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木雅特色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8-11-19 10:12泽仁邓珠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保护发展

泽仁邓珠

摘要:(Sichuan Minzu College)化在青藏高原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色,特别是木雅语言与传统民俗文化。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近三十年时间里,国家推行的城镇一体化建设所带来的经济与生活便利的同时带来外来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间的交融与冲突,这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川藏线上以及旅游开发区域的村寨文化面临着消失与边缘化。但学术界对木雅建筑与村寨文化的研究寥寥无几。研究木雅村寨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弥补。本文根据实地调查情况进行梳理,并提出康巴木雅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措施。

关键词:木雅;特色村寨;保护;发展

木雅村寨文化具有鲜明特色,规模宏大、类型独特、民俗文化浓厚。村寨的布局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是木雅人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展现了木雅文化特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独特的村寨文化体现着它无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2015年美国地质学家与西藏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西藏佛协副秘书长、甘孜州康巴生态与文化遗产抢救咨询保护协会创建人木雅曲吉建才在木雅碉楼建筑与房屋壁画修护工作中,根据碳14检测发现木雅石砌建筑历史至今已有900至1000年左右,這充分说明木雅人在石砌房屋建筑的历史性与独特性。笔者通过《康巴木雅特色村寨文化现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并在木雅康定折西片区以及道孚、九龙、雅江、贡嘎山周围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全面的了解到木雅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析木雅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所谓村寨,就是四周围着墙或者围栏相沿聚族而居[1],而木雅村寨风格其不同,其建筑并非围栏聚居,是开发而散开式的。木雅村寨多数聚居在沿着河谷地带与山脚或半山腰处,村头村尾围绕农田可供种地,田头田外有山有草可供放牧,村寨周围都有一条小溪可供淡水,村寨建筑根据农田、溪水河道而定,方位选址面朝南背对北,村寨以山脚、河谷处居多,坐落于以2500至4000米高的高海拔地段。

随着我国加强城镇化、现代化、一体化的进程,甘孜州人民政府推行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开发,一些具有历史性、地方性的木雅特色村寨文化受到破坏,传统文化传承遭受打击。康定市新都桥镇东俄洛一、二、三村以及317省道的上柏桑村和下柏桑村,雅江县的八角楼乡村和318国道边的瓦泽乡麦巴、安良、水桥、鱼子西等地的村寨受到人为破坏,为了游泳业带动经济发展为契机,逐步发展成迎合游客的喜爱而改造民居,采用钢筋水泥方式来建设本土房屋,这直接导致本土建筑文化的消失。

(一)传承与发展意识淡薄

木雅民居是木雅村寨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是木雅村寨的必要条件,有民居就有建筑,有村寨就有村寨文化与建筑文化。康定市甲根坝乡、朋友西乡、沙德乡、六巴乡、宜德乡,雅江县的3区、4区,九龙县的塘古乡等地的村寨建筑文化就是一个活的技术传承,包括村民民居崩科、猪马牛羊畜圈、藏式亭子、青稞麦豆粮仓等建筑,它们共同组成丰富的特色村寨。但是村民的村寨建筑意识淡薄,传承主体逐渐消失,没了主体就没了传承内容与方法等。这里所说的传承主体是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授者和学习者。当地的建筑师日益衰老,年轻人的轻率,逐步发展为有“传”无“承”,无“传”无“承”的堪忧局面。

目前村民对村寨建筑传承的认可越来越淡薄,传承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状态。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对当地村民的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村民对自己的村寨建设及其文化没有了激情和兴趣。从而影响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当地村民宁愿让子女攻读大学或者城区打工挣钱,也不愿让子女学习传统建筑技术,没了传统技术来养家糊口的观念。既是有人意愿传承传统文化,却没有怎样传的方法,甚至不能清醒的意识到本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当然也不会产生保护与传承的意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以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取代,当地村寨建筑技术的传承空间越来越狭小。既有传却没有承,其主要原因是当今信息化社会发展中传统技能难于维持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其二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得不到社会与政府的充分重视,传统技能在文化环境与社会地位日渐下降。其三是传统文化缺乏现代技术的支撑与外部环境的支持,包括当地政府与社会等方面的支持。

