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本中概念隐喻使用情况浅析

2018-11-19 10:12钟雪倩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使用情况隐喻

钟雪倩

摘要:隐喻频繁地运用于政治文本和政治实践中,能够为政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了思路。本文通过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探求政治文本中隐喻的使用以期能更好的解读十九大报告。

关键词:政治文本;隐喻;使用情况

当代美国政治科学家Graber精辟地指出了政治与隐喻的密切关系“政治实现本身就是由隐喻组成的,进而以政治修辞来传递信息。”

十九大报告提出五年来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中国现处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政治家为了能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政治意图,常在话语、演讲、报告中使用隐喻。本文尝试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十九大报告高频词以及隐喻的使用情况,通过对概念隐喻的分析以期能更好的解读十九大报告。

一、政治文本隐喻使用的研究现状

Miller(1979)是第一位试图论述隐喻在政治领域重要性的研究者,他认为隐喻帮助我们拓宽了认知面,从开放的、可以直接体会到的家庭经验上升到地区或国家经验中。1980年,Lakoff&Johnson;发表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把人们对隐喻研究的视线转到了隐喻的概念思维、认知作用等一些新的领域;Fairclough(1989,1995)认为言语的隐喻框架是基于社会认知的,角度和立场的差异会有导致隐喻差异的可能性,进而隐喻也有承载有意识形态差异的可能性。Landtsheer(2004)提出在危机出现的时期,政治家觉得有必要使用更多的给人深刻印象和感人的言辞,因此他们会用更多的隐喻。Charteris(2005)对当代几位美国政治家使用的隐喻进行了研究,证明美国政治家使用隐喻的比率非常高。Westen(2007)对1950-2000年美国总统竞选语料的考察表明,美国民众基于情感而非理智投票。Lakoff(2012)认为真正的理性辩论使用框架和隐喻提供的逻辑、通过驾驭受众的情感来达到既定目的。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政治文本中的隐喻进行探讨。潘艳艳(2011)、赵秀风(2013)分别对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构建,探讨隐喻的建构赋予了源域情感和评价价值;梁靖玉,汪少华(2015、2017)对美国国情咨文从隐喻的视角解释了其官方演讲之于民众的接纳;王瑞昀(2016)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为指导,分析了2014年”一带一路”系列演讲的文本特点,论述了概念隐喻跨文化英译的实质并概括了跨文化翻译的方法。但是,国内的学者对于政治文本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对整体篇章准确度的把握(杨大亮,2012;王平兴,2016)。我们一些重要文件,没有便于外国人理解的简写本,并且外文版的翻译大多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翻译,很少关注注释和相关背景(刘雯、刘笑盈,2015),这就造成了政治中所引用的隐喻及其包含的相关背景并没有很好地被国外受众所知。

二、概念隐喻理论

1980年lakoff&Johnson;发表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打破了传统隐喻的定义,把人们对隐喻研究的视线转到了隐喻的概念思维,认知作用等一些新的领域,开创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概念隐喻理论可以理解为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即source domain mapping target domain。其本质是通过较为直观的、人们所熟知的源域来理解抽象的、较为模糊的目标域,例如用war理解argument,就产生了argument is war。隐喻本身是指将有关战争的知识投射到争论的知识上,从而产生一套表明认知对应的本体对应,这种对应使我们能将war的推理程式应用于argument的推理。因此,隐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更是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是人们认识世界,与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有之路(束定芳,11)。

三、十九大报告隐喻分析

本文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来源于新华网,全文共计32415字。通过对语料进行分词,词频统计以及隐喻性词汇检索,探究十九大报告中概念隐喻的使用以期能更好的理解十九大报告。

(一)高频词的使用

通过NLPIR汉语分词系统对全文进行分词,词频统计,统计出使用频率最高的五个词得到的表格如表1所示。

通过对十九大报告全文进行高频词汇分析,由表中可得在十九大报告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名动词分别是“发展”、“建设”,使用的次数为186次、119次。“人民”、“中国”、“社会主义”同样作为重点强调的名词性词汇,使用频率也十分突出。通过对全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已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但报告中使用“发展”、“建设”、“改革”等着重强调的仍然是中国人民要发展社会主义,要坚持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

(二)政治隐喻的使用分析

在对高频词汇进行分析之后,我們对文本中的隐喻进行分析。首先,从文本中找出尽可能出现的隐喻表达式,把它们记作隐喻关键词;分析各个关键词的始源域,抽象出的各类概念隐喻;最后,将概念隐喻进行分类并统计各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见表2)

从十九大报告中的隐喻识别和概念隐喻的提取,可以总结出十九大报告中主要存在五大类概念隐喻:战争隐喻、旅行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以及植物隐喻。通过进一步的计算,统计出五大类概念隐喻在十九大报告隐喻使用中所占百分比如表3所示。

