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音乐学视角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字调与音乐的关系研究

2018-11-19 10:12王洪涛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平仄古诗词

王洪涛

摘要:中国语言独具的“四声”音调特点 致使古典诗词在朗诵时就具有音乐的旋律性,以语言音乐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字调”与“音乐”结合的关系,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曲谱分析,找出之间相互影响的共性特点。

关键词:语言音乐学;古诗词;字调;平仄;四声

关于语言音乐学,早在1945年,杨荫浏先生发表过一篇《歌曲字调论》,文中阐述了昆曲音乐中字调与音乐互相配合的一些原则。在50 年代,他又写了《丝弦老调的唱法中所涉及的音韵问题》一文,进一步以音韵学的知识讲明音乐与字调的关系,并指出,研究音韵与字调的关系是研究民间唱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后,在1963 年,杨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语言音乐学的专门课程,编写了讲义《语言音乐学讲稿》。讲义中,系统地由音韵学知识讲起,并仔细地分析了汉语的声、韵、调、句、逗等与音乐的关系。语言音乐学这门学科,也以此为标志正式地在我国成立了。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结合的一种音乐体裁,中国诗词自古就有“诗与乐不分家”的说法,众所周知,汉语属声调语言,被称为“旋律型声调语言”诗词语言有四个不同声调,在古代人们把它们称之为:“平、上、去、入”,而依照四声,又将文字分为平仄两大类,明代真空和尚解说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两种特点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声韵结构。

四声与平仄的关系如表1:

在“字调与音乐的关系”一文中,杨荫浏先生首先提出了“南北曲字调配音表”,他认为:语言字调的高低升降影响着音乐旋律的高低升降。

根据这个表中所列出的各种“腔格”,我们完全可以明确昆曲字调配音的规律。大体上遵循“上仄下平”原则。如果再细致化,字调的连接有一系列规律:1.阴阳相连-阴高阳低;2.阴上相连-阴高上低;3.阴去相连-阴高去低;4.阳上相连-阳高上低;5.阳去相连-阳低去高;6.上去相连-上低去高;7.同声相连-前高后低。

除此之外,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音乐家赵元任在他的《新诗歌集》序中的《本集的音乐》一文中,提出了两个解决声韵与音乐旋律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种:根据歌词阴、阳、上、去而定歌调高、扬、起、降的趋势;

第二种:将字分为平、仄,平声倾向于低音和平音,仄声倾向于高音和变度音(即一个字唱几个音,赵元任称它为变度音);

本文将借鉴以上研究思路,利用运用图形比较法,制作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与字调分析图谱,分析语言的四声,平仄,如何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走向进行影响。

我们以作曲家刘雪庵和王立平各自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红豆词》词:曹雪芹(清)为例。取第一句词: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曲谱分析如图1:

先看刘雪庵作曲的《红豆词》,第一句词:“滴不尽”音调是:阴平→阳平→去声,旋律音高是:e2→b1→d2,符合“阴阳相连—阴高阳低”;阳去相连-阳低去高。“相思”音调是:阴平→ 阴平,旋律音高是:d2→a1,符合:同声相连-前高后低,“血泪”音调是:上音→去音,旋律音高是b1→d2,符合:上去相连-上低去高。旋律走向符合杨荫浏先生提出的字调论述。

再看王立平作曲的《红豆词》,“滴不尽,相思血泪”,此句的声韵是“平平仄,平平仄仄”,所以旋律中前半句维持在b1和a1音上,后半句旋律从g1上升到b1上,根据声韵的规律,旋律也自然行成一个由平稳向变度的趋势.接下来“抛红豆”的声韵是“平平仄”,其中“抛”“红”“两个字是平声,因此旋律高音不变,保持在b1上,“豆”仄声,所以旋律发生高度和变度音,从e2 →f2 后下降到a1.整体旋律走向符合赵元任提出的:声韵与音乐旋律相结合的理论。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观察这两首歌曲的旋律线走向,发现虽是不同作曲家创作的声乐作品,但是旋律的走向却是非常相似,从开始的下行到上行运动,到相同的高潮上升点,到后面的旋律起伏波动,只最后的旋律下行进入低谷结束,几乎是一模一样。这也更进一步论证了古典诗词的“字调”特点对歌曲旋律音高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红豆词》的曲谱分析,指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字调”与“旋律”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语言音乐学中字调论的研究范围。因此从语言音乐学的角度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分析研究,是当代中国音乐研究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分析曲谱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四声”系统是有区别的,用普通话的语音去朗读分析古典诗词的音调,势必和古人用古汉语语言创作诗词时有差距。在分析制作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与字调分析图谱时,应考虑到这个问题。在古汉语音调上的分析要准确,要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除了借助各大图书馆和电子查阅工具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古籍访查,从而得出最准确的字调信息,只有这样,研究結论才会趋于客观和全面。

参考文献:

[1]杨荫浏著.语言音乐学讲稿[M].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3.

[2]杨荫浏著.语言与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章鸣编著.语言音乐学纲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4]王力 汉语音韵学[M].中华书局,1956.

[5]李西安.汉族旋律与诗歌.[J].音乐研究,2001 (09).

[6]孙玄龄.杨荫浏先生与《语言音乐学初探》[J].中国音乐学,2000 (02).

[7]Алексеева,А.Н.К теории интонационного синтеза в вокальной мелодии(音调系统的理论在声乐旋律中的体现)[J]/А.Н.Алексеева//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и эстетические проблемы советской музыки:сб.науч.тр./Pедкол.Е.В.Назайкинский(отв.ред.)[и др.].–М.:МГК,1985.–С.58-75.

猜你喜欢
平仄古诗词
孙 宝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