何一位作家的前面都站立着其他的作家。博尔赫斯认为纳撒尼尔·霍桑是卡夫卡的先驱者,而且卡夫卡的先驱者远不止纳撒尼尔·霍桑一人,博尔赫斯同时认为在文学里欠债是互相的,卡夫卡不同凡响的写作会让人们重新发现纳撒尼尔·霍桑《故事新编》的价值。”(1),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莫迪亚诺和王小波也不例外,因此,笔者将以“中西方文学史的相互‘欠债”这一主题展开这篇文章的论述。

二、戏仿

首先,如果说要给“欠债”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笔者认为文学上的“欠债”就是影响,而今天谈的第一个《万寿寺》与《暗店街》的“欠债”便是戏仿。

第一次读这两个文本,笔者觉得,《万寿寺》和《暗店街》之间的关系是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但经过对文本的再次阅读,笔者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学者戴锦华认为,《暗店街》之于《万寿寺》不过是如《红线传》一般的“噱头”罢了。因为整部作品提到万寿寺的地方更像是作者装点门面的游戏之笔,不可细究。但是,当读者真正走近《万寿寺》便不难发现,与其说《万寿寺》是对《暗店街》借鉴,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戏仿与解构。

所谓“戏仿”,即“滑稽模仿”。华莱士·马丁认为:“滑稽模仿本质上是一种文体现象——对一位作者或文类的种种形式特点的夸张性模仿,其标志是文字上、结构上、或者主题上的不符”。对于被模仿的文类和文本来说,戏仿所造成的后果甚至是毁灭性的,戏仿“不是虔诚地景仰经典”,相反它“使用种种浮夸的方式破坏经典”。(2)笔者认为《万寿寺》正是对《暗店街》的戏仿,与援引《红线传》中的基本人物和时间背景相比,《暗店街》则是给《万寿寺》以启发的参考文本。如果读过《万寿寺》便不难发现,文本中有很多东西与《暗店街》类似,但却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和启发。

三、叙述意象的“欠债”

就记忆这一意象而言,可以从文本中感受到,王小波并不是很同意莫迪亚诺对于记忆的看法,从他的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到的是对过去记忆的一种厌恶与排斥,而不是莫迪亚诺作品中对于过去记忆的渴望。在莫迪亚诺的眼中,失去的记忆是美好的,是主人公对于过去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与想象,所以主人公会去主动地寻觅自己地身份线索,试图恢复记忆,找寻过去生活记忆,便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思。同样是记忆,王小波却是对它避之不及,在他眼中,过去的记忆是如腐尸一般恶心的东西。与《暗店街》不同的是,《万寿寺》的主人公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获得打开自己记忆的钥匙,但是他却一直在逃避,逃避糟糕现实,被动地接受他人的信息。不过有一点,二者确实难得地达成了一致,那就是“丧失记忆是个重大的题目,而记忆本身,则是个带有根本性的领域,是摆脱不了的。”

就失忆的方式而言,二者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又不尽相似。这两部文本的主体是两个失忆的主线主人公“我”,他们是作者用来串联或是并联一些碎片化和七零八落的片段性叙述的工具。但不同的是,《暗店街》中的“我”是遭受了精神打击之后最后失忆,而《万寿寺》中“我”则是遭受了物理打击而失忆。两个文本中的主线主人公的失忆方式不同,一个是遭遇了精神打击,一个是物理打击最后失忆,那么也就造成了两部作品不同的找寻记忆方式和两部作品不一样的写作风格。

《暗店街》中的“我”,是一个受到精神打击的“我”,拒绝进行精神探索,一直通过一个个碎片化的现实具体的证据来找寻记忆,看似悲伤的情节与气氛中却蕴藏着对过去记忆的向往与对美好现实的追思,最终两条主线逐渐趋近,现实与记忆产生重叠与交织,主人公“我”得到了自我救赎和悦纳。看似悲情的结尾却给现实以美好的想象,给人一种莫名的温暖感,人物最后虽然没有找寻到自己的记忆,却给现实生活以希望。

