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再现:论金铁木纪录片《黄土大塬》的历史叙事

2018-11-19 10:12杨昊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情景再现叙事视角历史

杨昊

摘要:凭借全新视角先后导演了《圆明园》、《大明宫》、《复活的军团》纪录片导演金铁木对于大型史诗级别的历史题材却有独特的叙事视角。本文以金铁木导演2014年拍摄的历史题材纪录片《黄土大塬》为样本,试图从真实再现、历史叙事、细节等方面解读新世纪以来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叙事方面带给受众新审美体验。

关键词:历史;叙事视角;叙事技术;情景再现

一、《黄土大塬》的叙事设置

(一)整合破碎历史信息,以悬念结构全片

贝克曾在《戏剧技巧》一书中提出:“悬念就是兴趣的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在拍摄《黄土大塬》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材料,并且采访了国内一流的历史专家。由于历史的信息比较破碎,所以金铁木导演便引入故事片中的编剧思维,将信息归纳为一个一个悬疑,以解密的口吻、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黄土高原的历史。在第二篇章《迁徙》一开始导演便设置一个接一個的悬念、抛出一连串的疑问,勾起观众的兴趣。紧接着画面从情景再现的历史中摇到现实中位于黄土高原第一大塬董志塬的《南左遗址》。伴随着神秘的音乐,开始了对这段历史的情景再现。对任何戏剧类节目来说“矛盾冲突”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有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且冲突的结果让人捉摸不定,那么,这个冲突会变得更加鲜明有力,更能产生效果,成为能够吸引观众和抓住观众的一招妙计。在《黄土大塬》纪录片中创作者将各种矛盾冲突集中放大,以环环相扣的方式编织出扣人心弦的情节,通过这样的精心安排让观众对剧情产生自觉的跟随,吸引他们观看。

(二)“剧情再现”中的“非虚构”叙事的表达

“剧情纪录片”的本质是采用了故事片式的“剧情再现”手法。这种手法与“情景再现”从表面上看有着关联点,比如,都用演员扮演,讲述故事,“但二者表演的原理却不尽相同。”简单的来说“剧情纪录片的表达公式: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真实空间+剧情再现”,前三项与“情景再现”基本想同,但第四项却是他的突破点。《黄土大塬》每一篇章都用采用这个时代鲜活的历史人物事迹以小切入口的形式进行表达。这种运用一个个感人的历史小故事作为叙述黄土高原历史的形式是独特而新颖的。导演将这些故事串连起来让看似枯燥乏味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也让该片具有耐看性。在开篇第三集《战争》这一篇章中:“北宋时期华夏大地呈现三国鼎力之势这一段历史时导演采用对英雄人物杨业、范仲淹的刻画来展现这一时期战争的残酷、英雄灵魂的不朽。其中在刻画杨业这一英雄形象时,导演采用情景再现、历史场景搬演形式将“雁门关之战”描写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保家卫国战死沙场的大英雄形象。随后画面从扮演的历史场景切换至现如今的“杨家城”遗址摄像师将镜头停留在一棵古树旁边,似曾告诉人们,英雄已世、但英雄的所传达给人们的精神就如同这颗古树一样万古长青。在刻画北宋名将范仲淹的形象时也是采用人物扮演来进行情景再现还原历史。通过范仲淹在戍守边关过程中与西夏王朝的兵马进行抗争表现了战争历时久远,战线长,军人戍边不易。

(三)剧情再现中的场景扮演与人物扮演

“真实是纪录电影之所以成为记录电影的基础,是记录电影的生命之源,是记录电影的灵魂。”纪实美学的核心原则就是真实,唯有真实才能体现纪录片的价值。然而对于历史题材纪录片来说,逝去的时光已经成为幻影,为了最大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金铁木导演毅然踩上了传统纪实美学的雷区,在片中大量运用搬演和“真实再现”的崭新形式来叙事历史。剧情再现和人物扮演日益成为增强历史类纪录片戏剧化效果、体现人物情感和细节呈现的最具魅力的表现形式之一。纪录片要选取与作品人物、气质特征相符的演员来进行搬演,并且演员的道具和服装细节尽可能真实展现。在第四篇章《交融》中“表现唐帝国破灭,中国陷入了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画面中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仓惶逃命。该片在史实上态度严谨,全是真物实景,在人物上虽然全是扮演,但因显在的离间手法运用,让虚与实、再现与历史得以巧妙的融合,其真实性本质未被改变。从纪录片一个世纪的发展历史来看“再现语体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真实再现”到“情景再现”再到“剧情再现”,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一步步的向故事片靠拢。

二、《黄土大塬》历史叙事场景中的技术体现

(一)虚拟技术拓展历史情节

利用科技进行数字技术再现,虚拟技术拓展了历史类纪录片剧情再现的美学范畴,数字虚拟影像将纪录片的纪实风格拓展为一种“新虚构”策略,即为了达到对真实的深度认知,将纪实影像无法记录的部分用虚拟的创真数字、虚拟影像代替,从而将纪录片的真实之美升华到一个广度。《黄土大塬》的影像由三部分构成:实拍镜头、实拍+特效合成镜头、纯粹的三维动画镜头,这三部分再通过“数字中间片”技术融合在一起,构成最后的纪录片《黄土大塬》。在开篇第一章《溯源》中第一个镜头便聚焦到当下黄土高原的风貌。随后镜头以一个全知视角的形式站在太空俯瞰地球将观众视线延伸至2亿多年前的黄土高原侏罗纪时期。在表现当时气候湿润、炎热、遍地是高达三十多米的石松、羊齿和蕨类植物。这一古历史时拍摄者运用娴熟的CG技术将那个时代的黄土高原展现的非常生动壮观。特别是在刻画始祖鸟的形体这一形象时,镜头对始祖鸟羽毛、爪子刻画由为细腻。