(二)村寨碉楼文化功能的消失

在早期传统的木雅村寨建设中,碉楼的建筑把木雅石砌建设技术达到最顶状态,每一座碉楼都经受了百年风雨,棱角分明地巍然屹立,是村寨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堪称石砌建筑之最。早期吐蕃王朝的衰落对藏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战乱。在战乱期间木雅娃开始修建了极其特色的高楼碉堡,其功能为防御、贮藏、烽火等作用。防御是为了防守抵御,烽火是为了传递信息,贮藏是村民粮食和财物贮藏在碉楼。碉楼高有6层到13层不等,碉楼楼门开设在一层高的地方,用一根树木做的独木梯,这为了提防强盗的侵入,村民进入碉楼后撤出独木梯极难攻入。碉楼的每一层窗口都设有箭眼,碉楼楼顶设有石眼,强盗一旦侵入就可投射石块与冷箭,易守难攻。碉楼楼基挖得很深,大约有6、7米,墙面以巨石砌成,约有3、4米,碉身多为4角、5角形,最多的有13角。碉楼皆由片石砌成,墙体表面整洁光滑,内外紧密无缝隙,棱角笔直,可见建筑技能和设计能力的高超。但现在随着村寨碉楼功能的消失,意味着建筑技术的衰落与碉楼文化的消失。

(三)缺乏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支持

2009年9月8日,国家民委与相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保护与发展特色村寨文化的工作,并指明了保护与发展方向。重庆市、甘萧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取得较好的成果[2]。但深处汉藏区域的木雅地段以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引领与指导起到关键性作用,雅江县八角楼乡同达村80%以上牧民抛弃村寨迁移到其它地方,像这种情况完全是相关管理部门的不作为所导致。近几年政府出资把川藏公路边的民居清一色的面貌改造,为了房屋牢固使用钢筋水泥钉子。其实这反而破坏传统村寨原貌,掩盖了当地原有传统色彩。这即不科学又不传统,缺乏可操作性。当地政府部门需要深入基层调研,不然出现工作不细致、不完整、不严谨等问题,并且缺乏民族性与地方性的指导意见。这直接导致工作思路、要求和当地居民不一致,对特色村寨建设的理解出现偏差。

(四)缺乏木雅特色村寨文化的深入研究

技术是劳动手段与生产工具结合的生产或制造产物过程,包括技能、知识、工具、方法及活动,其实技术源于生活,从生活中不断历练而发展,从发展中提高技术。技术成了人类赖以生存或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必要条件。古代为建筑统称为匠学或工匠,藏族人称 “孜竹”。木雅“崩科”建筑技术是木雅建筑文化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与载体,对木雅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学术界,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层面,对木雅民居“崩科”建筑技术文化的研究还不够,对其道孚民居“崩科”建筑的关注与研究较多,但道孚“崩科”与木雅“崩科”建筑区别较大,木雅建筑更具有历史性、地方性。在藏语里,“崩”是“实木制造盒子”之意,“科”是“房屋”之意,“崩科”是“实木建筑的房屋”之意,木雅民居房屋统称“崩科”,木雅“崩科”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用少量的当地优质泥土做石块粘连作用,外用优质平面的片石垒砌为主砌,叫“外砌”。内用片踩石来堆砌,其意是连结外砌以及坚固墙面作用,叫 “内砌”。墙的厚度是60至150厘米不等。房内用实木结构,讲究木板与木方结合的一种特色装饰。据调查分析,这里原本建筑或早期建筑是夯土建筑,后来因人们生活发展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就地取材的方式发展因地制宜的石木结合建筑。但木雅“崩科”建筑的研究大都其介绍层面,单纯的介绍建筑艺术和建筑特色方面,对房屋“崩科”建筑文化内涵与功能的研究几乎没有。离开了传统技术的内涵就意味着失去其文化价值。其隐藏的危机是技术的失传与建筑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就会坍塌。