而《万寿寺》的主人公受到物理打击后,一直试图从内心世界和感官去找寻自己,整個文章看似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脉络线索,实则各种可能性并存,精神世界丰沛饱满充满活力。作者用戏谑口吻诉说着对现实生活的厌弃和不满,不同于莫迪亚诺作品中的主人公,王小波笔下的主人公一直向自己想象的理想人设靠近,沉浸于自己的理想世界,可当记忆恢复之际,正式美梦破灭之时。就如文中所说:“当一切都无可挽回地沦为真实,我的故事就要结束了”,“我和过去的我融汇贯通,变成了一个人”。“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同样是与过去融合,王小波笔下的人物最终走向了绝望和悲伤。

《万寿寺》和《暗店街》有着种种相似之处,却又不尽相同。王小波从莫迪亚诺那里汲取了创作的灵感,通过解构莫迪亚诺对于记忆和现实的理解,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来,实现自己的文本重组和延申,也是对莫迪亚诺的一种致敬。

四、思潮上的“欠债”

谈到这里,笔者想谈一谈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王小波和莫迪亚诺的这两部作品的影响。那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什么区别呢?

笔者认为与后现代主义作家相比,现代主义作家更注重形一种形而上的沉思,注重对意识形态的描绘,现代主义文本看似混乱碎片化,但总结起来还是会有一个所谓的主题或中心。而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则是超自我世界与现实世界混杂,现实与梦幻交织。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眼里,每一个语言符号都是一张牌,这些牌的每种可能的拼凑方式就是文字,文学已成了毫无意义的游戏,更无所谓主题可言,一切都是完全自由的(3)。笔者认为,试图去解读后现代主义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可笑的行为,因为后现代主义本就毫无逻辑可言,他所追求的是对现实的反叛,对逻辑的反叛,而不是文本的内涵。不同的人读同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就如一句话所说的,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暗店街》而言,这部作品与其说是是个后现代主义的作品,还不如说是一个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过度的作品。《暗店街》从承续和类似的角度来看,是把“时间”作为总体或基本的主题的,以“回忆过去”的叙述向度构筑而成的,把第一人称作为主要视角,对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意识形态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诉,看似充满着浓重的意识流感。但当读者细究时,却不难发现,与众多意识流作品不同的是,《暗店街》的整个故事却并不是按照某一特定的心理时间线索来发展的,而是不同时间和不同时空相互交织,叙述混乱,自由,七零八落,看起来虚无荒诞,碎片化。总的来说莫迪亚诺并不像传统的现代主义作家一样,注重在他的作品中去进行一种形而上的沉思,去批判现实,反对社会,虚幻但是并不悲观,所以我说,这个文本是一个非典型的现代主义文本。

而《万寿寺》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本,所有的内容情节,采用元小说的表现手段,对小说里次线上的故事和人物进行解构和重塑,使用了戏仿和互文性的手法致敬了莫迪亚诺的《暗店街》,表达极为自由与天马行空,同时是作者自己的内心剖白,对现实的反叛。

从“欠债”这一角度来看,我将《万寿寺》看成是《暗店街》的未完的后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是中国先锋派小说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本的一种借鉴和延伸。

五、小结

总的来说,这两部作品有一定的相似性,相似的人物经历,相似的故事情节(找回记忆),相似的叙述方式(两条线索)但是却又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王小波通过解构和戏仿的方式,从莫迪亚诺的《暗店街》中汲取灵感,最后创作出了《万寿寺》,中国读者也从王小波的《万寿寺》中认识了莫迪亚诺。笔者认为,这便是中西方文学的相互“欠债”。

注释:

张奕辉.虚幻与感伤——《暗铺街》的叙事艺术与独创性光芒[J].作家,2015(3).

程鸿彬.通往沉思和想象的陷阱——论王小波小说《万寿寺》中的“戏仿”[J].理论与创作,2006(3).

王军.“游戏”,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叙述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1).

猜你喜欢
万寿寺亚诺王小波
名人名言
王小波《万寿寺》的叙事方式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王小波 你好哇,李银河
克里斯蒂亚诺·阿蒙:拥抱5G时代
王小波《万寿寺》“城”意象解读
二〇一四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诺贝尔讲演
浪漫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