1.战争隐喻

战争隐喻可以概括为“发展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战争中,党和国家是指挥官,人民群众是士兵,一切阻碍中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是我们的敌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打赢了这场战争。

通过统计的概念隐喻使用情况表可以看出,战争概念隐喻的使用占了总体概念隐喻使用的47.24%,将近一半。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国内外势力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的发展仍旧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

(1)我们党要团结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战争…

(2)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战争隐喻能够鼓舞人们、振奋人心,号召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在黄秋林(2009)的研究中发现,战争隐喻的使用情况十分曲折。改革初期,国家领导人大量使用战争隐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政治环境,这就导致了战争隐喻的大量减少。而在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战争隐喻的使用达到了47%。这是因为在五年之中,我国虽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是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严峻,社会主义建设任重道远。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党和人民需要保持奋斗的姿态,时刻迎接国内外的挑战。

2.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的使用频率仅次于战争隐喻。在表1中名动词“建设”的高频率使用表明了建筑隐喻在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性。

(3)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4)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

建筑隐喻在十九大报告中的使用可以概括为:(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构建大厦,党和政府是总的工程师,人民群众是大厦的建设者,国家发布的各项政策则是支撑这座大厦的支架;(2)在十九大报告中,建筑隐喻同样用于反腐的议题。把人民的反腐意识牢牢禁锢在笼子里,锁定在堤坝中。让群众保持不想腐的意识,不让腐败的意识随着洪水越过堤坝。

3.旅行隐喻

Lakoff(1993)把旅行隐喻概括为“purposeful activity is travelling along a path towards a destination”。“purposeful activity”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是党和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path”指的就是当党和人民坚持走的社会主义道路;“destination”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全党要更佳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蹄疾步稳,共同朝着伟大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遇到各种各样的曲折和阻碍例如: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所以旅行隐喻的使用不但能够激发人们投身改革和建设的事业中,同时惊醒人们面对道路上的阻碍和曲折,注意不要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4.植物隐喻

由表3我们可以看出,植物隐喻的使用占了总体隐喻使用的将近10%。国家的发展过程就是植物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通过运用较为直观的、为人们所熟知的植物的生长过程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国家的发展。群众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最终得到了丰硕的果实。

(6)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7)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通过“成果”、“成就”、“繁荣”、“辉煌”、“荣光”等词的使用,表明了在这五年的努力,面对外部局势动荡,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这丰硕的成果来之不易,同时告诫群众国家发展的渐近性,国家的发展要循序渐进。

5.家庭隐喻

家庭概念隐喻可以理解为“中国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五十六个民族的人们都是兄弟姐妹,国家的管理模式是人民当家作主。家庭隐喻以亲情为纽带,具有很强的团结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8)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家庭隐喻不仅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样有利于增强港澳台同胞的中国归属感。在改革初期,家庭隐喻的使用占比较大,后逐渐下降至几乎消失(黄秋林,95)。近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需要人民群众携手同行,更需要港澳台同胞齐心协力促和谐。家庭隐喻向人们传递了和谐相处的概念,从而有助于促进祖国统一。

三、结语

政治文本中隐喻的大量使用促使我们对其进行探究,理解政治文本中隐喻的使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原文本。通过对十九大报告中高频词汇及隱喻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

(一)战争隐喻、建筑隐喻以及旅行隐喻的大量使用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远更没有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没有实现,党和人民群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植物隐喻和家庭隐喻的使用肯定了我国在这五年来取得的成就,强调了我们和港澳台同胞是一家人,我们共享辉煌和荣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仍要坚持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动摇。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Lakoff,G.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M].Hartford:Chelsea Green Publishing,2004.

[3]金胜昔,林正军.国内翻译认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外语教学,2016 (5):96-100.

[4]黄秋林,吴本虎.政治隐喻的历时分析——基于《人民日报》(1978-2007)两会社论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 (5):92-95.

[5]朱晓敏,曾国秀.现代汉语政治文本的隐喻模式及其翻译策略——一项基于汉英政治文本平行语料库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82-86.

[6]黄友义.中国站到了国际舞台中央,我们如何翻译[J].中国翻译,2015 (1):5-7.

[7]杨明星.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原则与策略[J].中国翻译,2014 (3):103-107.

[8]王平兴.政治文献翻译新探索——十七大文件翻译体会[J].中国翻译,2008 (1):45-50.

[9]王平兴.“政治等效”翻译:臆想还是现实?[J].中国翻译,2016 (1):91-95.

[10]窦卫霖.政治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策略研究——以“中国关键词”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6 (3):106-112.

[11]杨大亮,赵祥云.政治文本翻译探析[J].上海翻译,2012 (1):39-41.

[12]陈勇,刘肇云.隐喻政治与政治隐喻:论美国政治家的政治隐喻[J].外语教学,2009.

猜你喜欢
使用情况隐喻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效分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