二、木雅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一)加强村寨文化的保护意识

木雅村寨建筑文化原本就一个活的技术传承,其建筑风格鲜明独特,建筑价值与艺术价值独一无二。现代文化建筑发展中保护与传承当地村寨建筑文化是至关重要。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当地村民的参与,加强村民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就是最关键性作用。因此,提高村民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让村民认识到自己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树立传统文化的发展理念,营造可持性发展的社会文化价值,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同时,告诫传统文化的所面临的危机与重要性,让村民认识到一旦失去就意味着历史性的灾难。

在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即不能保守,也不能改新革面。保守意味着落后与守旧。改新革面意味着替代与失传。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善,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引进现代技术来传承传统文化或改善传统技术的发展,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未来走向的必经之路[3]。

(二)需要政府与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

国家及政府部门大力推行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日渐衰退,当地政府部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时要把握好科学与引导作用。甘孜州雅江县两河口开发水电站时雅江县瓦多乡学优村、交吾村、杜米村、德米村等地民居都进行迁移,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在征地拆迁与建设搬迁房屋的同时破坏了当地文化与村寨文化的消失。

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大力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工作,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面临失传边缘的文化,木雅村寨文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政府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應该制定《村庄和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用法律与政策来支撑与发展传统文化,坚持执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村民自治的原则等方式来保护与发展当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

(三)改进传承方法,引进现代化技术

木雅村寨建筑以言传身教、口述传承与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传承,传承方式常见为有亲缘传承和地缘传承。亲缘传承指的是子承父业或舅舅、伯父传带外甥、侄子情况。地缘传承指的是师徒之间的传承。师徒关系主要是看地缘,在生活中互帮互带的关系。传承内容包括房屋选址、房屋建设的备料、建设设计、下地基、立立柱、选石块等建筑过程各个环节[4]。但房屋建筑过于依赖于传统的言传身教,缺乏理论、文字记录,很难达到覆盖性,限制了传承方法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传承方法较单一,学习技术人的吸引力不强,传承率与传授人数有限。

目前木雅村寨房屋建筑的技术研究很滞后,再加上旅游业的推进,新建房屋都是迎合游客而改建。在改建中忽略了传统文化建筑风格,房屋中柱的大小和榫眼不细究,房屋内部装修较随意,房屋内外的雕塑不细致、不讲究,建造过程的仪式不再举行等等。同时,缺乏现代建筑技术的应用,方法不完善,建筑全靠记性设计,没有建筑设计图纸和CAD绘图等技术。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务必引进现代化技术来促进,建筑设计与内容需要公开出书籍,并进入学校的课堂与向社会宣扬。村寨建筑的专业人士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广播、影视以及互联网等方式来吸引和培养学习者,促进村寨建筑技术的相互交流与学习[5]。

传承与发展村寨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发展,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原有的特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推动因地制宜与当地实际情况而建设优质的传统工艺文化,求保传统优质的工艺技能为支撑的村寨可持续发展,弘扬活的文化才是特色村寨建设的归宿[6]。

注释:

康巴研究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8年5月

参考文献:

[1]吴亚平,杨定玉,李萍. 少数民族村寨民宿业发展研究[J]. 民族论坛,2016(07).

[2]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 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R].民办(经济)发[2009]315 号。

[3]格勒. 康巴史话[M].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4.

[4]范莉娜. 民族村寨居民文化适应及其对旅游支持行为意愿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6.

[5]田泽森. 黔东南侗族鼓楼建筑技术传承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4.

[6]田力.关于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思考[Z].湘西民族网.

猜你喜欢
保护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