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文学受众的阅读模式转换

2018-11-19 10:12苏芊芊王婧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阅读模式融媒体时代

苏芊芊 王婧

摘要:当下的文本传播形式和读者阅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具体表现为文本传播的主要形式由从纸质传播转变为电子传播,读者的阅读方式由单一的对文字的线性阅读转变为对文字、图像、影像、音频以及交互体验等形式相结合的非线性阅读。阅读方式的转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收获和阅读成效,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文本接受过程中读者的被动地位,提高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本文就融媒体时代文学受众的阅读模式及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以期探索既不破坏“文本意图”又能有效展现当下价值的文本诠释参照。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文学文本;阅读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电子终端和流量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媒体间融合已成为当下传播领域中最重要的特征。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文学文本的传播形式和阅读模式的演变也与媒体发展模式紧密相关,呈现出多元化、非线性、交互式等崭新特征。

一、融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

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区已全面普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并普及了4G、5G和Wifi等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新技术的普及引领了传播方式的转变,移动终端被学界称为“第五媒体”逐渐开启了时下传播的“互联网+”时代。“第五媒体”的到来不仅意味着传统的纸媒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更意味着诸种媒体传播形式面临着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及前所未有的在融合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挑战——即“融媒体”时代的到来。

较之于传统媒的媒体形式,“融媒体”并不是某种实在的传播媒介的物化表现形态,而是一种全面整合传统的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优势,并全面提升其功能和价值的一种媒体实践模式和运作理念。“融媒体”理念将纸媒、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介所承载的丰富内容与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等新媒体的灵活、快捷和交互特征相结合,借助移动终端APP应用、VR虚拟技术等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多多种媒体的共同竞争力。比如,在手机占当下国人日常娱乐方式的74%比重背景下,自媒体平台迅速崛起,这一方面分割了传统媒体的蛋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传统媒体时代小众审美内容的客群。又如,自2016年以后,各国的电视媒体开始采用移动直播形式报道重大事件:英国BBC借助社交媒体Facebook直播欧盟与土耳其峰会,国内主流媒体也采用移动直播方式扩大其播放途径。此外,微信扫码形式也使受众获得了直接、便利的信息通道。

二、融媒体时代文學受众的阅读模式转换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的传播介质和无线网络等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以往人类的阅读习惯——无纸化移动阅读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成为现代社会的全新的阅读方式乃至未来的阅读趋势。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引导数字出版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以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都曾明确提出要加速我国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出版转型,进而实现中国出版业的产业升级。在这种情势下,传统纸媒出版业就开始不断尝试自身的APP发展之路,大量阅读类APP应用程序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手段。据统计,在国内苹果的iTunes App Store和Android的Play Store中,传统纸质媒体涉足开发的资讯类APP占排名前400的APP的47%。

据《第十五次全国国米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71.0%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14.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2.8%的成年国民使用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在所有媒介中,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为80.43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0.70分钟。[1]

在传播媒介不断更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受众的阅读模式也随之不断转换,其大致经历了如下转换历程:纸质媒体时代,文学受众主要采用传统的文本阅读和图像阅读模式(连环画、漫画、绘本等)接受信息;大众媒体时代,伴随着诸多传统文本的被荧幕化改编,文学受众的选择范围增大,在传统的文本阅读模式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试听阅读模式借助电视和广播媒体接受文本信息;互联网时代,一方面,以亚马逊集团的kindle为代表的电子阅读载体备受欢迎,使电子书阅读成为新兴阅读模式。另一方面,大量电子读物依托互联网的超链接和即时性特征而涌现,使文学受众不仅能徜徉在电子阅读的无限信息量的海洋中,还强化了文学受众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文学受众通过互联网的即时回复功能有力地传达出读者的解读与声音;在当下的融媒体时代,文学受众的阅读模式则更加多样,除了以往传播时代的各种阅读模式外,移动终端的APP浏览模式则成为更为便利的选择——各类阅读AAP、有声读物APP、电台APP和影视类APP的大量涌现史无前例地扩大了文本的阅读群体,并开启了移动媒体碎片化阅读形态。融媒体的便捷性所带来的文学受众群体的扩大一方面意味着文学文本的传播范围将会更广,传播界限将会更小,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文本传播的有效性和价值性应被充分重视。碎片化阅读在使受众的阅读频率增多的同时也意味着其单位阅读时长的缩短,因此,碎片化阅读的信息和价值获取效率成为读者阅读环节中的关键问题。数据显示,将近四分之一的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愿意为具有信息增值意义的数字阅读服务买单。

