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颁给歌词作家无可非议

2018-11-19 10:12王轩雨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朦胧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

王轩雨

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宣布,将本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美国歌手鲍勃迪伦。文学奖颁发给了一个歌词作家,这一奖项刚一公布,即引起很多人的争论。

有人认为,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歌词作家,严重背离了文学的严肃性,这是评委的行为艺术,目的就是博人眼球。也有人认为,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一个歌词作家,这很可能是文学向流行的低头,是对文学的亵渎。

不过,歌词难道不是文学形式的一种吗?优秀的歌词作者难道就不是好的文学家吗?我认为,这些人的论断并不准确。

我们平时所说的文学,包括了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不管是什么表现形式,无非都是通过這种形式来表达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探究文学的发展史,我们发现,其实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在文学的各种艺术形式中,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这也就是说,文学最早的表现形式恰恰就是歌词。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诗经》,其中的风雅颂都与歌曲有关,颂是祭祀的时候唱的,雅是宫廷里的正统音乐,天子赐酒宴饮前唱的,风是各国的民间小调,出自大夫或农民之口。

其中的《伐檀》这首诗写道:坎坎伐檀兮,宜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桓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正是一首劳动人民在伐树时所吟唱的歌曲。如果说这样的歌曲不是文学,估计很多人都会不已为然。既然这样的歌词可以成为文学中的精典,为什么现代流行的优秀歌词不可以成为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呢?

所以,承认歌词是文学形式的一种,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歌词作家,本就无可非议。

优秀的歌词作家同样是优秀的文学家。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这首歌,这位歌词作者蒂姆·赖斯,被称为歌词作家中的大师,他创作的这首歌词,几乎成了阿根廷的国歌,已至在阿根廷足球队参加世界杯时广为传唱。他所写的歌词的影响力,可能超过了很多优秀的长篇小说与影视剧本。谁能说他的歌词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很多人看来,诺贝尔文学奖只属于象列夫·托尔斯泰、卡夫卡等举世闻名的大文豪,连这些大文豪都无缘的诺贝尔文学奖,却颁给一位歌词作家,这些评委们莫不是不懂行了吧?

但是,我们要转换思想,歌词作家和文学作家难道分属两个不同派别吗?其实不然,写小说的属于文学作家,写歌词的同样属于文学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此举,恰恰突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为歌词作家正了名。所以,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歌词作家,理应褒奖,无可非议。

诺贝尔奖颁给歌词作家,创新了颁奖新途径,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看似与该奖不挂钩的歌词作者,是颁奖新途径的开创,展现了人们思维的进一步拓宽,更体现了人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将固有的奖项拓宽到了不同的领域,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世界最具权威的诺贝尔奖在思维上的创新,也定会鼓励各国积极发展创新型国家,共同进步。

现在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巨大荣誉的朦胧诗,当初也曾经被很多正统作家嗤之以鼻,认为这样的诗根本让人看不懂甚至晦涩,连老一辈的诗人都对他们进行批评与嘲讽。当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在1983年获奖时,她只说出一句话,不由就潸然泪下。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住文学发展的步伐,也没有因为“看不懂”而让朦胧诗被一棍子打死。文学界的变革,让朦胧诗终于走上文学殿堂,成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繁荣的文学景象。由此,我们才可以欣赏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

本次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的确有些让人意外,但却也是情理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意识与日俱进,诺贝尔奖自然也要紧跟时代脚步,将其给予不同于纯文学的另一种文学形式,本就无可非议。

猜你喜欢
朦胧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知多少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试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弱点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