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夜书怀》和《咬文嚼字》教学片段探寻语文预读分歧的生态意义

2018-11-19 10:12陆晓蕾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教学意义

摘要:随着教育生态学的推广研究,作为教育前沿的课堂教学,成为研究师生共同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环节,而注重阅读的语文课堂,生态阅读教学研究,侧重研究学生预读所生成的自然分歧,以预读分歧为抓手,彰显课堂教学的自然共生和生命活力。

关键词:生态阅读;预读分歧;教学意义

“生态”一词,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即生物的自然状态。随着教育生态学的推广研究,作为教育前沿的课堂教学,成为研究师生共同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环节;而注重阅读的语文课堂,亦是关乎学生后续学习的关键。因此,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基于“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研究语文课堂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网络背景下的所谓课堂“自然环境”阅读,可以是借助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和资料进行的阅读;但是,当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媒体学习所形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1],已日渐明显之时,构建“阅读教学生态课堂”[2],推行“课堂生态阅读”,则是一种回归自然状态的阅读,它是一种未经教师灌输或网络影响,以学生自有阅读能力,对作品进行的原生态阅读,可称之为“预读”。

基于材料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实录近期教学片段,探寻生态阅读的教学意义。

一、杜甫《旅夜书怀》预读分歧与分析

(一)学生课堂预读交流

甲生: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意思是——微风吹拂着长满细草的河岸,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思是——夜晚,高高的独立的桅杆竖立在船上。杜甫《旅夜书怀》起始两联,体现了宁静的诗歌氛围;颈联看不懂;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诗人想做一只自由的沙鸥。”

乙生:这首诗体现诗人的孤寂,从“官应老病休”可以看出。

丙生:这首诗首联描绘了,春天细草微风的江岸边,停靠着一艘竖立高高桅杆的孤独的行船。

(二)教师对预读差异的评析

师评甲生:有一定格律诗赏析力,能从杜甫的《旅夜书怀》第一二联景物描写局部入手;但因拘泥于局部和个人感受而导致误读。当然,如果脱离整首诗意境单独看尾联,“自由沙鸥”似有新意;但未能突破重难点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而趋向阅读者内心解读。

师评乙生:能应对甲生颈联疑问,从“老病休”提出“孤寂说”,但因没能联系上下句群进行分析,使解读流于参考标准,而缺少说服力。

师评丙生:能应对甲生首联解释,提出“独夜舟”的“独”和“夜”都是修饰“舟”,“独”不作“独立”而作“孤独”讲。显然,丙生把握古诗句法节奏。的确,杜甫的诗歌炼字惜墨、景物叠加、顿挫跳跃,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顿挫跳跃恣意空白,易使学生想象游离。

(三)教师课堂小结与课后反思

1.小结:乙丙生能当堂应对甲生,使三人解答趋向互补完善,给他生带来深刻印象。综合三生回答,可运用“文题结合”的解读方法来欣赏《旅夜书怀》:前两联,紧扣题目“旅夜”以星野垂落月涌江涛的旷远衬托“旅夜孤舟”之孤寂;第三联,以反语“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激愤“书怀”道出像杜甫这样“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封建仕途文人内心久积的抑郁;第四联,以“天地沙鸥”自况与首联“独夜舟”呼应;至此,孤老郁病的羁旅诗人跃然纸上。

2.反思:甲生解读虽与预设不同,但却是未经教师灌输而做出的原生解读,而后乙丙两生参看资料的及时应对,为课堂增添波澜,使教学生动有趣。

二、朱光潜《咬文嚼字》第五段预读分歧与分析

(一)关于第五自然段论点,预读分歧

甲生:本段论点是“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乙生:本段论点是“科学的文字”和“文学的文字”。

丙生:本段论点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预设答案:本段论点是“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二)学生理解分歧评析

师评甲乙生:把文中涉及概念和关键词作为观点,显然缺乏议论文的观点意识,这是初高中学生议论文阅读存在的普遍问题。

师评丙生:把本段后半部分为论证“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所举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实例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当作本段论点,而忽视了本段前文对“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与“科学的文字”和“文学的文字”两组概念对应关系的介绍是为论证论点“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所提供的理论论据。因此,学生(丙)因缺乏整体把握句群间逻辑关系的能力而偏离中心。

(三)教师课堂小结与课后反思

1.小结:(1)首先,该段从句群结构来看,大致是“总(起)——分(说)——递(进)——评(论)”的逻辑关系:段首直接提出本段论点“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转而举例说明“什么是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接着对比分析“‘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不同”与“‘科学的文字和‘文学的文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围绕观点“联想的意义却难用”,举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文学实例,分析论证得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联想的意义)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难用)”的結论。(2)其次,从论据形式来看,本段运用了事实(举例论证部分)和道理(概念理论辨析部分)两类论据,综合论证“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而段末一句“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针对“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实例而得出的衍生式评价,未涵盖全段内容。

2.反思:议论文阅读理解,可以通过学生理解句义、理清句群逻辑关系,结合论证方法识别论据,完成“把握议论观点和提炼中心论点”的预设教学目的。

三、《咬文嚼字》第四段预读解答分歧与评价

(一)预读解答题(一):作者对“推”和“敲”赞成用哪一个?为什么?