(二)内部视角与全知视角的互补

视角是纪录片创作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传媒学者宋家玲认为,视角是某一叙事人称下的具体切入角度,主要分为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其中第三人称叙事通常表现为限制的全知视角叙事。

在开篇第一章《溯源》中为了探究黄土高原两亿多年前的风貌,导演用时空连接点的方式来表现。将时间和空间的某一点,把过去和现在、真实与虚幻、古代与现代、连接在一起。画面采用全知视角以一个俯瞰地球的镜头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亿万年之前,紧跟一个长镜头俯瞰中国几何版图,画面勾勒出了黄土高原分布于中国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河南等7个省区交代黄土高原在中国分布面甚是广阔也为接下来的叙事埋下伏笔。紧接着又一组全知视角画面将人们的视线转移至遥远的两亿多年前揭开黄土高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神秘面纱。

三、原生态的黄土风貌展现黄土人的厚重深沉

(一)陕北民歌唱响黄土人的“怒、哀、喜、乐、”

在第五篇章《韵律》中导演别有洞天的将这一篇章分为:“怒、哀、喜、乐、”4个子篇章进行艺术传达。这一篇章中拍摄对象则是具有浓浓的黄土艺术气息的陕北名歌“信天游”正如解说词所讲的那样“名歌纪录了黄土人的历史,也纪录了黄土人平凡而质朴的生活。民歌是黄土高原上的第二种语言,黄土人的喜怒哀乐全都包裹在粗犷高亢的歌声里。”《韵律》这一篇章通过对脍炙人口的陕北名歌《脚夫调》、《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兰花花》、《咱们领袖毛泽东》、《刘巧儿告状》、《绣金匾》、《军民大生产》、歌曲的表现,将黄土高原20世纪初期的这段历史进行艺术化的传达。在“喜”和“乐”这两个子篇章导演利用几首经典革命红色歌曲将观众的视线延伸到“红色革命”的年代。通过画面配以歌曲让观众了解到习仲勋、解子长等老一辈革命伟人们的英雄事迹。这种将歌曲与历史叙事相结合的表达形式堪称是《黄土大塬》这部纪录片中导演的妙笔生花。

(二)“香包”、“剪纸”展现黄土高原的绚烂多姿

如果说“名歌”、“道情皮影”、展现的是黄土高原质朴深沉的一面,那么“香包”、“剪纸”则展现的是黄土高原“绚烂多彩”的一面。第六章:《传承》篇章中主要记录黄土高原中甘肃庆阳的当地文化特色的传承、该片前部分以庆阳特色文化“香包艺术”、“剪纸艺术”的记录展现了黄土地上人们的艺术创作。解说者巧妙的通过“一个不愿学、和一个学不来”展现了这两门黄土高原上特有的特色艺术的传承。片中对“香包”传承人计清的镜头刻画了一位美院毕业的大学生是如何从一开始的抵触到后来的接受,最终走上传承庆阳香包刺绣事业并成为一代香包刺绣大师。在展现另一门黄土艺术“剪纸”时镜头通过对惠富君以及她姥姥的生平经历的记录,片中运用“老照片”以追忆的形式向众人展示剪纸人在当时的封建传统观念中是不被人们所理解的。通过对惠富君是如何一波三折走上剪纸艺术之路的经历也隐喻了该门艺术现今发展的窘境。

(三)细节美感传达导演的人文情怀

陈汉元曾说:“电视纪录片纪录的是人的生命轨迹,是人的一段历史,是对人的尊重”。纪录片要善于捕捉人物行为细节,将人物塑造得有性格,将人物命运融入故事,才能让故事好看。”在第三篇章《战争》最后6分钟处解说词这样写到“当泱泱大国雄风不再之时,和平的重任往往落在柔弱女子的身上,在这条大道有志得意满、旌旗凯旋,也有慷慨悲歌、柔情断肠,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剧。”导演用细腻的镜头刻画了一个担负举国命运被迫走上和亲之路弱女子王昭君的形象,深沉的表达了导演对于历史战争的无奈情绪。是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条直道记录过残酷的战争、记录过商旅络绎不绝的繁荣景象、也记录着女子凄楚的眼泪。

四、结语

《黄土大塬》通过丰富多元的历史叙事方式,在6个篇章叙述中用历史的、纵深的、全景式镜头来展现华夏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并探索华夏文明如何绵延不绝的历史真正原因。給人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回味,也给受众带来美的视听盛宴。同时在历史文献记录片的创作方面并不需要拘泥于传统的表达形式,可以大胆的借鉴故事电影的剧构方式、人物设定,以市场主流价值观为导向,以电影的制作团队为人员配备,以电影科技为辅助手段,打造震撼的试听效果。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在展现历史方面,融入了个人的作者式解读,对历史细节和历史人物立体化展现,将科学探索与人文思考紧密融合,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纪录片和电影一样,都是需要强力资金支撑的艺术类型,丧失市场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内在的驱动力。中国纪录片不可能永远只在历史的框框里打转,市场呼唤丰富多样的纪录题材和类型,百花齐放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中国纪录片的未来格局理应是多元共生。

参考文献:

[1]武新宏.多元叙事“还原”历史温度——解析12集文献纪录片《大国崛起》[J].青年记者,2007 (9):58-59.

[2]胡清,郭伟清.金铁木历史题材纪录片“新历史叙事”解读[J].电影文学,2013 (2):126-127.

[3][英]劳伦斯.瑞兹.如何制作纪录片[J].当代电影,2002 (3).

猜你喜欢
情景再现叙事视角历史
多媒体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思考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纪录片《故宫100》艺术解析
新历史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