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课堂里渗透德育教育

2018-11-19 10:57王艺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7期
关键词:科学课程小学科学德育教育

王艺欢

摘 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还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科学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如何利用科学教学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一要深刻解读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二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高的同时,德育教育在小学科学课堂里,如春天的百花悄然绽放。

关键词:小学科学 德育教育 探究 科学课程

一、深刻解读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在2017年刚颁发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里明确提到:“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美国人很欣赏中国这句老话,并把这句话中译英是:Give me a fish and I will eat today ,Teach me to fish and I will eat for a lifetime 从译文看来他们是领悟了——前者只能一日受益,后者则能一生受益,作为执教这门课程的科学教师,要做到细心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对世界都抱有好奇心,以这个为“抓手”,要让孩子们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科学老师也要与其它科的老师一样,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审视和改革教学,不露痕迹地把德育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当中去。[1]

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行动研究

1.让学生经历课外科学探究,以达成“润无声”德育渗透

对孩子们思想品德的教育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里,德育是无法直接“教”给学生的,但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在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这点科学课就有着无可代替的优势,尝试让一些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前和课后:[2]

(1)课外科学探究

——“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课后探究活动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

(2)课外探究活动前期准备

绿色植物的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那光合作用所需及产物是由叶片气孔出入吗?通过开展课外。查找资料所知:每片叶子的背面有一些小小的气孔,这些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包括氧气、水蒸气)交换的通道,植物由根吸收水分,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那植物体内的水分是从叶片排出来的吗?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白菜若干、小剪刀、凡士林、棉签、绳子若干、透明胶,让学生亲历以下这个课外探究活动。

(3)实验方案及步骤

① 在一株白菜上剪取大小相近的四片叶(挂上有标号1、2、3、4纸牌),并在叶柄切口处分别涂上凡士林, 观察到白菜叶的正面要比背面翠绿, 在叶柄切口处涂上凡士林的目的就是不让叶子上的水分从切口处流失

② 用棉签沾上凡士林,依次 1 号叶片上、下表面都涂凡士林, 2 号叶片的正面涂凡士林,3 号叶片的背面涂凡士林, 4 号叶片不涂凡士林。带线栓住 4 片叶子的叶柄挂在窗户上, 涂上凡士林后,观察到1号叶子很光滑油腻;2号叶子只有上表面光滑;3号叶子下表面很光滑;4号叶子还是保持叶子的本色, 我们利用凡士林来隔绝叶子里的水排出来,在三年级的科学知道油与水是不相溶的。

③ 20个小时后(第二天),我们把四片叶子取下来,放在实验桌上观察, 1 号白菜叶保持基本颜色。2 号叶片干枯萎缩。3 号叶片叶片鲜绿如新。2 号和 3 号由于涂面不同形成了差异。4 号叶片干枯萎缩。1 号与 4 号叶片对比度强, 四片白叶子的对比实验,证明叶子气孔在背面,气孔是水份与氧气出入口。

(4)活动体会

从这个对比探究实验,孩子们德育方面的收获很大的:明白了绿色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特别是植物的叶子,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为人类提供氧气,植物还可以根据温度进行蒸腾作用(水蒸气的排放)对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气温;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了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让当地的雨水充沛,形成良性循环。很好的调节了气候,我们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做到爱护花草树木,更不要随手采摘树叶,就是这样一个小小课外探究活动,孩子们不但提高科学学习的兴趣,还从探究的结果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

2.合理设计科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除了在课外探究活动,让孩子在课内进行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对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因为在探究活动中,要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大胆质疑,组员之间要相互合作,要在科学课中的每个教学环节,悄然无声地渗透德育教育。

(1)基于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任务

粵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植物的根》一课,其四维教学目标是:

①科学知识:理解植物根的形态、分布特点与其功能(根有固定的作用)是相适应的。

②科学探究:通过模型建构和“对比实验”从而理解植物的根有固定作用。

③科学态度:学生对生命世界有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人类的生活有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3]