1.甲生:作者赞成“推”,因为,“推”比“敲”更符合孤僧月下归寺的意境,也不会打搅这一方寂静。

师评:该生能抓准问题所对应核心句群“‘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并能结合诗歌“意境”组织语言,表述贴切,但缺可靠依据,不够严密。

2.乙生:“推”字写出了他须自掩自推,从而写出寺里无人,格外冷清,也显出贾岛冷寂。

师评:该生能抓住“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本文作者的解读联想孤僧“自掩自推”细节论据,使答题观点可靠,弥补了甲生有观点无论据的不足。至于孤僧是否“冷寂”,由“孤零零”可读作内心,也可读作处境;再看“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足见“孤零零”只是孤僧的外在形象,因为,从“自在无碍”地“独自”“兴致”“步月”而“兴尽而返”的表述不难感受,本文作者读出了孤僧内心由孤寂到惬意的转变,所以,再有作者归结点评“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处境虽然“冷寂”而内心因步月而惬意,这也许就是贾岛所写李凝幽居所独有的处幽惬意的脱俗气度,也反映了贾岛的“僧人气质”[3]吧!

3.丙生:作者赞成推,因为“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赞的那么妥当”。

师评:该生陈述的理由“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赞的那么妥当”,从上下句义关系来看,是对上文论述“推”理由的不确定推断,更是下文论述“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过渡和开启,显然,该生回答理由“我很怀疑”陈述含糊不确定,没有说服力。

4.丁生:作者赞成“推”,因为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想表达,只有他自己知道。

师评:该生答题,观点和理由自相矛盾,表面看似缺乏最基本的论说能力,实质应是议论文阅读能力缺失导致。

(二)预读解答题(二):试站在韩愈的立场上分析“敲”字的妙处。

1.甲生:“推”显得平淡,但“敲”以声衬静。

师评:能运用对比分析,突显“敲”的外在表现手法“以声衬静”,只是分析过于简单,也因未抓准核心陈述句“‘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忽略了“敲”的情感意义,“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种夜晚的宁静、深远,丰富了想象的空间。比起无力的‘推字,‘敲似乎能更加直观、立体地体现出这样的意境,使整首诗的‘内容丰富起来。这也就是我们平日里所理解的‘以动衬静”[4]。

2.乙生:“敲”的空气没有“推”那么冷寂,“推”显得鲁莽,“敲”显得拘礼些。

师评:该生融合了这两道阅读题的核心内容,能用文中作者分析用词“冷寂”、“鲁莽”、“拘礼”,恰到好处地陈述理由,不失为较接近作者原意的一种应答。

3.丙生:敲显现出古人注重礼节,有礼貌,也显得有些人情了些,与韩愈本人乐观随性的性格相符。

师评:该生能参透本段陈述韩愈用“敲”的内心感受,并试图联系韩愈的性情来求证,懂得论述的基本规则,但因缺少可靠论据和有效方法成主观演绎而缺少说服力。

四、预读分歧生成的教学意义

首先,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向或多向活动,如果只有教师单向灌输,就不是教学而是教导;阅读,是一种阅读者的自主行为,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打开心扉与作家作品自主交流。语文课堂设置的预读,会产生许多难以预料的閱读分歧,这是一种真实的教学景象,构成了自然生态的教学环节,符合学生认知生活的自然逻辑。

同时,从课堂情节来看,这些阅读分歧,也构成了课堂情景的生动与波澜,引人入胜,可以引发学生研读课本、专注听课的兴趣。

其次,分歧后续,生成互动交流评议环节,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这种成长也是双向和多向的,它既是对话者之间的成长,也是对话者给听课者带去的成长。

总之,如果“生态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为:以生为本、注重生成、关注对话、民主平等和独具慧眼”[5],那么,课堂预读分歧,就是一种富有生命意义、符合师生认知逻辑、又有戏剧情景的课堂教学环节,是师生智慧碰撞的结晶。

参考文献:

[1]陆晓蕾.文本形式策略的对比生成[J].文学教育,2014 (9).

[2]梁磊.高中语文中阅读教学生态课堂构建的分析[J].才智·Ability And Wisdom,2018.

[3]马建东.“推敲”:贾岛本性的迷失[J].江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

[4]薛文玲.试论朱光潜《咬文嚼字》中的“推敲”说[J].邢台学院学报,2011 (6).

[5]周文忠.生态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J].语文知识,2017 (1).

猜你喜欢
教学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促进学生情商发展的探究
小学数学教育中差异化教学的对策研究
让化学在生活中发光
提高小学足球教学趣味性的思考
创新思维,让小学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
生命科学发展史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