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解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11-19 10:12周菊菊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周菊菊

摘要:马克思主义学说论及的人类解放思想和当前享誉世界展现中国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两者在产生背景及具体特点上虽有所不同,但这并抹杀不了两者间实质上存在的理想与现实、普遍与特殊、终极与当下、长远与近期等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似迥异的两种表达,实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强大对接。

关键词:人类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享誉世界的同时也引起部分西方国家的质疑与争议,部分势力借此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威胁论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称霸世界的一种话语宣誓。而实际上,中国的强大一定是伴随着和平特质的,中国威胁论终将成为无稽之谈,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所论证的实现全人类解放思想一脉相承、不谋而合。

一、人类解放思想的产生及其特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内涵多样、结构繁杂的庞大体系。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旨趣对其进行具体形态的划分。根据人与外界依附关系划分,可将人类社会分为人的依赖阶段、物的依赖阶段以及自由发展阶段:人的依赖阶段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初始阶段,在此形态下,生产力只是在狭小的空间里和孤立的地点进行着;基于物的依赖而形成的人的相对独立性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有了相对开放的社会物质交往、多样的关系、各异的需求和综合性的能力体系;在此阶段铺垫的基础上,个性自由的第三阶段便相继而来,这一形态下,个体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群体的社会财富由群体的共同社会生产力产生。也即人们常说的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社会的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而第三阶段的真正实现必须建立在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这一前提之下。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首次提出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并最终把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人类命运的最终归属。全人类彻底解放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二是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三是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1.视人类为一个现实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的这一根本转变是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而实现的。黑格尔派以思辨的、头脚倒置的形式将人彻底抽象化、宗教化了,他“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的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也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之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1],同样,他将“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的东西的历史,因而对现实的人来说,也就是变成了人类的彼岸精神的历史。[2]”费尔巴哈是马克思恩格斯走出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一个重要桥梁,但他也未能真正理解“现实的人”的真正含义,仍然只是从抽象的、感性的角度去理解人。

2.引入实践观坚守彻底的唯物史观

与黑格尔哲学中强调的人的类特性主要是理智活动、理性思辨活动不同的是,马克思在肯定理智活动也是真正人的活动基础上更加强调“现實的、感性的活动本身”、“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才是人最重要的类特性。

3.将关注的重心转向广大人民群众

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而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正群众性活动。所以,关注人类命运首先是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是关注社会历史中一直被忽视的社会绝大多数的命运。也只有关注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发现历史的真相,才能立足于真实的历史,才能发现规律,最终为真正改变人类的命运建立科学的理论。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及其特点

“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而后其内涵日益丰富与拓展。2011年《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中倡导不同类型的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甚或拥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均可以结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4];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作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而后,总书记又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不断充实、丰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伴随内涵的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展示出了愈发鲜明的特点。

1.中国智慧的本土特色

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地区某些时间段这些问题对民族国家的威胁形势日益严峻,诸如环境问题、粮食安全、资源短缺、人口爆炸、网络安全、流行疾病、跨国犯罪等等。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世界各国都有过自己的思考与展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放眼全球的大视野下贡献出的中国思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渗透着浓厚的中国特色。

2.求同存异的世界多样性

中国和平崛起的态势不可阻挡,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之类的声音也大有市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虽扎根中国本土,但却从未要拒绝差异性、多样性,现实世界,人类生活圈千姿百态、婀娜多姿,不同肤色、宗教、种族、语言、文化、社会制度的人们胶糅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的共同体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

3.天下情怀的民族超越性

中国梦的实现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是机遇、是发展,没有命中注定的修昔底德陷阱,也不会有塔西佗陷阱,更有信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意在实现未来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舵,游戏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制定,国际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谋划,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的美好图景,进而实现整个人类的终极奋斗目标——全人类的真正解放。

三、人类解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学说论及的人类解放思想和当前享誉世界展现中国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两者在产生背景及具体特点上虽有所不同,但这并抹杀不了两者间实质上存在的理想与现实、普遍与特殊、终极与当下、长远与近期等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似迥异的两种表达,实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强大对接。

1.理想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力水平异常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极为充沛、落实社会公有制、实现产品的按需分配、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消失、阶级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自行消亡、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最终实现每一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也即建成一个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今天,全球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远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尚不完备,如此情况下,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真实而有效地回应了社会现实。

2.普遍与特殊

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关乎全天下,关乎每一份子,无国别、无种族、无宗教、无肤色、无地域等区别,是一种普世价值,是一种终极关怀;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起于中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朝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体现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发展规律的把握,极具中国特色;而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也依托于对世界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对当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顺应、以及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展现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们对于未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谋共治美好生活的憧憬、期待与渴望。

3.理论与实践

人类解放思想的历史逻辑表征了构建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人类解放思想的理想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共同体思想的阶段性和长期性,人类解放思想无产阶级的动力主体论证了构建共同体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总而言之,人类解放描述的是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它在21世纪的实践化展开。人类解放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现使人类解放思想脱离被束之高阁、高高在上困坐象牙塔的现状,理论有了实践的路径才会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实践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方能减少盲目性、随意性。

4.马克思主义话語体系的强大对接

人类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终极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可看成是关于人类未来命运走向这一话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下所给出的最新回答。这一思想的出现,向世人贡献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的同时,更是中国话语权的一种构建,在顶层理论设计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不谋而合般的强大对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2.

[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N]. 人民日报,2011-09-07 (15).

[4] 胡锦涛 .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2012-11-18 (1).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命运秀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