三、新型阅读模式下的受众能动价值

在艾布拉姆斯的“世界—作家—文本—读者”文学四要素论中,文学活动的核心集中在文学作品层面。在伊瑟尔的文本接受理论中,作家预设的能够完全地、正确地理解自己作品含义并将之具体化的“隐含读者”则是有效文学阅读活动的关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纸媒传播时代,文学受众就是使文学活动得以完整最终环节,文本只有经由读者的终极阅读、评价乃至再创造才得以实现其本真价值。在融媒体时代阅读模式转换的背景下,文学受众从读者扩大到观众、听众和各类APP的体验者,其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也从过去的阅读、评论扩展到当下的主动接受、宣传推广乃至参与再创造。

今天的文学受众已经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界限,不再仅仅热衷于某种单一文本传播媒介。除了长期的纸本阅读和影视阅读的体验,他们也乐于接受VR影像及游戏式互动阅读等新型的阅读体验。这意味着,当下的文学受众会在抽象的文字组合之外感受到更为丰富的文学形象,他们会在不同形式的阅读中生成具有个体差异性的文学判断以及对于文学世界的想象。在这种情势下,受众对文本的接受与解读则变得更有积极作用。相应地,如果一部作品在接受过程中仅仅面向伊瑟尔所设置的“隐含读者”开放,必将冒着沉没在浩瀚的融合形式文本海洋的风险。在这个维度上,“一部作品的跨媒介审美想象的发生时间甚至可以比姚斯的期待视野的发生时间还要早。”[2]姚斯的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活动开始前及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过去的社会经历、教育背景和认知模式所形成的对作品的心理期待。而融媒体时代的文学受众,则可以借由媒体的交互宣传特征,在作品尚未被创作之前就表达出自己的心理期待,也可以在对文本的不同模式的“阅读”过程中充分表达观点和建议,甚至影响作品的后续创作。在2018年暑期档热映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对乾隆皇帝浓艳繁复审美的再现,对他热衷于在艺术品上盖章的“破坏行为”的着意刻画,以及对他鉴赏真假《富春山居图》事件的重新诠释,都反映了近年来文学受众在不同媒体中对历史事件的“吐槽”。

此外,融媒体时代的多元接受渠道也促进了受众自发力量所形成的文本盗猎。“从首映礼仪式化的媒介事件,到播映过程中读者与作者通过各种渠道的角力争辩,传统的以官方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已经被在新媒体上展开的话题营销与议题设置而取代。一方面,普通观众用智能手机搜索着前一天晚上热播影视剧的各种消息……另一方面,深度解读者——粉丝用媒介事件进行消费,积极补充叙事中的空隙:忠实剧粉在微博、微信和明星的官网留言点赞,资深文青在论坛、豆瓣、知乎、公号撰写长文表达观点……比起传统的单向传播,新的参与方式如众筹、弹幕、打赏等带来的不仅是利润分成,而且是时尚符号。”[3]融媒体时代的阅读模式不仅有力传达出受众对文本的期待和接受的声音,更将相当数量的社会经历、教育背景和认知模式迥异的年轻人聚合到一个群体,形成崭新的社会文化现象。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与传统传播时代最重要的区别是信息传播价值的深入与信息传播对象的可针对性。一方面,融媒体时代的文学受众,可以在作品尚未被创作之前就表达出自己的心理期待,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表达观点甚至影响作品的后续创作。另一方面,融媒體时代的多元接受渠道也促进了受众自发力量所形成的文本盗猎,更将很大一部分具有社会、家庭和心理等个体差异的年轻人聚合到一个群体,形成崭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这种传播媒介与阅读模式转变的背景下,传统文学文本在融媒体时代的本真价值则不仅仅限于被以纸质形式和数字形式出版和传播,而更在于面向新型阅读模式下的读者的充分开放,才能完成其不同时代价值的当代延续。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出版发行研究,2018,05:5—8.

[2][3]李磊.从文本互文到媒介互文:网络小说改编中的冲突与融合[J].传媒,2018,04:72—73.

猜你喜欢
阅读模式融媒体时代
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影响
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能力要求
融媒体时代电台文字编辑发展战略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调适阅读心理,培养阅读技巧的策略
深化情感体验,建构阅读模式
高校图书馆创建大学生跨学科阅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