(2)具体课堂教学实践过程

在执教本节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一是植物根的建模;二是“模拟树”的“根系”固定作用测试,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在课堂上不露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①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PPT课件:出示图“台风把树吹得摇摇晃晃地,但这些树屹立不倒,为什么?”对于这种生活常景,你是怎么想的?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引发孩子们思考,激发对植物根的探究兴趣。

②针对问题,提出假设

当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就组织小组进行研讨:植物是有生命的,怎么去研究植物的根呢,是去采摘吗?还是会有更好的办法呢?学生在三年级已对植物的根有初步的观察和了解,而植物的根是埋在土壤里,其分布特点学生较少关注,让学生亲身参与建构模拟,并通过对比实验,在探索思考中,学生体会到模型建构的方法,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将模型方法内化为认知模式,获得认知水平上的提升,从面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理解根的形态与分布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所以在课堂上我们采用建模这样既给了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一环节(建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不要随意采摘或破坏大自然植物)。

③验证假设,主动探究

小组合作制作“模拟树”的“根”建造根系固定作用模型并测试,本活动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本课的教学理念是:模型的建构,在课堂中让孩子通过模型的建构,利于孩子们的思维发展,而且在建构的过程中要更接近自然状态。让孩子通过模型的建构,小组合作完成“模拟树根系”(根系多且长)的制作,老师提供一个“对比模拟树”(根系少且短),同时让小组对这2棵“模拟树”的宽度及深度进行测量后,进行对比实验,理解植物根的形态、分布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实验中要有要求,迅速地、小组合作把它做完;做完之后,把实验材料按要求收拾上交,把做好的模型摆放在桌子上面,然后坐端正。虽说工程技术的课不容易上,但很欣喜地看到孩子们是很喜欢上,这主要得益于材料选择得好(用了PVC管模拟植物的茎、报纸条模拟植物的叶、扭扭棒模拟植物的根),在课堂中给予了孩子们更充足的时间去制作完成模拟树,也同时有交流和汇报、分享。孩子们通过建模领悟自己找到的“水”更甜,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④总结迁移

PPT出示图片:我们生活的城市,绿化的行道树个案(风吹就倒),这样的植树方式是否合适?为什么?与现实生活现象相联系,并意识到人类的生活或不合理活动,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进一步对孩子进行德育的渗透。

3.注重对学生表现性的评价,使德育教育内化

学生良好的德育品质(如对环境与社会责任感、质疑问难、实事求是、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等)的形成,除了要靠教师在课内外潜移默化渗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不再是纸笔测验,要注重学生在课堂表现性的评价,孩子们在课堂上有好的德育表现(如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配合、组与组之间能相互帮助……),同时对于一些实验材料,分给孩子们自己去负责,比如食盐、白糖、气球、蔬菜水果、鸡蛋等,既减少一线教师的工作量,又能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感,因为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很多实验材料都来自于生活,还可借助校迅通这个平台,把需备的实验材料发到家长的手机,让家长也参与到课堂中来,实践证明家长们是很配合这项工作的,孩子们的这些积极参与,科学老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表现性的评价,可在孩子的科学书上盖一个红花,笔者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无论是三年级的孩子还是六年級的孩子,都很珍惜老师在他的科学书上盖的小红花,期末这是他的平时成绩,红花最多的孩子还可以获得“科学之星”荣誉奖。

在小学科学课堂渗透德育教育,让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中,不人云亦云、不偏听偏信,不传播非官方网站发布的伪科学文章……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莫道春来早,春已无声到”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在课堂实施德育教育的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1]刘学兵.让英语课堂教学走向艺术化[J].河北金融,2008(4):18-19.

[2]何家胜陈银强.光合作用史话[J].化工装备技术,2006(2):68-71.

[3]谈永东.浅谈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5(13):107-107.

猜你喜欢
科学课程小学科学德育教育
对《科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职学前教育开设科学课程的必要性探讨